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

與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相距約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讓地理信息小鎮的浙江南方測繪科技有限公司特別自豪,近十年來,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

與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相距約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讓地理信息小鎮的浙江南方測繪科技有限公司特別自豪,近十年來,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幫助建立考古界最大的測量控制網

“良渚古城自發現以來,挖掘、保護及研究工作中,引入了測量儀器及測繪地理技術,讓考古測量手段也走向了現代化。”南方測繪總經理陳述頗為自豪地介紹,承擔良渚古城考古發掘測量任務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古城發現以來,南方測繪就開始為研究所提供測繪儀器設備和技術培訓。

"

與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相距約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讓地理信息小鎮的浙江南方測繪科技有限公司特別自豪,近十年來,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幫助建立考古界最大的測量控制網

“良渚古城自發現以來,挖掘、保護及研究工作中,引入了測量儀器及測繪地理技術,讓考古測量手段也走向了現代化。”南方測繪總經理陳述頗為自豪地介紹,承擔良渚古城考古發掘測量任務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古城發現以來,南方測繪就開始為研究所提供測繪儀器設備和技術培訓。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作為南方測繪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項目對接人,南方測繪副總經理鄭建明在十多年前,就直接參與了良渚古城考古測量的相關工作。他說,良渚古城發現的第一年,也就是2007年,當時南方測繪一舉拿下浙江省文物普查儀器採購大標,自此南方測繪人帶著先進的儀器走進了良渚。

據瞭解,良渚古城遺址區劃面積大、遺存要素多、分佈範圍廣、周邊環境複雜,在申遺、保護和研究中,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新的挑戰。當時,研究所就引進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古城建立起了涵蓋整個良渚遺址範圍的考古測量控制網,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控制網。

"

與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相距約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讓地理信息小鎮的浙江南方測繪科技有限公司特別自豪,近十年來,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幫助建立考古界最大的測量控制網

“良渚古城自發現以來,挖掘、保護及研究工作中,引入了測量儀器及測繪地理技術,讓考古測量手段也走向了現代化。”南方測繪總經理陳述頗為自豪地介紹,承擔良渚古城考古發掘測量任務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古城發現以來,南方測繪就開始為研究所提供測繪儀器設備和技術培訓。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作為南方測繪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項目對接人,南方測繪副總經理鄭建明在十多年前,就直接參與了良渚古城考古測量的相關工作。他說,良渚古城發現的第一年,也就是2007年,當時南方測繪一舉拿下浙江省文物普查儀器採購大標,自此南方測繪人帶著先進的儀器走進了良渚。

據瞭解,良渚古城遺址區劃面積大、遺存要素多、分佈範圍廣、周邊環境複雜,在申遺、保護和研究中,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新的挑戰。當時,研究所就引進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古城建立起了涵蓋整個良渚遺址範圍的考古測量控制網,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控制網。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這張控制網的建立有利於考古工作的全局性考慮,讓考古的每一處有了規律性的編號系統,不僅提高了精度,更便於記錄,為遺址區考古的長期規範化統一記錄打下了基礎。

“我們先後5批次為考古發掘一線提供了南方最先進的測繪儀器,有GNSS接收機,高精度全站儀,手持GPS,紅外線測距儀等。”鄭建明說,南方測繪提供儀器外,還要為考古人員開展培訓。同時,南方測繪成立專門的服務小組,專人對接考古發掘一線測繪工作,為研究所提供最及時的優良服務。因此,有時技術人員也會到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人員共同開展測量工作。

“物聯網+GIS”助力天、地、空一體化巡查

隨著良渚古城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所需的先進儀器數量也在增加。“2012年入駐地信小鎮後,測量服務一直沒有停止過。”鄭建明說,這些年來,良渚考古現場的反山、莫角山、瑤山、唐山、八角亭等多處考古發掘現場,也都留下了南方測繪人的足跡。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新技術不斷得到應用。從探方位置的確定,到考古發掘的文物現場座標的確定,處處都有南方測繪儀器的身影。

"

與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相距約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讓地理信息小鎮的浙江南方測繪科技有限公司特別自豪,近十年來,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幫助建立考古界最大的測量控制網

“良渚古城自發現以來,挖掘、保護及研究工作中,引入了測量儀器及測繪地理技術,讓考古測量手段也走向了現代化。”南方測繪總經理陳述頗為自豪地介紹,承擔良渚古城考古發掘測量任務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古城發現以來,南方測繪就開始為研究所提供測繪儀器設備和技術培訓。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作為南方測繪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項目對接人,南方測繪副總經理鄭建明在十多年前,就直接參與了良渚古城考古測量的相關工作。他說,良渚古城發現的第一年,也就是2007年,當時南方測繪一舉拿下浙江省文物普查儀器採購大標,自此南方測繪人帶著先進的儀器走進了良渚。

