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

清聖祖康熙鑄幣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後人稱其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生功績顯著,收復臺灣並在那裡開府設縣、平定三藩和準噶爾叛亂,在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理,對黑龍江地區俄國侵佔的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社會局面。

康熙執政期間,在繼續採取輕徭薄役、與民生息政策的同時,採取廢止圈地、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等措施,逐步恢復社會經濟,使得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

"

清聖祖康熙鑄幣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後人稱其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生功績顯著,收復臺灣並在那裡開府設縣、平定三藩和準噶爾叛亂,在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理,對黑龍江地區俄國侵佔的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社會局面。

康熙執政期間,在繼續採取輕徭薄役、與民生息政策的同時,採取廢止圈地、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等措施,逐步恢復社會經濟,使得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清康熙元年,寶福局開爐錢,存世稀罕

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人丁數是1913萬,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為2462萬。康熙元年(1662年),政府開始鑄造本朝康熙通寶錢,其鑄行時間長,鑄量大,錢局多,版別繁雜,特徵明顯。康熙在位期間,因為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極精,都很規整。

據彭信威先生《中國貨幣史》統計,戶部寶泉局早期(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年鑄量2.31億~2.98億文,中期(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一年)每年近3億文,晚期(康熙四十二年至六十一年)每年4億文上下,61年間共鑄造約190億文。

康熙通寶錢使用範圍很廣,通行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就連康熙皇帝都曾經無比自豪地誇口說

"今大小錢兼用,於民甚便。錢法流行,莫如我朝。南至雲南、貴州,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即位之初,僅保留了順治朝戶部寶泉局和江蘇江寧府局,其餘各錢局均受命停止鑄錢。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批准平西王吳三桂奏請,設立雲南局鑄錢。

康熙六年以後,各地其他錢局才相繼復爐鼓鑄。同年,朝廷下令在江蘇蘇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設局鑄錢。康熙九年,又下令江蘇江寧局和四川成都局停止鑄錢。因為江蘇已經設置了江蘇局,而四川地方政府認為,在四川既徵收白銀又徵收糧食,給人民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奏請停止鑄錢。

"

清聖祖康熙鑄幣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後人稱其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生功績顯著,收復臺灣並在那裡開府設縣、平定三藩和準噶爾叛亂,在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理,對黑龍江地區俄國侵佔的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社會局面。

康熙執政期間,在繼續採取輕徭薄役、與民生息政策的同時,採取廢止圈地、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等措施,逐步恢復社會經濟,使得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清康熙元年,寶福局開爐錢,存世稀罕

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人丁數是1913萬,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為2462萬。康熙元年(1662年),政府開始鑄造本朝康熙通寶錢,其鑄行時間長,鑄量大,錢局多,版別繁雜,特徵明顯。康熙在位期間,因為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極精,都很規整。

據彭信威先生《中國貨幣史》統計,戶部寶泉局早期(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年鑄量2.31億~2.98億文,中期(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一年)每年近3億文,晚期(康熙四十二年至六十一年)每年4億文上下,61年間共鑄造約190億文。

康熙通寶錢使用範圍很廣,通行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就連康熙皇帝都曾經無比自豪地誇口說

"今大小錢兼用,於民甚便。錢法流行,莫如我朝。南至雲南、貴州,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即位之初,僅保留了順治朝戶部寶泉局和江蘇江寧府局,其餘各錢局均受命停止鑄錢。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批准平西王吳三桂奏請,設立雲南局鑄錢。

康熙六年以後,各地其他錢局才相繼復爐鼓鑄。同年,朝廷下令在江蘇蘇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設局鑄錢。康熙九年,又下令江蘇江寧局和四川成都局停止鑄錢。因為江蘇已經設置了江蘇局,而四川地方政府認為,在四川既徵收白銀又徵收糧食,給人民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奏請停止鑄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臺”(大臺)

