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連續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連續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神人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之後,甘肅的彩陶並沒有停止腳步,還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但是彩陶的輝煌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

(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是神靈籠罩嗎

從前面的各類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物來看,馬家窯時期和後面的半山、馬廠時期有比較大的差別,前者。石興邦認為,馬家窯時期可以作為一期,後兩者作為第二期。

石興邦於1962年對馬家窯彩陶的分析,是如今關於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他開創性地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的圖案是當時圖騰信仰的體現,在彩陶上的動物圖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花紋可能是動物崇拜的反映,佔有主要地位的蛙與鳥都是先民們圖騰信仰一種的標誌。

石興邦指出,波浪紋是從蛙紋演變而來的,而馬家窯類型上大量的旋渦紋(也有稱為螺旋紋的)為鳥紋的簡化,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也基本接受了石興邦的觀點。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連續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神人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之後,甘肅的彩陶並沒有停止腳步,還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但是彩陶的輝煌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

(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是神靈籠罩嗎

從前面的各類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物來看,馬家窯時期和後面的半山、馬廠時期有比較大的差別,前者。石興邦認為,馬家窯時期可以作為一期,後兩者作為第二期。

石興邦於1962年對馬家窯彩陶的分析,是如今關於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他開創性地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的圖案是當時圖騰信仰的體現,在彩陶上的動物圖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花紋可能是動物崇拜的反映,佔有主要地位的蛙與鳥都是先民們圖騰信仰一種的標誌。

石興邦指出,波浪紋是從蛙紋演變而來的,而馬家窯類型上大量的旋渦紋(也有稱為螺旋紋的)為鳥紋的簡化,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也基本接受了石興邦的觀點。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興邦給出的鳥紋演變為旋渦紋線路圖

那麼,問題來了:在甘肅省博物館中,是將一系列彩陶圖案確認為鯢魚紋的,如下: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連續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神人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之後,甘肅的彩陶並沒有停止腳步,還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但是彩陶的輝煌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

(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是神靈籠罩嗎

從前面的各類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物來看,馬家窯時期和後面的半山、馬廠時期有比較大的差別,前者。石興邦認為,馬家窯時期可以作為一期,後兩者作為第二期。

石興邦於1962年對馬家窯彩陶的分析,是如今關於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他開創性地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的圖案是當時圖騰信仰的體現,在彩陶上的動物圖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花紋可能是動物崇拜的反映,佔有主要地位的蛙與鳥都是先民們圖騰信仰一種的標誌。

石興邦指出,波浪紋是從蛙紋演變而來的,而馬家窯類型上大量的旋渦紋(也有稱為螺旋紋的)為鳥紋的簡化,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也基本接受了石興邦的觀點。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興邦給出的鳥紋演變為旋渦紋線路圖

那麼,問題來了:在甘肅省博物館中,是將一系列彩陶圖案確認為鯢魚紋的,如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連續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神人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之後,甘肅的彩陶並沒有停止腳步,還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但是彩陶的輝煌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

(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是神靈籠罩嗎

從前面的各類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物來看,馬家窯時期和後面的半山、馬廠時期有比較大的差別,前者。石興邦認為,馬家窯時期可以作為一期,後兩者作為第二期。

石興邦於1962年對馬家窯彩陶的分析,是如今關於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他開創性地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的圖案是當時圖騰信仰的體現,在彩陶上的動物圖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花紋可能是動物崇拜的反映,佔有主要地位的蛙與鳥都是先民們圖騰信仰一種的標誌。

石興邦指出,波浪紋是從蛙紋演變而來的,而馬家窯類型上大量的旋渦紋(也有稱為螺旋紋的)為鳥紋的簡化,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也基本接受了石興邦的觀點。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興邦給出的鳥紋演變為旋渦紋線路圖

那麼,問題來了:在甘肅省博物館中,是將一系列彩陶圖案確認為鯢魚紋的,如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中期,距今6000-5500年,甘谷西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連續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神人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之後,甘肅的彩陶並沒有停止腳步,還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但是彩陶的輝煌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