據瞭解,良渚古城遺址區劃面積大、遺存要素多、分佈範圍廣、周邊環境複雜,在申遺、保護和研究中,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新的挑戰。當時,研究所就引進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古城建立起了涵蓋整個良渚遺址範圍的考古測量控制網,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控制網。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這張控制網的建立有利於考古工作的全局性考慮,讓考古的每一處有了規律性的編號系統,不僅提高了精度,更便於記錄,為遺址區考古的長期規範化統一記錄打下了基礎。

“我們先後5批次為考古發掘一線提供了南方最先進的測繪儀器,有GNSS接收機,高精度全站儀,手持GPS,紅外線測距儀等。”鄭建明說,南方測繪提供儀器外,還要為考古人員開展培訓。同時,南方測繪成立專門的服務小組,專人對接考古發掘一線測繪工作,為研究所提供最及時的優良服務。因此,有時技術人員也會到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人員共同開展測量工作。

“物聯網+GIS”助力天、地、空一體化巡查

隨著良渚古城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所需的先進儀器數量也在增加。“2012年入駐地信小鎮後,測量服務一直沒有停止過。”鄭建明說,這些年來,良渚考古現場的反山、莫角山、瑤山、唐山、八角亭等多處考古發掘現場,也都留下了南方測繪人的足跡。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新技術不斷得到應用。從探方位置的確定,到考古發掘的文物現場座標的確定,處處都有南方測繪儀器的身影。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據介紹,在整個遺址控制網內,實施“物聯網+GIS”實時監測,做到了對地下水和地表水位、降雨量、區域空氣溫溼度、局部土壤含水率和溫度等環境因素佈設傳感器,進行遺址和自然環境重點監測,與GIS技術相結合進行大數據分析。正是這樣的“天、地、空”一體化的日常巡查的機制,為遺產本體和自然環境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比如,用RTK測圖並數據成圖後,利用軟件進行DEM高程分析,考古人員很驚喜地發現有規則的地物,類似城牆的輪廓,隨即經過一番尋找考古人員輕鬆地找到了古城城垣。”鄭建明介紹,十幾年來,南方測繪的全站儀、RTK、成圖軟件等全面應用於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和挖掘工作中。

不僅如此,以前考古挖掘工作都是用捲尺和羅盤定點,每一次的基準點都是隨機選取,因此在良渚古城42平方公里內不同的遺址是不同的座標系,方向用手工的羅盤定,誤差很大。通過使用測繪技術,良渚考古發掘的測繪工作從拉皮尺到數字化測繪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考古地點位置的準確度,減輕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量。

因一張DEM圖發現了良渚古城外郭城

在良渚考古中,地理信息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近日,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記者採訪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領隊、科技考古室副主任王寧遠——良渚考古隊中採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助推考古的第一人。

"

與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相距約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讓地理信息小鎮的浙江南方測繪科技有限公司特別自豪,近十年來,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幫助建立考古界最大的測量控制網

“良渚古城自發現以來,挖掘、保護及研究工作中,引入了測量儀器及測繪地理技術,讓考古測量手段也走向了現代化。”南方測繪總經理陳述頗為自豪地介紹,承擔良渚古城考古發掘測量任務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古城發現以來,南方測繪就開始為研究所提供測繪儀器設備和技術培訓。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作為南方測繪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項目對接人,南方測繪副總經理鄭建明在十多年前,就直接參與了良渚古城考古測量的相關工作。他說,良渚古城發現的第一年,也就是2007年,當時南方測繪一舉拿下浙江省文物普查儀器採購大標,自此南方測繪人帶著先進的儀器走進了良渚。

據瞭解,良渚古城遺址區劃面積大、遺存要素多、分佈範圍廣、周邊環境複雜,在申遺、保護和研究中,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新的挑戰。當時,研究所就引進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古城建立起了涵蓋整個良渚遺址範圍的考古測量控制網,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控制網。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這張控制網的建立有利於考古工作的全局性考慮,讓考古的每一處有了規律性的編號系統,不僅提高了精度,更便於記錄,為遺址區考古的長期規範化統一記錄打下了基礎。

“我們先後5批次為考古發掘一線提供了南方最先進的測繪儀器,有GNSS接收機,高精度全站儀,手持GPS,紅外線測距儀等。”鄭建明說,南方測繪提供儀器外,還要為考古人員開展培訓。同時,南方測繪成立專門的服務小組,專人對接考古發掘一線測繪工作,為研究所提供最及時的優良服務。因此,有時技術人員也會到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人員共同開展測量工作。

