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現智人化石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引人關注

恐龍 琥珀 邢立達 中國青年網 2017-06-10
摩洛哥現智人化石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引人關注

網絡配圖

摩洛哥現智人化石,琥珀中發現古雛鳥引人關注。多家外媒報道,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研究報告稱,在北非摩洛哥發現的5具智人化石距今已有約30萬年曆史,比此前出土的最古老智人化石還要早至少10萬年。

這一發現不僅將人類起源的時間大大提前,也使考古學界普遍認可的“人類約2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的學說遭受挑戰。

顛覆性發現

7日,位於德國萊比錫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讓-雅克·胡布林在法國巴黎向媒體記者介紹了他帶領的團隊在摩洛哥的驚人發現。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東北、沿海城市薩菲東南約55公里處的伊古德山古人類巖洞遺址,科學家發現了智人頭骨、四肢骨和牙齒等化石,推斷它們分屬於3名成人、1名青少年和1名8歲左右的兒童。這5名智人住在巖洞內,過著獵取採集的生活。

與智人化石一同發現的,還有羚羊、斑馬等被獵殺的動物骨骸、可能被用作矛頭和刀的石質工具,以及廣泛用火的痕跡。

通過熱發光技術檢測遺址處的取火燧石,科學家們推斷出這些智人的年代距今約30萬年。遺憾的是,胡布林的團隊未能提取出遠古智人的基因。

摩洛哥現智人化石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引人關注

網絡配圖

此前,在東非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已知最古老智人化石距今約19.5萬年。法新社稱,在摩洛哥的最新發現刷新了過去20年內科學界對“人類約2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的共識,或將重組人類進化樹,將部分業已滅絕的古人種從人類祖先中剔除。

胡布林的團隊認為,在北非國家摩洛哥的發現說明,所謂的人類搖籃並非僅東非一地,而應遍及整個非洲大陸。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里斯·斯特林格和朱莉婭·高爾韋-威瑟姆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評論說,伊古德山化石的發現有望闡明現代人的進化過程。

如果戴個帽子

由於迄今為止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寥寥無幾,目前科學界整理出的現代人類進化史存在不少漏洞,充斥著大量推測。現階段科學界普遍認為,現代人始祖在距今約50萬年前,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分道揚鑣”,自成一支。然而,此後的進化史很難確定。

最新發現則表明,遠古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古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遠古智人的面孔和下巴形狀與現代人極其相似,最大的不同可能是遠古智人的頭骨更扁、更長。

摩洛哥現智人化石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引人關注

網絡配圖

“如果他們有個帽子,可能很難(把他們)與其他人相區分。”胡布林說,“他們的臉你今天在街上就能遇到。”

另一個可能“出賣”他們的特徵是,遠古智人體格更強壯、結實,富有肌肉。

胡布林同時指出,小腦的不斷髮育是促使遠古智人與其他古人類“分道揚鑣”的關鍵。

“很早我們就意識到,這處遺址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古老,”胡布林說,“我們獲得的獎賞遠超預期!”

摩洛哥現智人化石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引人關注

網絡配圖

6月8日消息,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佈,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此次發表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達介紹說,“研究表明,特異保存的化石往往能提供遠古生命前所未見的細節,比如“木乃伊”化的鴨嘴龍類埃德蒙頓龍所留下的皮膚印痕,虛骨龍類棒爪龍留下的腸道痕跡,以及中國熱河生物群的眾多脊椎動物化石。儘管這些標本對古生物學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但仍會受到成岩作用的影響,損失大量細節。琥珀則恰恰沒有這些問題,它能為古生物提供無與倫比的保存狀態,唯一的缺陷是它所能容納的包裹物大小受到嚴格限制,因此琥珀中完整的大個體脊椎動物極為罕見。

“此次,我們描述的古鳥類琥珀珀體很大,約9釐米長,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的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論文的作者之一,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稱,“這些保存下來的軟組織除了各種形態的羽毛之外,還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這為古鳥類研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摩洛哥現智人化石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引人關注

網絡配圖

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邢立達介紹:“這隻小鳥體型嬌小,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琥珀中的古鳥標本保存極為完好,尤其是約2釐米長的金黃色鳥足特別醒目,“上面的鱗片,絲狀羽栩栩如生,有很鋒利的爪子,當時當地人都以為是蜥蜴爪,但我意識到這個標本尤其特殊,更像鳥類的足部,”標本的擁有方,騰衝虎魄閣博物館館長陳光先生回憶道,獲取標本之後,研究團隊開始只是注意到了一對非常精美的鳥足,之後採用顯微CT等無損設備來成像和分析標本之後,才發現了琥珀內部還隱藏著頭骨、脊椎等重要信息,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

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比龍標本的頭骨有明顯的牙齒,其椎體等其它骨骼形態一致表明,它屬於典型的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反,因此得名。反鳥類和今鳥類是鳥類演化的兩個主要的譜系,並在早白堊世出現了較大的生態分化和輻射,它們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安·麥凱勒教授說道,“比龍標本保留著迄今最為完整的古鳥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堊紀的標本中尚屬首次,這些細節包括羽序、羽毛的結構和色素特徵等。”

比龍標本的羽毛形態學細節非常精緻,幼鳥被樹脂包裹時,正處於稚羽發育的最初階段,這些稚羽同樣可以與其他標本的羽毛印痕或緬甸琥珀中的孤立羽毛相對比。不過,不同於任何現生新孵出的雛鳥,比龍標本的羽毛同時具備了不同尋常的早熟性和晚熟性相混合的特徵,同時存在著功能性飛羽和零散的體羽。此外,比龍標本的腿部、足部和尾部的羽毛形態亦不尋常,暗示著與現生鳥類的相比,反鳥類的雛絨羽可能更接近於現生鳥類的廓羽。不過,這些區域也保存著絲狀羽,似乎類似於更原始的獸腳類的原始羽毛。“所有這些細節都是此前我們一無所知的。”

比龍標本是目前緬甸琥珀中最完整的古鳥類化石,它是一隻出生僅數週的反鳥類雛鳥,琥珀的特異性使其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豐富的雛鳥骨學與軟組織細節,為我們瞭解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證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