(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是神靈籠罩嗎

從前面的各類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物來看,馬家窯時期和後面的半山、馬廠時期有比較大的差別,前者。石興邦認為,馬家窯時期可以作為一期,後兩者作為第二期。

石興邦於1962年對馬家窯彩陶的分析,是如今關於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他開創性地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的圖案是當時圖騰信仰的體現,在彩陶上的動物圖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花紋可能是動物崇拜的反映,佔有主要地位的蛙與鳥都是先民們圖騰信仰一種的標誌。

石興邦指出,波浪紋是從蛙紋演變而來的,而馬家窯類型上大量的旋渦紋(也有稱為螺旋紋的)為鳥紋的簡化,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也基本接受了石興邦的觀點。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興邦給出的鳥紋演變為旋渦紋線路圖

那麼,問題來了:在甘肅省博物館中,是將一系列彩陶圖案確認為鯢魚紋的,如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中期,距今6000-5500年,甘谷西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蛙紋彩陶壺,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連續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神人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之後,甘肅的彩陶並沒有停止腳步,還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但是彩陶的輝煌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

(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是神靈籠罩嗎

從前面的各類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物來看,馬家窯時期和後面的半山、馬廠時期有比較大的差別,前者。石興邦認為,馬家窯時期可以作為一期,後兩者作為第二期。

石興邦於1962年對馬家窯彩陶的分析,是如今關於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他開創性地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的圖案是當時圖騰信仰的體現,在彩陶上的動物圖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花紋可能是動物崇拜的反映,佔有主要地位的蛙與鳥都是先民們圖騰信仰一種的標誌。

石興邦指出,波浪紋是從蛙紋演變而來的,而馬家窯類型上大量的旋渦紋(也有稱為螺旋紋的)為鳥紋的簡化,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也基本接受了石興邦的觀點。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興邦給出的鳥紋演變為旋渦紋線路圖

那麼,問題來了:在甘肅省博物館中,是將一系列彩陶圖案確認為鯢魚紋的,如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中期,距今6000-5500年,甘谷西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蛙紋彩陶壺,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武山傅家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如果我們按照石興邦的思路,就不得不提一個問題:這真的是鯢魚紋嗎

遠古人類進行動物崇拜的對象,不應該是特別常見或者特別強大、總之關係到氏族生存的動物嗎,鯢魚究竟是沾了哪個的邊呢?(甘肅省博物館也許也很矛盾,所以有一個瓶的展牌又標註成“蛙紋彩陶瓶”)。

還有很多學者並不認同石興邦,有人聲稱旋渦紋是模仿了黃河的波濤,“幾乎每一件彩陶上都有描繪河水翻卷的紋飾,表達了人們對黃河母親的無比熱愛。黃河為彩陶注入了永恆的藝術魅力”。

石興邦從遠古的動物崇拜出發進行求解,而有的學者通過當代人的直觀判斷來進行闡釋。孰是孰非,只有等將來有了新的材料,再進行檢驗了。


"

如果要在國內找出一個最令人回味悠長的遠古陶器陳列,那大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第一次走進“古代中國”展廳,看到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時,心情是多麼激動。什麼人面魚紋盆、魚紋彩陶盆,什麼陶鷹鼎,什麼裸體浮雕彩陶壺、船形彩陶壺,什麼舞蹈紋彩陶盆、薄胎黑陶高柄杯……一個一個呈現在眼前,就好像走回到五千年前,體會那時生機勃發、天真爛漫的先民之心。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人面魚紋彩陶盆

但是,如果要說有哪個博物館的陶器陳列給觀眾衝擊力最強,我願意把鮮花送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的陶器展廳,滿眼都是氣勢洶洶的彩陶,我頓時被“鎮住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比起瓷器,它很原始,比起玉器,它很粗糙,比起金銀器,它看起來“不值錢”。但是,它製作於遙遠的五千年前。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再上推1300年的遠古彩陶。也許易中天眼中,這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城邑,沒有青銅,它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明,但是琳琅滿目繁縟精緻的彩陶,似乎在嘲諷著我們對文明的認知。