“物聯網+GIS”助力天、地、空一體化巡查

隨著良渚古城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所需的先進儀器數量也在增加。“2012年入駐地信小鎮後,測量服務一直沒有停止過。”鄭建明說,這些年來,良渚考古現場的反山、莫角山、瑤山、唐山、八角亭等多處考古發掘現場,也都留下了南方測繪人的足跡。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新技術不斷得到應用。從探方位置的確定,到考古發掘的文物現場座標的確定,處處都有南方測繪儀器的身影。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據介紹,在整個遺址控制網內,實施“物聯網+GIS”實時監測,做到了對地下水和地表水位、降雨量、區域空氣溫溼度、局部土壤含水率和溫度等環境因素佈設傳感器,進行遺址和自然環境重點監測,與GIS技術相結合進行大數據分析。正是這樣的“天、地、空”一體化的日常巡查的機制,為遺產本體和自然環境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比如,用RTK測圖並數據成圖後,利用軟件進行DEM高程分析,考古人員很驚喜地發現有規則的地物,類似城牆的輪廓,隨即經過一番尋找考古人員輕鬆地找到了古城城垣。”鄭建明介紹,十幾年來,南方測繪的全站儀、RTK、成圖軟件等全面應用於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和挖掘工作中。

不僅如此,以前考古挖掘工作都是用捲尺和羅盤定點,每一次的基準點都是隨機選取,因此在良渚古城42平方公里內不同的遺址是不同的座標系,方向用手工的羅盤定,誤差很大。通過使用測繪技術,良渚考古發掘的測繪工作從拉皮尺到數字化測繪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考古地點位置的準確度,減輕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量。

因一張DEM圖發現了良渚古城外郭城

在良渚考古中,地理信息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近日,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記者採訪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領隊、科技考古室副主任王寧遠——良渚考古隊中採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助推考古的第一人。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的數字考古中心,掛著一張小小黃色的DEM(數字高程模型)截圖。就是這張DEM圖,讓王寧遠得到了驚人的新發現,並在之後的驗證發掘中發現了良渚古城的外郭城。

“這張圖就標誌著我們良渚考古開始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手段進行系統的研究。”2009年,王寧遠在成都參加一箇中外合作考古項目,當時還有一個簡單的地理信息技術培訓班。在培訓後,他就用之前測繪的1:500線畫圖在GIS軟件中製作了良渚古城的DEM。

"

與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相距約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讓地理信息小鎮的浙江南方測繪科技有限公司特別自豪,近十年來,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幫助建立考古界最大的測量控制網

“良渚古城自發現以來,挖掘、保護及研究工作中,引入了測量儀器及測繪地理技術,讓考古測量手段也走向了現代化。”南方測繪總經理陳述頗為自豪地介紹,承擔良渚古城考古發掘測量任務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古城發現以來,南方測繪就開始為研究所提供測繪儀器設備和技術培訓。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作為南方測繪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項目對接人,南方測繪副總經理鄭建明在十多年前,就直接參與了良渚古城考古測量的相關工作。他說,良渚古城發現的第一年,也就是2007年,當時南方測繪一舉拿下浙江省文物普查儀器採購大標,自此南方測繪人帶著先進的儀器走進了良渚。

據瞭解,良渚古城遺址區劃面積大、遺存要素多、分佈範圍廣、周邊環境複雜,在申遺、保護和研究中,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新的挑戰。當時,研究所就引進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古城建立起了涵蓋整個良渚遺址範圍的考古測量控制網,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控制網。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這張控制網的建立有利於考古工作的全局性考慮,讓考古的每一處有了規律性的編號系統,不僅提高了精度,更便於記錄,為遺址區考古的長期規範化統一記錄打下了基礎。

“我們先後5批次為考古發掘一線提供了南方最先進的測繪儀器,有GNSS接收機,高精度全站儀,手持GPS,紅外線測距儀等。”鄭建明說,南方測繪提供儀器外,還要為考古人員開展培訓。同時,南方測繪成立專門的服務小組,專人對接考古發掘一線測繪工作,為研究所提供最及時的優良服務。因此,有時技術人員也會到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人員共同開展測量工作。