在此期間,四川成都局雖曾鑄錢,但是鑄量不大。康熙九年,各省錢局奉命停止鑄錢,康熙十八年後再度復開。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漳州設爐鑄錢;康熙二十四年十月,東肇慶開爐鑄錢。可見康熙鑄錢開爐無常規,鑄量不穩定,以福建福州府局為例,康熙初年旋開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又停,二十四年再復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建巡撫張仲舉奏請設立臺灣局,隨即鼓鑄背"臺"制錢。

康熙一朝錢局,除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外,計有寶同、寶福、寶臨、寶東、寶江、寶宣、寶原、寶蘇、寶薊、寶昌、寶南、寶河、寶寧、寶廣、寶浙、寶臺、寶桂寶陝、寶雲、寶彰等20個省、府、州、鎮錢局。民間將此20錢局組成詩句,稱為錢文套子錢。

此外,除了這20錢局之外,另有寶現、寶西兩局,只是鑄造錢幣數量很少。其中"現"字是指甘肅現昌。"西"字有異議,一說指山西省局,鑄地系山西省榮河(今萬榮縣),"西"字代表山西,順治、康熙兩朝的背"西"錢均出自此錢局;一說指平西王吳三桂所設錢局,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先生主張吳三桂說,他在《歷代古錢圖說》的批註中有一段話:"吳三桂封平西王時所鑄,非地名。

"

清聖祖康熙鑄幣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後人稱其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生功績顯著,收復臺灣並在那裡開府設縣、平定三藩和準噶爾叛亂,在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理,對黑龍江地區俄國侵佔的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社會局面。

康熙執政期間,在繼續採取輕徭薄役、與民生息政策的同時,採取廢止圈地、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等措施,逐步恢復社會經濟,使得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清康熙元年,寶福局開爐錢,存世稀罕

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人丁數是1913萬,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為2462萬。康熙元年(1662年),政府開始鑄造本朝康熙通寶錢,其鑄行時間長,鑄量大,錢局多,版別繁雜,特徵明顯。康熙在位期間,因為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極精,都很規整。

據彭信威先生《中國貨幣史》統計,戶部寶泉局早期(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年鑄量2.31億~2.98億文,中期(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一年)每年近3億文,晚期(康熙四十二年至六十一年)每年4億文上下,61年間共鑄造約190億文。

康熙通寶錢使用範圍很廣,通行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就連康熙皇帝都曾經無比自豪地誇口說

"今大小錢兼用,於民甚便。錢法流行,莫如我朝。南至雲南、貴州,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即位之初,僅保留了順治朝戶部寶泉局和江蘇江寧府局,其餘各錢局均受命停止鑄錢。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批准平西王吳三桂奏請,設立雲南局鑄錢。

康熙六年以後,各地其他錢局才相繼復爐鼓鑄。同年,朝廷下令在江蘇蘇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設局鑄錢。康熙九年,又下令江蘇江寧局和四川成都局停止鑄錢。因為江蘇已經設置了江蘇局,而四川地方政府認為,在四川既徵收白銀又徵收糧食,給人民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奏請停止鑄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臺”(大臺)

在此期間,四川成都局雖曾鑄錢,但是鑄量不大。康熙九年,各省錢局奉命停止鑄錢,康熙十八年後再度復開。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漳州設爐鑄錢;康熙二十四年十月,東肇慶開爐鑄錢。可見康熙鑄錢開爐無常規,鑄量不穩定,以福建福州府局為例,康熙初年旋開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又停,二十四年再復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建巡撫張仲舉奏請設立臺灣局,隨即鼓鑄背"臺"制錢。

康熙一朝錢局,除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外,計有寶同、寶福、寶臨、寶東、寶江、寶宣、寶原、寶蘇、寶薊、寶昌、寶南、寶河、寶寧、寶廣、寶浙、寶臺、寶桂寶陝、寶雲、寶彰等20個省、府、州、鎮錢局。民間將此20錢局組成詩句,稱為錢文套子錢。

