'金杞古蹟——對於文廟建築你瞭解嗎'

"
"
金杞古蹟——對於文廟建築你瞭解嗎

杞縣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全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鹿臺崗仰韶文化遺址、段崗龍山文化遺址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傑出人物燦若群星,歷史人物生活或居住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遺蹟和流傳廣泛的典故傳說。1980年7月國務院批准杞縣為革命老區縣,紅色旅遊資源豐富。

開發利用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既是建設杞縣文化大縣、提升杞縣軟實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做大做強杞縣旅遊文化產業,旅遊資源開發財力匱乏,致使很多古蹟年久失修,亟待保護。

"
金杞古蹟——對於文廟建築你瞭解嗎

杞縣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全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鹿臺崗仰韶文化遺址、段崗龍山文化遺址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傑出人物燦若群星,歷史人物生活或居住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遺蹟和流傳廣泛的典故傳說。1980年7月國務院批准杞縣為革命老區縣,紅色旅遊資源豐富。

開發利用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既是建設杞縣文化大縣、提升杞縣軟實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做大做強杞縣旅遊文化產業,旅遊資源開發財力匱乏,致使很多古蹟年久失修,亟待保護。

金杞古蹟——對於文廟建築你瞭解嗎

​文廟(又稱學宮、黌學)。位於縣府前街路北縣政府院西側。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建,永樂、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問及清代多次修葺擴建,規模漸趨完善。院存四進:一進院南院牆設對開紅色牌樓式木門,院北牆建牌樓式櫺星門;其北為二進院,建有泮池、三孔橋,橋北為戟門;門北為三進院孔廟四合院,主體建築為大成殿;殿北為四進院,正面建明倫堂5楹,東西兩廂建志德、據道(後改名經義、治事)二齋各3楹,科舉時代為生員肄業之處(後來大同中學作為校舍)。及至民國初年,四進院保存基本完好。

大成殿(原名大聖殿,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馬應龍改題)系廟內主體建築。基臺東西長23.3米,南北寬17.3米,殿高13.4米,為木質結構歇山式建築,面寬5間(21米),進深4架(14.56米),建築面積305.76平方米,連同外簷覆蓋面積共444平方米。單簷歇山頂,金碧琉璃瓦覆蓋,三角形滴水瓦。全殿木質疊架而起,9脊4坡,殿頂廣闊,坡度坦緩,滾龍琉璃脊獸。鑽尖寶塔鎮頂,翅簷歇山,凌空挑角,簷突7疊,重翹重昂。該殿結構獨特,特別是大殿斗拱更是與眾不同,除正拱與內外拽拱外,又與其間45°角斜伸出斗拱,且均精雕細刻,簷為立體雲龍雕飾,正面雕大小龍頭98個、雲朵160片,刀工精絕,線條粗獷,四周置五彩斗拱承託殿簷,每間兩攢,計46攢。簷下連間並列木質浮雕5幅,或人物,或鳥獸,或花草,或蟲魚,栩栩如生。四角與前面斗拱油漆五彩,每攢雕出3層龍頭,蓮花襯托,龍鬚、腮、耳外張,空隙處配方形花,福壽字透鏤窗口,互為鉚榫,攢攢斗拱,嚴密堅固。簷柱間以平板枋互銜,下飾額枋,巧雕"二龍戲珠"、"殿堂樓閣"、"八仙過海"、"丹鳳朝陽"。額枋下置木質扉窗。鼓形柱礎,系青石所雕,上承24柱架樑,兩柱支山。

原正脊前面2組二龍戲珠,後面鳳穿牡丹,吞脊麒麟,中飾寶瓶垂戧脊,下端各飾2猛獸,用彩色浮雕牡丹脊筒瓦砌築。正間簷下居中懸"大成殿"立式木匾,殿內和璽雕樑,雲龍盤繞,九檁八搭描椽畫棟,方磚鋪地,藻井飾頂,樑下盈圍朱柱26根。正間靠後有漆紅木製神龕,中置"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滾龍鎏金神牌,左右有小神龕各2個。龕門上方正中懸"萬世師表"橫匾,拓宋儒朱熹手筆,再上方懸"中和位育"巨匾,龕前設供案,燭臺分立,鼎爐居中。

殿前為露臺,東西長13.32米,南北寬11.78米,高1.2米,上植古槐、翠柏各1株。明柏樹圍2.65米,明槐樹圍2.75米。臺前標誌牌及石碑有2,西為《重修學宮記》,明隆慶辛未年八月立,長方形,有碑額,高3.4米,寬8.7米,厚0.24米,楷書陰刻,碑陰有字,保存完好,記述擴建孔廟時的情況。東為《杞縣儒學陳公義田記》,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長方形,有碑額,碑高3.1米,寬0.87米,厚0.2米,楷書陰刻,碑陰有字,重修學宮時篆刻。殿前兩側東西廂房相對各10間,青磚疊砌,硬山頂灰色筒瓦覆蓋,五脊十獸,出前廈,分置禮器、祭器及歷代儒家名人木牌。其南為東、西碑廊,各2間。戟門之外有泮池2個,均為東西長6米,南北寬4.5米,兩泮池之間有三孔橋1座,橋長6米,寬2.5米。

祭孔大典例於農歷二、八月上丁日(初四日)舉行,夜半開祭,燭火如晝,香菸繚繞,嗩吶、鐘磬和鳴。

1927年馮玉祥主豫,拆廟打神。一進院建築全部拆除,全院諸神牌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中,櫺星門被拆,大成殿頂蓋、脊獸、走馬、簷飾被搗毀,院內碑亭被推倒,部分損壞,廊廡遭劫。1978年又將四進院明倫堂拆除。1979年又填泮池,毀三孔橋,拆戟門及名宦、鄉賢祠,改建文化局辦公樓。至此,杞縣黌學面目全非,僅存大成殿、東西廡房四合院及明柏、明槐各1棵。今大成殿闢為縣文化館展覽室,文物、書畫等於此展出。1986年2月26日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金杞古蹟——對於文廟建築你瞭解嗎