“物聯網+GIS”助力天、地、空一體化巡查

隨著良渚古城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所需的先進儀器數量也在增加。“2012年入駐地信小鎮後,測量服務一直沒有停止過。”鄭建明說,這些年來,良渚考古現場的反山、莫角山、瑤山、唐山、八角亭等多處考古發掘現場,也都留下了南方測繪人的足跡。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新技術不斷得到應用。從探方位置的確定,到考古發掘的文物現場座標的確定,處處都有南方測繪儀器的身影。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據介紹,在整個遺址控制網內,實施“物聯網+GIS”實時監測,做到了對地下水和地表水位、降雨量、區域空氣溫溼度、局部土壤含水率和溫度等環境因素佈設傳感器,進行遺址和自然環境重點監測,與GIS技術相結合進行大數據分析。正是這樣的“天、地、空”一體化的日常巡查的機制,為遺產本體和自然環境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比如,用RTK測圖並數據成圖後,利用軟件進行DEM高程分析,考古人員很驚喜地發現有規則的地物,類似城牆的輪廓,隨即經過一番尋找考古人員輕鬆地找到了古城城垣。”鄭建明介紹,十幾年來,南方測繪的全站儀、RTK、成圖軟件等全面應用於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和挖掘工作中。

不僅如此,以前考古挖掘工作都是用捲尺和羅盤定點,每一次的基準點都是隨機選取,因此在良渚古城42平方公里內不同的遺址是不同的座標系,方向用手工的羅盤定,誤差很大。通過使用測繪技術,良渚考古發掘的測繪工作從拉皮尺到數字化測繪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考古地點位置的準確度,減輕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量。

因一張DEM圖發現了良渚古城外郭城

在良渚考古中,地理信息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近日,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記者採訪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領隊、科技考古室副主任王寧遠——良渚考古隊中採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助推考古的第一人。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的數字考古中心,掛著一張小小黃色的DEM(數字高程模型)截圖。就是這張DEM圖,讓王寧遠得到了驚人的新發現,並在之後的驗證發掘中發現了良渚古城的外郭城。

“這張圖就標誌著我們良渚考古開始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手段進行系統的研究。”2009年,王寧遠在成都參加一箇中外合作考古項目,當時還有一個簡單的地理信息技術培訓班。在培訓後,他就用之前測繪的1:500線畫圖在GIS軟件中製作了良渚古城的DEM。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這張圖上就發現了古城城牆外還有一個框子,我們認為這肯定是人工的。”回想當時的發現,王寧遠依然興奮。他說,從成都回來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良渚考古隊就根據模型進行發掘,並驗證確定了發現的就是外郭城。其實在前幾年,他們已經發現了外郭上的卞家山,但並沒有想到是一個整體,還只認為那是一個單獨的遺址點。

地信技術開啟了考古的全新視野。自此,良渚考古隊就開始運用地信技術對古城及郊區做了更大範圍的測繪。“之後我們就在古城及郊區數百平方公里範圍內建起了考古測量控制網,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考古控制網。”王寧遠介紹,此後在良渚遺址考古中,GIS和遙感等新技術手段就成了他們考古的一個規定流程,在調查發掘之前,他們都會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先做分析,然後才開始傳統的勘探、踏查。

"

與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相距約20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讓地理信息小鎮的浙江南方測繪科技有限公司特別自豪,近十年來,在良渚考古中使用的地理信息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就是由該公司提供的。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幫助建立考古界最大的測量控制網

“良渚古城自發現以來,挖掘、保護及研究工作中,引入了測量儀器及測繪地理技術,讓考古測量手段也走向了現代化。”南方測繪總經理陳述頗為自豪地介紹,承擔良渚古城考古發掘測量任務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古城發現以來,南方測繪就開始為研究所提供測繪儀器設備和技術培訓。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作為南方測繪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項目對接人,南方測繪副總經理鄭建明在十多年前,就直接參與了良渚古城考古測量的相關工作。他說,良渚古城發現的第一年,也就是2007年,當時南方測繪一舉拿下浙江省文物普查儀器採購大標,自此南方測繪人帶著先進的儀器走進了良渚。

據瞭解,良渚古城遺址區劃面積大、遺存要素多、分佈範圍廣、周邊環境複雜,在申遺、保護和研究中,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新的挑戰。當時,研究所就引進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古城建立起了涵蓋整個良渚遺址範圍的考古測量控制網,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控制網。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這張控制網的建立有利於考古工作的全局性考慮,讓考古的每一處有了規律性的編號系統,不僅提高了精度,更便於記錄,為遺址區考古的長期規範化統一記錄打下了基礎。

“我們先後5批次為考古發掘一線提供了南方最先進的測繪儀器,有GNSS接收機,高精度全站儀,手持GPS,紅外線測距儀等。”鄭建明說,南方測繪提供儀器外,還要為考古人員開展培訓。同時,南方測繪成立專門的服務小組,專人對接考古發掘一線測繪工作,為研究所提供最及時的優良服務。因此,有時技術人員也會到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人員共同開展測量工作。

