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考研流傳的這些謠言,你被騙了嗎?網友:害人又害己!

考研 大學 英語 政治 讀書 學府教育集團 2018-12-07

小夥伴們下午好,看了那麼多的經驗帖,每個人給出的建議也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但是對於考研黨來說,這些指導方法無異於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指引。但是凡事無絕對,想找到適合自己的,簡直大海撈針,更甚會有一些不太適宜的說法隱匿其中,給廣大考生造成誤解,指引一個錯誤的方向。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辨別考研路上的那些“謠言”!

關於考研流傳的這些謠言,你被騙了嗎?網友:害人又害己!

是否名校都存在歧視本科學校?

從經驗角度來談,每年報考名校的學生中,大批都是來自非名牌高校,而最終被錄取的,也大批屬於"名不見經傳"一類。這在每一個985學校都是適用的。這對廣大的雙非甚至二本三本同學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消息,這種懷疑,終究是對自己本科出身的不自信。不過也不必過於擔憂,考研的最終成績排名還是按照分數來的,根據初試和複試的加權比重得出最後的總得分,再依據這個得分來排名,對絕大部分同學來說都是非常公平公正的。

從理論角度而言,重點高校學生畢業之後的路途相對廣闊,選擇較多。因此並沒有那麼多的學子盯著好學校的研究生名額,除非真的想走科研道路。除去一部分保研生,剩下留給一般高校學子的名額還是有的。

關於考研流傳的這些謠言,你被騙了嗎?網友:害人又害己!

複習啟動得很晚也考上了?

此種言論屢見不鮮。考研不宜拉太長的戰線,但也絕不是不費功夫便可一蹴而就的事情。

除非你自己天生就是智力超群。

大抵這種言論猖獗的原因在於,存在一些寫帖子或講故事的人,往往將自己已有知識的積累歷史與備考過程割裂開來,譬如:分明在前期有意無意閱讀過專業內外的書籍,接觸過專業內外的知識,有過各種經驗和體會,卻只在故事中講述自己做過哪些與考研直接相關的活動來,避而不談之前的積累。

這無異於大夥齊心推一棵樹,而當最後一個人出來助力的時候,樹突然倒了,於是乎功勞就被那一人領走一樣,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關於考研流傳的這些謠言,你被騙了嗎?網友:害人又害己!

筆記資料越多越好?

考研不僅拼才華,拼努力,還拼資源,拼經濟基礎。每天關注大小新聞動態,起碼需要有報紙可翻看、有手機可查閱、有網絡可登錄,這一部分的信息蒐集確實不可缺,但接收的信息過多,超過了一個合適的度,反作用就可能開始出現。

同樣的,不論資訊、筆記還是其他考研輔導資料,寧可求精,也不求多。面對質量參差不齊的資料,若不懂分辨,難以取捨,便很可能使自己陷入繁雜的信息洪流中難以自拔。

關於考研流傳的這些謠言,你被騙了嗎?網友:害人又害己!

詳細的時間表靠譜嗎?

考研是一件需要明確規劃並嚴格執行的事。不過每個人對知識的敏感度、接受程度、吸引效率都不同,有的人早上看政治很高效,有的人則偏愛讀英語;有的人1小時就可完成他人2小時完成的任務量,有的人在某一個知識點上卡殼好久;有的人半天難以拼湊出一句漂亮的話,有的人走在路上就可以揮灑出一篇文章。

如此種種,個人情況不同,複習的進度和方式自然不同,正確的方式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複習進度方案和時間規劃。而不是拿著網上給的、學姐學長寫的詳細時間表,盲目套用到自己身上,就可能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遭遇尷尬,以至於行動與計劃越走越遠,打消複習積極性。

關於考研流傳的這些謠言,你被騙了嗎?網友:害人又害己!

落榜者的教訓純屬無用之談?高分前輩的意見就一字千金?

有一些天真無邪的言論:初試分高的一定能力不差,複試分一般也可以!初看起來,合情合理。畢竟別人沒憑關係、沒憑長相拿到了高分,那不是實力是什麼?

但大家好好研究一下歷年錄取情況就會發現:所謂的初試順數第一與倒數第一者之間的分數差有多少?這裡面的落差有多少是由於政治英語的拉分造成的,有多少是因為兩門專業課拉分造成的?

譬如第一名的政治英語高出平均成績的10分,但專業課平平;而最後一名同學的政治英語剛滑過及格線,但專業課考了高分,從而逆轉了被刷的局面。那麼,你如何評價所謂的"實力"或"能力"?標準在哪?

此例只想說明:你備考在英語方面迷糊了,應該去找英語牛人做指導;在專業課方面迷糊了,應該去找專業牛人做指導。妄圖在任何錄取者的身上找到包含所有領域的絕對正確經驗,多少有些異想天開。

有些時候,我們的眼光過於關注成功者的經驗談,而對一時失敗的人為何失敗的原因置之不理。成功固然值得學習與尊崇,但不要忘了:

第一,任何一場考試對人才的遴選,都會充斥著大量的偶然因素。有人偶然高了分數線幾分從而過了初試,有人偶然差了那麼幾分,從而遭殘忍的淘汰。你如何就此劃定失敗的經歷一文不值?

第二,從必然因素看,導致失敗的眾多因素中,是否也有一些可能是自身在備考的過程會遇到的?如果你自身不曾發覺,聽之任之,那你是否也容易重蹈覆轍?相反地,看到了別人嘗試過的方法不合適,走過的路不正確,而你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是否就可以在這一點上避免犯同樣的錯誤、走同樣的彎路呢?

關於考研流傳的這些謠言,你被騙了嗎?網友:害人又害己!

這些謠言你是否也耳熟能詳,甚至已經聽進去並且深信不疑?你錯了,大錯特錯,這些方法可能適合他,但並不一定適合你自己,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一定要自己去感悟,去探索,盲目聽從,害的只是自己。小編認為最有道理的,就是多聽取失敗者的箴言,少聽勝利者的傲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