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7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人們的生產生活也發生了鉅變。

在文物考古發掘方面,

我市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今天,讓我們聚焦

舉世矚目的特大型水利建設項目——南水北調工程,

關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許昌的重大考古發現、

清理出551座墓葬的禹州新峰墓地。

"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7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人們的生產生活也發生了鉅變。

在文物考古發掘方面,

我市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今天,讓我們聚焦

舉世矚目的特大型水利建設項目——南水北調工程,

關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許昌的重大考古發現、

清理出551座墓葬的禹州新峰墓地。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

一批重要遺蹟被發現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中線工程起點為丹江口水庫,輸水乾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全長1276公里,重點解決沿線省(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沿線十幾座大中城市提供生產生活和工農業用水。河南境內輸水乾渠達731公里,約佔總長度的58%。

2005年至2012年,河南文物部門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數百處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發掘重要遺址369處,獲取各種文物10萬餘件,在許昌共發現、發掘陽翟故城、崔張漢墓群等重要遺址14處,禹州新峰墓地就是其一。


"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7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人們的生產生活也發生了鉅變。

在文物考古發掘方面,

我市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今天,讓我們聚焦

舉世矚目的特大型水利建設項目——南水北調工程,

關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許昌的重大考古發現、

清理出551座墓葬的禹州新峰墓地。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

一批重要遺蹟被發現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中線工程起點為丹江口水庫,輸水乾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全長1276公里,重點解決沿線省(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沿線十幾座大中城市提供生產生活和工農業用水。河南境內輸水乾渠達731公里,約佔總長度的58%。

2005年至2012年,河南文物部門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數百處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發掘重要遺址369處,獲取各種文物10萬餘件,在許昌共發現、發掘陽翟故城、崔張漢墓群等重要遺址14處,禹州新峰墓地就是其一。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記者查閱史料瞭解到,禹州,在夏商時稱為夏國或夏邑;春秋時期稱櫟邑,屬鄭;戰國時期稱陽翟,屬韓;秦代為陽翟縣,潁川郡治。三國以後,其歷經改屬,升郡、降縣,到了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又改稱鈞州;明神宗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為避朱翊鈞諱,改名為禹州;1913年,再次降州為縣,稱為禹縣。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禹縣改為禹州市至今。

據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副所長王建平介紹,新峰墓地隸屬禹州市樑北鎮蘇王口村和郭村兩個行政村,墓地所在的三峰山為伏牛山餘脈,三峰山由東峰山、中峰山、西峰山組成,墓地處於東峰山東坡的梯級臺地上,地勢西高東低。

歷時4年,

共清理出墓葬551座

2004年6月至9月,禹州市文物工作隊在進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文物調查時,首次發現了新峰墓地。

2006年11月4日至12月5日,許昌市文物工作隊(今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受河南省文物局的委託,對新峰墓地進行勘探,進一步確認了墓地的規模和性質,發現不同時期墓葬211座。

2007年6月,經河南省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許昌市文物工作隊和禹州市文物工作隊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對新峰墓地進行發掘。

王建平告訴記者,當時的田野發掘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自2007年6月11日至2009年7月29日,共開挖探方180個,發掘面積1055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484座。第二階段自2011年4月20日至2011年5月27日,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67座。此次累計發掘總面積11350平方米,共清理出墓葬551座,出土遺物3264件,包括陶壺、薰爐、帶鉤、印章、水晶、瑪瑙、銅鏡等,種類豐富,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7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人們的生產生活也發生了鉅變。

在文物考古發掘方面,

我市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今天,讓我們聚焦

舉世矚目的特大型水利建設項目——南水北調工程,

關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許昌的重大考古發現、

清理出551座墓葬的禹州新峰墓地。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

一批重要遺蹟被發現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中線工程起點為丹江口水庫,輸水乾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全長1276公里,重點解決沿線省(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沿線十幾座大中城市提供生產生活和工農業用水。河南境內輸水乾渠達731公里,約佔總長度的58%。

2005年至2012年,河南文物部門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數百處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發掘重要遺址369處,獲取各種文物10萬餘件,在許昌共發現、發掘陽翟故城、崔張漢墓群等重要遺址14處,禹州新峰墓地就是其一。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記者查閱史料瞭解到,禹州,在夏商時稱為夏國或夏邑;春秋時期稱櫟邑,屬鄭;戰國時期稱陽翟,屬韓;秦代為陽翟縣,潁川郡治。三國以後,其歷經改屬,升郡、降縣,到了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又改稱鈞州;明神宗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為避朱翊鈞諱,改名為禹州;1913年,再次降州為縣,稱為禹縣。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禹縣改為禹州市至今。

據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副所長王建平介紹,新峰墓地隸屬禹州市樑北鎮蘇王口村和郭村兩個行政村,墓地所在的三峰山為伏牛山餘脈,三峰山由東峰山、中峰山、西峰山組成,墓地處於東峰山東坡的梯級臺地上,地勢西高東低。

歷時4年,

共清理出墓葬551座

2004年6月至9月,禹州市文物工作隊在進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文物調查時,首次發現了新峰墓地。

2006年11月4日至12月5日,許昌市文物工作隊(今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受河南省文物局的委託,對新峰墓地進行勘探,進一步確認了墓地的規模和性質,發現不同時期墓葬211座。

