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力爭“十四五”時期基本解決棄水棄風棄光難題

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清潔能源。我國正在積極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著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取得明顯成效,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能源種類累計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在能源結構中佔比不斷提升。

近日,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組織發佈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分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地熱能等能源品種,對可再生能源行業全生命週期各環節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並對國家重要政策和行業關切熱點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報告》指出,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佔比顯著提升。

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談及我國能源整體的發展形勢,《報告》編委會主任、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鄭聲安說,“能源生產與消費隨經濟回暖穩步增長,2018年能源生產與消費總量分別為37.7億噸和46.4億噸標準煤,分別比2017年增長5.0%和3.3%。不過能源的進口總量及能源對外依存度仍然在增加,能源供給面臨著風險和挑戰有所增強。”

同時,鄭聲安表示,“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佔比顯著提升。”《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各類電源裝機容量189948萬千瓦,相比2017年增加11986萬千瓦,增長6.7%。我國主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2896萬千瓦,佔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38.4%,相比2017年增長11.7%。

2018年,我國常規水電新增投產724萬千瓦;抽水蓄能核准開工700萬千瓦,新增投產130萬千瓦;風電新增併網裝機2059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新增併網裝機161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4426萬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併網裝機容量305萬千瓦。截至2018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含抽水蓄能)3.52億千瓦,在建規模約9100萬千瓦,年發電量1.23萬億千瓦時;風電裝機1.84億千瓦,年發電量3660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裝機1.74億千瓦,年發電量1775億千瓦時。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同時,《報告》還指出,近年來,我國地熱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開發利用局面也已顯雛形。

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穩步提升,能源整體利用成本不斷降低。”鄭聲安表示,在《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的引導下,抽水蓄能、龍頭水庫電站等調峰電源以及分佈式電源建設進度加快,運行管理機制不斷創新,2018年棄水、棄風、棄光狀況明顯緩解,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率顯著提升。

“常規水電發展放緩、抽水蓄能電站推進有序。”鄭聲安表示,我國常規水電新增開工規模放緩,未來水電開發潛力主要集中在西南,因此,需進一步促進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做好水庫移民安置,推動和加強流域水電綜合監測管理工作;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發展形勢總體較好。

“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顯著降低。”鄭聲安說,風電基地規劃建設有序推進,投資佈局不斷優化,分散式風電發展不斷推進。未來需進一步推動風電產業進步、加快實現平價上網。光伏發電成本顯著下降,分佈式光伏發展迅速、光伏發電的多元化利用趨勢日益顯著,未來需著力推動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光伏扶貧以及平價上網。

同時,在鄭聲安看來,2018年生物質發電發展迅速、技術取得新突破。生物質能利用呈現出農林生物質發電區域集中、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快速增長、生物質發電轉向熱電聯產等特點,未來還需進一步推動技術研發和商業模式創新。

可再生能源規模將持續快速增長

落實脫貧攻堅、加強清潔能源消納、優化建設運營環境、分散式風電開發建設暫行管理辦法、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鄭聲安認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將促進新能源多元化開發利用,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可再生能源規模將持續快速增長,鄭聲安預計,到2020年常規水電併網裝機規模約3.4億千瓦,抽水蓄能約4000萬千瓦,風電約2.3億千瓦,太陽能發電約2.5億千瓦,生物質發電約2200萬千瓦,地熱發電約7萬千瓦。

同時,鄭聲安表示,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率將顯著提升。力爭在“十四五”時期基本解決棄水、棄風和棄光的問題。

此外,常規水電會積極有序推進。鄭聲安認為,要在推進西部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優化開發中東部水電資源潛力,提升工程建設、裝備製造水平,水電移民創新、水電利益共享,建設生態友好型的水電,加強流域綜合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推進常規水電發展。

對於未來產業的發展,鄭聲安建議:一是加強標準制度體系和產業發展政策研究,規範和保證行業健康發展;二是多措並舉,著力解決棄水、棄風、棄光,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三是推動構建水電開發和移民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四是優化營商環境,降低風電、太陽能開發建設的非技術成本;五是加強生物質能、地熱能統籌兼顧與協調發展,健全行業的監測機制;六是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有效推進水電、風電、太陽能參與全球的市場開發。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