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發現,五千年前濟南章丘已現古國

考古 陶器 文物 黃河 齊魯壹點 2017-06-12

最近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咱濟南地區就已經很牛了!10日,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濟南章丘焦家遺址已經發現房址104處,墓葬205座,灰坑近千,出土陶器、玉器等隨葬品超千件。發掘證明,在五千年前,位於黃河下游的這一地區就已出現階層分化,進入古國階段。

考古大發現,五千年前濟南章丘已現古國

玉鉞底端安墜飾

或象徵軍事權力

10日上午,在章丘焦家遺址現場,齊魯晚報記者看到,遺址內有不少已經出土的墓坑,大約深一米,寬兩米半,長三米半。中間擺放著人骨,有的大墓坑中,出現兩槨一棺。棺槨中擺放著紅、藍等色彩的陶罐。本次出土的玉器、陶器更是精美絕倫,包括玉斧、玉環、玉飾、陶壺、陶鼎、高腳杯等。山大考古系唐仲明博士介紹,目前出土的隨葬品有一兩千件,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

在這批玉器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王巍最關注斧鉞。他分析,鉞是史前時期主要的格鬥兵器,同時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好多區域成為了軍事權力的象徵。只有在大型的男性成人的墓葬當中,才往往會隨葬精緻的斧鉞。

另外,這批玉器中,還發現了骨質或玉質的柄首裝飾物。對此,王巍認為,鉞柄底端有墜飾,這個斧鉞恰巧是短的手持的,並且放在胸前最顯著的位置,應該是墓主人的軍事權杖,這在其他地區是非常罕見的。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六座墓葬被毀,專家認為這也說明這一時期或有軍事權力出現。

已發現房址104處

墓葬205座

“發掘出的彩陶和彩繪陶,紋飾精美。”王巍說,有個大墓中的彩繪陶的圖案是一隻貓頭鷹,旁邊有一個“鴞”字的圖案,在商周時期,富豪墓、王后墓中的青銅器上有這樣的造型。“但在接近5000年前就有這個紋飾,讓我們非常吃驚。”對此,唐仲明認為那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已經形成,並且出現階層分化,有地位的人會通過彩繪圖案來顯示不一樣的身份。

考古大發現,五千年前濟南章丘已現古國

唐仲明還提到,陶器中的白陶十分難得。燒製白陶用的是高嶺土,這是後來用來燒製瓷器的,這說明那時這裡的人們就已經知道高嶺土要比普通黏土燒出來的陶器更漂亮。而能夠隨葬白陶器的肯定是部落中的上層人物。“此外還發掘出少量黑陶,這是龍山蛋殼陶的前身。”

據悉,焦家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南距城子崖遺址4公里。遺址所處的章丘地區,屬於魯北古濟水流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龍山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芬介紹,焦家遺址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發現,去年為了配合學校的研究教學,山大考古與文博學系對遺址進行發掘,兩年共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發現了非常豐富的大汶口中晚期遺蹟,年代在距今5500年到4500年。據瞭解,近兩年山大在焦家遺址進行的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中,共發現房址104處,墓葬205座,灰坑近千處,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遺物和自然遺物。

焦家遺址5000年前

就是政治經濟中心

走進焦家遺址,每一處都有故事。五千年前濟南祖先們是怎樣的一派生活場景?透過出土的房址、器物,我們依稀能看出些眉目。

唐仲明介紹,本次發掘的房址年代上大約從大汶口時代中期到龍山時代早期,包括半地穴式、地面式房址。其中後者又包括基槽式的單間、雙間以及三間房址,柱坑套柱洞式房址。

最早人們是住在半地穴的房子裡,在平地上挖個坑洞,人像動物一樣鑽下去生活。考古隊發現在大汶口晚期早段,人們就改用地面建築了,出現了基槽柱洞式的房子。即在地上挖個槽,插上些柱子,在上面搭些籬笆,再建房頂。發掘的最晚的房子是純粹的柱坑柱洞式,這時已經不挖基槽了,而是挖一個大坑,在坑裡栽一些柱子。這時出現了三連間、兩連間的排房。

據瞭解,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農耕時期,當時主要作物是粟,已經開始飼養家畜,主要養豬。在墓葬中,就發現了豬的獠牙、下頜骨、豬蹄。此外,也有狗的遺蹟。“那一時期,人們主要以農耕為主,也可能輔之一定的採集和漁獵。”唐仲明說,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蚌殼、魚骨頭。此外,還發現了一個小窯,在大汶口晚期,人們已經開始燒製陶器。此外,在墓葬中還發現了龜甲器,其中裝有石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發掘區南部位置發現了城牆和壕溝的線索,進一步證明了焦家遺址是距今5000年前後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壕溝、城牆是用來防禦的,說明部落等級較高,出現階層分化,是早期國家的雛形。”唐仲明說。

墓葬制度很可能

起源於黃河下游

“焦家遺址的考古發掘,讓我們在黃河的下游找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明,我們在距今五千年前後這個地方就已經進入了古國階段。”焦家遺址的發掘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伯謙激動不已。

李伯謙說,中國開始考古事業80多年來,圍繞的中心問題就是要研究中華文明是怎麼來的。前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曾提出,中國國家起源的三個發展階段為“古國-方國-帝國”。其中古國階段是從基本平等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大汶口文化的焦家遺址,正是處於這樣一個社會重大轉型的過渡階段。

對此,王巍也表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形成,重要的時間段就是距今五千年。之前考古學家在我國長江中下游、遼河流域、中原地區都發現了一些距今五千年左右具備初級文明的重要的發現,唯獨山東的海岱地區發現的都是距今4500年及以後的社會分化遺蹟。“焦家遺址的發掘恰恰填補了黃河下游距今4500年到5000年時段的空白。說明濟南這個區域在5000年前在全國來說已經是文化和社會發達先進的區域之一。原來缺乏材料證明,現在扭轉了這個觀點。出土的墓葬規模之大,很有可能墓葬制度就是起源於黃河下游地區。”王巍說。

此外,遺址中二百多座大汶口文化墓葬表現出鮮明地域和時代特色,具有超過70%的葬具使用率,出現了少量重槨一棺的大型墓葬。不少墓葬隨葬的玉鉞、玉鐲、指環,說明這是一處魯北地區重要的用玉中心。還出現了男女合葬、拔牙、手握獐牙,割體葬儀等,極大豐富了對大汶口文化葬制和葬俗的認識。

“不僅要保護好

還要社會共享”

已有的考古工作表明,焦家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規模超大,是魯北地區迄今所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聚落,發現的墓葬規格高,棺槨清晰,隨葬品豐厚,是距今5000年前後我省乃至我國東部地區規格最高的史前墓地之一,這表明,該遺址是大汶口時期魯北地區的中心性聚落,它奠定了此後龍山時代的物質文化基礎。

提到遺址的保護,唐仲明指著不遠的盜洞:“這是前年留下的,下面是去年的,這兩個盜洞之間是保存的人骨,本是完整的,結果盜墓者把人骨弄亂後,器物提走了,人腳處沒挖到底,留下了一個牛骨做的骨雕桶。”王巍認為,遺址也不僅要保護好,還應該建立遺址博物館,社會共享。

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焦家遺址考古工地也在這一天作為首個“山東省公眾考古基地”正式揭牌,基地未來將組織公眾走進考古發掘現場,向民眾普及文物保護和考古知識等,促進考古工作從單純科研保護向服務社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轉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範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