2007年6月,經河南省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許昌市文物工作隊和禹州市文物工作隊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對新峰墓地進行發掘。

王建平告訴記者,當時的田野發掘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自2007年6月11日至2009年7月29日,共開挖探方180個,發掘面積1055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484座。第二階段自2011年4月20日至2011年5月27日,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67座。此次累計發掘總面積11350平方米,共清理出墓葬551座,出土遺物3264件,包括陶壺、薰爐、帶鉤、印章、水晶、瑪瑙、銅鏡等,種類豐富,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551座墓葬當中,有187座未發現任何隨葬品。”王建平說,通過對這187座墓葬的形制、磚結構的觀察,可以確定其中163座為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墓葬,其餘24座土坑墓時代不明。

統計顯示,新峰墓地共發現戰國秦漢墓葬505座,唐墓7座,宋墓6座,明墓1座,清墓8座,時代不明墓葬24座。

部分精美文物入選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道溝通了長江、黃河兩大文明發源地,穿越古人類生產生活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連接楚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區域。

河南是南水北調文物搶救保護的主戰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考古系、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來自全國各地的50餘家文物考古單位先後參加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的文物保護搶救工作。在發掘過程中,文物專家不僅注重各類文物的搶救保護,而且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最大可能地採集各類標本,特別是對出土的人骨、獸骨進行了性別、年齡、病理和DNA等方面的鑑定。


"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7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人們的生產生活也發生了鉅變。

在文物考古發掘方面,

我市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今天,讓我們聚焦

舉世矚目的特大型水利建設項目——南水北調工程,

關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許昌的重大考古發現、

清理出551座墓葬的禹州新峰墓地。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

一批重要遺蹟被發現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中線工程起點為丹江口水庫,輸水乾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全長1276公里,重點解決沿線省(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沿線十幾座大中城市提供生產生活和工農業用水。河南境內輸水乾渠達731公里,約佔總長度的58%。

2005年至2012年,河南文物部門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數百處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發掘重要遺址369處,獲取各種文物10萬餘件,在許昌共發現、發掘陽翟故城、崔張漢墓群等重要遺址14處,禹州新峰墓地就是其一。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記者查閱史料瞭解到,禹州,在夏商時稱為夏國或夏邑;春秋時期稱櫟邑,屬鄭;戰國時期稱陽翟,屬韓;秦代為陽翟縣,潁川郡治。三國以後,其歷經改屬,升郡、降縣,到了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又改稱鈞州;明神宗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為避朱翊鈞諱,改名為禹州;1913年,再次降州為縣,稱為禹縣。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禹縣改為禹州市至今。

據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副所長王建平介紹,新峰墓地隸屬禹州市樑北鎮蘇王口村和郭村兩個行政村,墓地所在的三峰山為伏牛山餘脈,三峰山由東峰山、中峰山、西峰山組成,墓地處於東峰山東坡的梯級臺地上,地勢西高東低。

歷時4年,

共清理出墓葬551座

2004年6月至9月,禹州市文物工作隊在進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文物調查時,首次發現了新峰墓地。

2006年11月4日至12月5日,許昌市文物工作隊(今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受河南省文物局的委託,對新峰墓地進行勘探,進一步確認了墓地的規模和性質,發現不同時期墓葬211座。

2007年6月,經河南省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許昌市文物工作隊和禹州市文物工作隊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對新峰墓地進行發掘。

王建平告訴記者,當時的田野發掘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自2007年6月11日至2009年7月29日,共開挖探方180個,發掘面積1055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484座。第二階段自2011年4月20日至2011年5月27日,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67座。此次累計發掘總面積11350平方米,共清理出墓葬551座,出土遺物3264件,包括陶壺、薰爐、帶鉤、印章、水晶、瑪瑙、銅鏡等,種類豐富,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551座墓葬當中,有187座未發現任何隨葬品。”王建平說,通過對這187座墓葬的形制、磚結構的觀察,可以確定其中163座為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墓葬,其餘24座土坑墓時代不明。

統計顯示,新峰墓地共發現戰國秦漢墓葬505座,唐墓7座,宋墓6座,明墓1座,清墓8座,時代不明墓葬24座。

部分精美文物入選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道溝通了長江、黃河兩大文明發源地,穿越古人類生產生活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連接楚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區域。

河南是南水北調文物搶救保護的主戰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考古系、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來自全國各地的50餘家文物考古單位先後參加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的文物保護搶救工作。在發掘過程中,文物專家不僅注重各類文物的搶救保護,而且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最大可能地採集各類標本,特別是對出土的人骨、獸骨進行了性別、年齡、病理和DNA等方面的鑑定。


許昌重大考古發現,清理出551座墓葬


為宣傳、展示工程中的文物保護成果,2018年1月,“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在鄭州博物館開幕,共展出精美文物3800餘件,上迄遠古,下至明清,展示了源遠流長、輝煌璀璨的中原文明。這些重大考古發現為研究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為考古研究提供了科學標尺。新峰墓地發掘出土的多件珍貴文物入選展覽,包括漢代陶壺、陶灶等,吸引了大批文物愛好者現場觀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