杞縣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全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鹿臺崗仰韶文化遺址、段崗龍山文化遺址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傑出人物燦若群星,歷史人物生活或居住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遺蹟和流傳廣泛的典故傳說。1980年7月國務院批准杞縣為革命老區縣,紅色旅遊資源豐富。

開發利用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既是建設杞縣文化大縣、提升杞縣軟實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做大做強杞縣旅遊文化產業,旅遊資源開發財力匱乏,致使很多古蹟年久失修,亟待保護。

金杞古蹟——對於文廟建築你瞭解嗎

​文廟(又稱學宮、黌學)。位於縣府前街路北縣政府院西側。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建,永樂、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問及清代多次修葺擴建,規模漸趨完善。院存四進:一進院南院牆設對開紅色牌樓式木門,院北牆建牌樓式櫺星門;其北為二進院,建有泮池、三孔橋,橋北為戟門;門北為三進院孔廟四合院,主體建築為大成殿;殿北為四進院,正面建明倫堂5楹,東西兩廂建志德、據道(後改名經義、治事)二齋各3楹,科舉時代為生員肄業之處(後來大同中學作為校舍)。及至民國初年,四進院保存基本完好。

大成殿(原名大聖殿,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馬應龍改題)系廟內主體建築。基臺東西長23.3米,南北寬17.3米,殿高13.4米,為木質結構歇山式建築,面寬5間(21米),進深4架(14.56米),建築面積305.76平方米,連同外簷覆蓋面積共444平方米。單簷歇山頂,金碧琉璃瓦覆蓋,三角形滴水瓦。全殿木質疊架而起,9脊4坡,殿頂廣闊,坡度坦緩,滾龍琉璃脊獸。鑽尖寶塔鎮頂,翅簷歇山,凌空挑角,簷突7疊,重翹重昂。該殿結構獨特,特別是大殿斗拱更是與眾不同,除正拱與內外拽拱外,又與其間45°角斜伸出斗拱,且均精雕細刻,簷為立體雲龍雕飾,正面雕大小龍頭98個、雲朵160片,刀工精絕,線條粗獷,四周置五彩斗拱承託殿簷,每間兩攢,計46攢。簷下連間並列木質浮雕5幅,或人物,或鳥獸,或花草,或蟲魚,栩栩如生。四角與前面斗拱油漆五彩,每攢雕出3層龍頭,蓮花襯托,龍鬚、腮、耳外張,空隙處配方形花,福壽字透鏤窗口,互為鉚榫,攢攢斗拱,嚴密堅固。簷柱間以平板枋互銜,下飾額枋,巧雕"二龍戲珠"、"殿堂樓閣"、"八仙過海"、"丹鳳朝陽"。額枋下置木質扉窗。鼓形柱礎,系青石所雕,上承24柱架樑,兩柱支山。

原正脊前面2組二龍戲珠,後面鳳穿牡丹,吞脊麒麟,中飾寶瓶垂戧脊,下端各飾2猛獸,用彩色浮雕牡丹脊筒瓦砌築。正間簷下居中懸"大成殿"立式木匾,殿內和璽雕樑,雲龍盤繞,九檁八搭描椽畫棟,方磚鋪地,藻井飾頂,樑下盈圍朱柱26根。正間靠後有漆紅木製神龕,中置"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滾龍鎏金神牌,左右有小神龕各2個。龕門上方正中懸"萬世師表"橫匾,拓宋儒朱熹手筆,再上方懸"中和位育"巨匾,龕前設供案,燭臺分立,鼎爐居中。

殿前為露臺,東西長13.32米,南北寬11.78米,高1.2米,上植古槐、翠柏各1株。明柏樹圍2.65米,明槐樹圍2.75米。臺前標誌牌及石碑有2,西為《重修學宮記》,明隆慶辛未年八月立,長方形,有碑額,高3.4米,寬8.7米,厚0.24米,楷書陰刻,碑陰有字,保存完好,記述擴建孔廟時的情況。東為《杞縣儒學陳公義田記》,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長方形,有碑額,碑高3.1米,寬0.87米,厚0.2米,楷書陰刻,碑陰有字,重修學宮時篆刻。殿前兩側東西廂房相對各10間,青磚疊砌,硬山頂灰色筒瓦覆蓋,五脊十獸,出前廈,分置禮器、祭器及歷代儒家名人木牌。其南為東、西碑廊,各2間。戟門之外有泮池2個,均為東西長6米,南北寬4.5米,兩泮池之間有三孔橋1座,橋長6米,寬2.5米。

祭孔大典例於農歷二、八月上丁日(初四日)舉行,夜半開祭,燭火如晝,香菸繚繞,嗩吶、鐘磬和鳴。

1927年馮玉祥主豫,拆廟打神。一進院建築全部拆除,全院諸神牌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中,櫺星門被拆,大成殿頂蓋、脊獸、走馬、簷飾被搗毀,院內碑亭被推倒,部分損壞,廊廡遭劫。1978年又將四進院明倫堂拆除。1979年又填泮池,毀三孔橋,拆戟門及名宦、鄉賢祠,改建文化局辦公樓。至此,杞縣黌學面目全非,僅存大成殿、東西廡房四合院及明柏、明槐各1棵。今大成殿闢為縣文化館展覽室,文物、書畫等於此展出。1986年2月26日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杞古蹟——對於文廟建築你瞭解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