“物聯網+GIS”助力天、地、空一體化巡查

隨著良渚古城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所需的先進儀器數量也在增加。“2012年入駐地信小鎮後,測量服務一直沒有停止過。”鄭建明說,這些年來,良渚考古現場的反山、莫角山、瑤山、唐山、八角亭等多處考古發掘現場,也都留下了南方測繪人的足跡。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新技術不斷得到應用。從探方位置的確定,到考古發掘的文物現場座標的確定,處處都有南方測繪儀器的身影。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據介紹,在整個遺址控制網內,實施“物聯網+GIS”實時監測,做到了對地下水和地表水位、降雨量、區域空氣溫溼度、局部土壤含水率和溫度等環境因素佈設傳感器,進行遺址和自然環境重點監測,與GIS技術相結合進行大數據分析。正是這樣的“天、地、空”一體化的日常巡查的機制,為遺產本體和自然環境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比如,用RTK測圖並數據成圖後,利用軟件進行DEM高程分析,考古人員很驚喜地發現有規則的地物,類似城牆的輪廓,隨即經過一番尋找考古人員輕鬆地找到了古城城垣。”鄭建明介紹,十幾年來,南方測繪的全站儀、RTK、成圖軟件等全面應用於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和挖掘工作中。

不僅如此,以前考古挖掘工作都是用捲尺和羅盤定點,每一次的基準點都是隨機選取,因此在良渚古城42平方公里內不同的遺址是不同的座標系,方向用手工的羅盤定,誤差很大。通過使用測繪技術,良渚考古發掘的測繪工作從拉皮尺到數字化測繪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考古地點位置的準確度,減輕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量。

因一張DEM圖發現了良渚古城外郭城

在良渚考古中,地理信息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近日,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記者採訪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領隊、科技考古室副主任王寧遠——良渚考古隊中採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助推考古的第一人。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的數字考古中心,掛著一張小小黃色的DEM(數字高程模型)截圖。就是這張DEM圖,讓王寧遠得到了驚人的新發現,並在之後的驗證發掘中發現了良渚古城的外郭城。

“這張圖就標誌著我們良渚考古開始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手段進行系統的研究。”2009年,王寧遠在成都參加一箇中外合作考古項目,當時還有一個簡單的地理信息技術培訓班。在培訓後,他就用之前測繪的1:500線畫圖在GIS軟件中製作了良渚古城的DEM。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這張圖上就發現了古城城牆外還有一個框子,我們認為這肯定是人工的。”回想當時的發現,王寧遠依然興奮。他說,從成都回來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良渚考古隊就根據模型進行發掘,並驗證確定了發現的就是外郭城。其實在前幾年,他們已經發現了外郭上的卞家山,但並沒有想到是一個整體,還只認為那是一個單獨的遺址點。

地信技術開啟了考古的全新視野。自此,良渚考古隊就開始運用地信技術對古城及郊區做了更大範圍的測繪。“之後我們就在古城及郊區數百平方公里範圍內建起了考古測量控制網,這也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考古控制網。”王寧遠介紹,此後在良渚遺址考古中,GIS和遙感等新技術手段就成了他們考古的一個規定流程,在調查發掘之前,他們都會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先做分析,然後才開始傳統的勘探、踏查。

牛!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保護 德清地信企業功不可沒

之後,通過遙感技術,良渚考古隊還發現了低壩系統、古城水門與塘山長堤的細部結構。作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主要發現人,2011年,王寧遠就是在一張1969年的衛星遙感地圖上看到了一條水壩遺址,那就是鯉魚山壩體,並據此發現了低壩區,揭示出水利系統的整體結構。

“地理信息技術可以找到很多有價值的線索。”王寧遠2000年進入良渚考古隊,他說,現代地信技術良渚考古中的應用,只有十年左右。但是通過地息技術,讓他們不斷擴大了視野,讓良渚考古一步步深入,從一個遺址點擴大了遺址群,再擴大到了都邑考古,最後跨越到古國考古。

漸漸地,良渚考古隊中,全站儀、無人機、CORS系統等地理信息測繪儀器、技術,就成了他們考古中不可少的工具,也為良渚考古數字化打下了基礎。

“考古要善於借力,現在的考古學其實不僅僅是考古學家的考古學,需要各個學科在這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上發揮作用。”王寧遠直言,考古學和自然科學有著非常天然、密切的關係,更多科學技術在考古中運用,是能幫助他們將古代社會研究得更加清楚,讓我們對五千年文明有更加真實、生動的認識。“我相信,建起一個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統,能對日後的考古帶來非常正向的影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