(一)陶器的製作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器與先民生活,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野蠻時代的最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他認為,“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粘土塗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面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馬克思則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談到陶器時說,“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

結合上面這段話看,陶器的產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則需要掌握人工取火、控制火的方法,二則,作為日用器,陶器笨重又容易破損,不易攜帶,作為儲存器,只有在存在大量餘糧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因此陶器更適應於定居的農耕生活

數千年前的中國,乾旱的黃土髙原首先培植了粟類作物,而溼潤多雨的長江流域又是稻類的較早產地,因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是中國早期陶器的集中分佈區。在距今大約5000年的甘肅西部,馬家窯文化出現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先民陶器製作場景復原,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中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製陶家”。

一般來說,陶器的製作有以下步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陶土。陶土要經過選擇和淘洗,大約是先民們經過無數次燒製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製陶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粘土,淘洗掉其中的雜質。為了提高耐熱急變性能,還要加入一些砂粒、石灰粒、稻草末或碎陶末作為羼和料,這樣可以避免在火上加熱時發生破裂。如果是釜、鼎等炊器,為了追求耐火性,羼和料比例有時候會達到30%。

接著,要製作陶器的器型。最開始的小型陶器是靠手捏,即捏塑法,所以陶器上會遺留有指紋。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陶器都比較隨意,粗糙。

有些特殊的器型會用模製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了龍山文化的圓錐形陶模,這是袋形足的內模。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陶斝,客省莊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斗門出土

對於大型的陶器,不方便捏塑的,可能會採用泥條盤築法。在新石器時代,大部分陶器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用這種方法。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在底端內部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可見是這樣一條一條盤出來的。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杯口紅陶尖底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慢慢地,陶器製作就從手製改成了輪制。先是把陶坯放在木板、竹蓆上,便於旋轉調整,所以有的陶器底部有席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席紋陶缽,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約仰韶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可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不但更加方便盤築,而且也容易修整口沿。有的陶器口沿部分會受到特別“關照”,說明它的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了慢輪。

最後,快輪出現。高速轉動的輪盤使器型大大標準了。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不過,馬家窯文化中似乎並沒有使用快輪。

如果說陶器最開始是女性來製作的話,快輪製法發達以後,製陶者已經主要是男性。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為了美觀,在陶器未燒之前還會對陶器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比如陶器表面磨磨光,或者鏤孔,或者用粒度較細的陶土調成泥漿,敷到陶器表面成為陶衣,或者壓印出繩紋,或者用陶拍拍印出紋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印模,新石器時代,元謀大墩子出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紅陶器座,1990年江陵朱家臺出土,距今6900—5100年。湖北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的彩陶,當然是進行彩繪了。彩陶所用的顏色一般是赭紅、黑、白三種,赭紅彩可能是以研磨後的赭石為原料,黑彩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地巴坪49號墓陶器(複製),半山文化,距今4650-4350年。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雙格石研磨盤,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陝西寶雞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裝飾好以後,就可以進窯燒製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二)馬家窯文化

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甘肅和青海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史前文化,因為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首次發現,因此也稱為馬家窯文化,也曾經叫做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其陶器陶色橙黃,製作精良,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馬家窯文化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期為馬家窯期或又稱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500-4700年。這一時期,遠古人類們剛剛從矇昧中走出,生產力水平雖然低下,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私有制等尚不嚴重,人們的精神狀態很昂揚,他們感到這是個新奇而快樂的世界,以飽滿的熱情在陶器上裡裡外外都勾勒出生動活潑的花紋。這一時期的彩陶,給人的感覺是最清新、最歡快、最有意思的。不拘一格,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馬家窯文化如果有十分意趣,倒有七分在第一期。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秦安王家陰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張家川大陽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彩旋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尖底瓶,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隴西呂家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4700年,蘭州杏核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第二期即馬家窯文化中期,被稱為半山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700-4300年左右。這一時期人們似乎更加富有了,因為半山彩陶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儲藏器,比如壺和甕

