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年前遺址出土的26根“骨頭”,打破兩個傳統誤區,轟動世界


九千年前遺址出土的26根“骨頭”,打破兩個傳統誤區,轟動世界


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的賈湖村,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前期。考古專家通過碳14等多種科學手段測定,這是距今7500-9000年前先民們生活過的地方。在賈湖遺址中,經過了近三十年,多大8次的發掘,找到了一大批重要的文物。

這些文物之中,不僅有大量的陶器、稻作還有蠶絲的痕跡,體現出當時的先民已經具有相當的物質基礎。另外,他們還用玉石、動物骨頭做成橋形、圭形、管形等形狀,有的還打上孔作為裝飾品,這說明在當時都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九千年前遺址出土的26根“骨頭”,打破兩個傳統誤區,轟動世界


但是,在一座墓葬之中,考古工作者發現墓主人的身邊,放著一根管形的骨頭。一開始,他們並不在意,以為又是裝飾品。可是,這跟管狀的骨頭上,竟然還打著好幾個細細的孔,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因為形狀有點像笛子,工作人員大膽猜測,這不會就是用骨頭做成的笛子吧。

於是,一項令人震驚的發現誕生了。這根看似普通的鶴骨,還真是用來做樂器使用的笛子。一直以來,人們以為笛子是從少數民族傳入漢族的,所以王之渙的《涼州詞》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九千年前遺址出土的26根“骨頭”,打破兩個傳統誤區,轟動世界


然而,這正是華夏族居住的舊地,竟然找到了笛子的最早遺物,充分說明,笛子還真是我們自己發明創造的。這也是中國發現的最早樂器,世界發現的最早吹奏樂器。

要知道音樂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周乃至先秦時期,禮樂就是放在一起的。有了音樂,才催生出中國禮儀,對於中國的各種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舉個例子來說,不管是詩詞歌賦,都是在當時配樂唱出來的,你敢想象沒有唐詩宋詞的中華文明,將有多麼空洞和乏味嗎?


九千年前遺址出土的26根“骨頭”,打破兩個傳統誤區,轟動世界


這種被稱為賈湖骨笛的神器,重要意義遠遠不止於此。要知道,提起我們國家的音樂音階,很多人都會想到宮、商、角、徵、羽。因為文獻對此的記錄實在太多了,然而對於現代的七聲音階,卻記錄得很少。在上個世界六十年代之前,有許多學者甚至主張中國古代就只有五聲音階,七聲音階是很晚才從國外傳來的。

其實,在古代的文獻記載中也是有七聲音階的記載的。比如說高漸離為荊軻送行時彈奏的曲子是為“變徽之聲”,應該就是一個音階的名字。更為確切的是在《國語》之中明確記錄了周景王向樂官伶州鴆請教“七律者何”,除了通常的五聲音階外,另外兩種叫做變宮和變徽。

按理來說,這是中國古代就有七聲音階的重要證據,但是伶州鴆因為不懂得七聲是音樂發展的自然屬性,而是以天相等玄而又玄的東西瞎解釋。因此,這讓後人對此段話的產生了懷疑。


九千年前遺址出土的26根“骨頭”,打破兩個傳統誤區,轟動世界


不過,在安陽壎被發現後,實物上的七聲樂器就不成問題了。但賈湖骨笛的出現,將這個歷史又往前推進了很多年。遠至7500-9000年前,我國先民已經制作出了七聲音階的樂器,真正叩響了音樂殿堂的大門。

然而,很多人還會疑惑,是不是這跟骨笛就是誤打誤撞做出來的?不會的,因為在賈湖遺址中,相繼出土了26根骨笛,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它們之中就有大部分都能演奏七聲音階。這可以說是鐵一般的證據,說明七聲音階是我國本身就發現的。

不過,由於中國的先民太聰明,還是有幾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工作者,其中最頭痛的是這兩個。


九千年前遺址出土的26根“骨頭”,打破兩個傳統誤區,轟動世界


一是賈湖骨笛的小孔直徑只有0.1-0.3釐米,當時的人是如何做得如此精緻?要知道僅僅比賈湖遺址早1000年左右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石片上的孔大而粗糙。

二是賈湖骨笛是取自飛鶴脛骨作為材料的,因為骨頭的厚薄、長短等各方面因素並不一致,孔的佈置位置也會有所差別。在那個時候的先民,是如何根據音樂知識和數學知識來確定這些孔的相對位置?

別小看這些笛子,它們比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笛子要走,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陶製品狀笛子要早,它們是當之無愧的笛子鼻祖,也把我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推到了至少八千年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