但是看過活潑爛漫的馬家窯期之後,半山期似乎顯得微微有些壓抑。那種隨意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圖案少了,陶器上的圖案雖然還很絢爛精緻,看起來可以說是“華麗麗”,但明顯有些壓抑。這說明當時的宗教神權或者王權對人們的生活約束已經很明顯,等級制潑滅了匠師心中的火。

一句話:規矩了。

可是讓人喜歡的,明明是不規矩……

半山期彩陶開始具有威嚴的美,但威嚴也讓人感到壓抑。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平行鋸齒旋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花寨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多層垂弧鋸齒紋雙耳甕,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廣河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菱格網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水波紋單耳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蘭州土古臺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圓點紋彩陶壺,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三個時期,大多晚於半山期。從馬廠期的彩陶我們可以看出,彩陶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在器型上,馬廠期的器型更豐富,“四大圈紋”等非常有特色的新紋飾成為主流,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不那麼講究。早期的馬廠陶器還會打磨一下表面,晚期的時候,大部分連打磨都沒有了,器表看起來很粗糙。圖案的構圖也不那麼精細,顯得很隨意。那種繁複和華美,在馬廠期陶器中幾乎看不見了。

發展著發展著,居然把魂給發展丟了。這就是我對馬廠期彩陶的感受。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四大圈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六圓圈網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內外彩菱格文紋彩陶碗,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大鋸齒紋單耳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複道折線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永昌鴛鴦池出土,甘肅省博物館。

我們可以從圖案上看出這三個類型的不同,同為馬家窯文化,不同的時期居然有那麼大的差異。圖案愈來愈僵化,製作愈來愈隨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直接看看半山期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罐,感受更加直接: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連續神人紋彩陶罐,半山類型,距今4700-4300年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神人紋彩陶罐,馬廠類型,距今4300-40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廠期之後,甘肅的彩陶並沒有停止腳步,還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但是彩陶的輝煌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

(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是神靈籠罩嗎

從前面的各類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物來看,馬家窯時期和後面的半山、馬廠時期有比較大的差別,前者。石興邦認為,馬家窯時期可以作為一期,後兩者作為第二期。

石興邦於1962年對馬家窯彩陶的分析,是如今關於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他開創性地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的圖案是當時圖騰信仰的體現,在彩陶上的動物圖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花紋可能是動物崇拜的反映,佔有主要地位的蛙與鳥都是先民們圖騰信仰一種的標誌。

石興邦指出,波浪紋是從蛙紋演變而來的,而馬家窯類型上大量的旋渦紋(也有稱為螺旋紋的)為鳥紋的簡化,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也基本接受了石興邦的觀點。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石興邦給出的鳥紋演變為旋渦紋線路圖

那麼,問題來了:在甘肅省博物館中,是將一系列彩陶圖案確認為鯢魚紋的,如下: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中期,距今6000-5500年,甘谷西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蛙紋彩陶壺,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甘肅省考古所藏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武山傅家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如果我們按照石興邦的思路,就不得不提一個問題:這真的是鯢魚紋嗎

遠古人類進行動物崇拜的對象,不應該是特別常見或者特別強大、總之關係到氏族生存的動物嗎,鯢魚究竟是沾了哪個的邊呢?(甘肅省博物館也許也很矛盾,所以有一個瓶的展牌又標註成“蛙紋彩陶瓶”)。

還有很多學者並不認同石興邦,有人聲稱旋渦紋是模仿了黃河的波濤,“幾乎每一件彩陶上都有描繪河水翻卷的紋飾,表達了人們對黃河母親的無比熱愛。黃河為彩陶注入了永恆的藝術魅力”。

石興邦從遠古的動物崇拜出發進行求解,而有的學者通過當代人的直觀判斷來進行闡釋。孰是孰非,只有等將來有了新的材料,再進行檢驗了。


烈火熊熊,鑄我良陶:在甘肅省博物館遭遇五千年前的馬家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