此外,除了這20錢局之外,另有寶現、寶西兩局,只是鑄造錢幣數量很少。其中"現"字是指甘肅現昌。"西"字有異議,一說指山西省局,鑄地系山西省榮河(今萬榮縣),"西"字代表山西,順治、康熙兩朝的背"西"錢均出自此錢局;一說指平西王吳三桂所設錢局,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先生主張吳三桂說,他在《歷代古錢圖說》的批註中有一段話:"吳三桂封平西王時所鑄,非地名。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西”

當時全國各錢局鑄造的康熙通寶錢數量巨大,唯寶南、寶廣、寶臺、寶西寶鞏五局鑄錢較少。在各省鼓鑄的康熙通寶錢中,寶臺局制錢直徑略小,每貫重量不及六斤。

康熙通寶錢的金屬比例,按照順治朝之規定,銅與鉛比例為銅七鉛三;康熙十三年(1684年),改為銅六鉛四。康熙二十二年之前,銅原料主要來自內地產銅區,同時也靠收購歷代舊錢、銅器作為補充。此後,設立海關,洋銅開始大量流入我國,並逐步成為鑄錢原料的重要來源。因為當時社會銀錢價格反覆波動,康熙一朝對制錢重量曾經做過多次調整。

康熙元年(1662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沿用順治十四年(1657年)規定每文重一錢四分(5.18克,實際重量4~5克),直徑一般在2.6~2.8釐米。由於銅錢的實價過高,因而民間毀錢鑄造銅器的現象十分嚴重。當時國內銅原料有限,經常需要從國外輸入銅料。康熙二十三年,吏部右侍郎陳廷敬奏請將每枚制錢重量由一錢四分減為一錢,他說:

"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滯,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釐,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所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產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採,則銅日多,錢價益平"。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國家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銅原料緊缺狀況暫時得到一定緩解,於是政府將每枚制錢恢復到原有的一錢四分重量,並重申每千錢準銀一兩,另鑄造有一種小錢,重七分,稱為輕錢,減重錢每千錢準銀七錢。

"

清聖祖康熙鑄幣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後人稱其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生功績顯著,收復臺灣並在那裡開府設縣、平定三藩和準噶爾叛亂,在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理,對黑龍江地區俄國侵佔的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社會局面。

康熙執政期間,在繼續採取輕徭薄役、與民生息政策的同時,採取廢止圈地、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等措施,逐步恢復社會經濟,使得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清康熙元年,寶福局開爐錢,存世稀罕

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人丁數是1913萬,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為2462萬。康熙元年(1662年),政府開始鑄造本朝康熙通寶錢,其鑄行時間長,鑄量大,錢局多,版別繁雜,特徵明顯。康熙在位期間,因為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極精,都很規整。

據彭信威先生《中國貨幣史》統計,戶部寶泉局早期(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年鑄量2.31億~2.98億文,中期(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一年)每年近3億文,晚期(康熙四十二年至六十一年)每年4億文上下,61年間共鑄造約190億文。

康熙通寶錢使用範圍很廣,通行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就連康熙皇帝都曾經無比自豪地誇口說

"今大小錢兼用,於民甚便。錢法流行,莫如我朝。南至雲南、貴州,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即位之初,僅保留了順治朝戶部寶泉局和江蘇江寧府局,其餘各錢局均受命停止鑄錢。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批准平西王吳三桂奏請,設立雲南局鑄錢。

康熙六年以後,各地其他錢局才相繼復爐鼓鑄。同年,朝廷下令在江蘇蘇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設局鑄錢。康熙九年,又下令江蘇江寧局和四川成都局停止鑄錢。因為江蘇已經設置了江蘇局,而四川地方政府認為,在四川既徵收白銀又徵收糧食,給人民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奏請停止鑄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臺”(大臺)

在此期間,四川成都局雖曾鑄錢,但是鑄量不大。康熙九年,各省錢局奉命停止鑄錢,康熙十八年後再度復開。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漳州設爐鑄錢;康熙二十四年十月,東肇慶開爐鑄錢。可見康熙鑄錢開爐無常規,鑄量不穩定,以福建福州府局為例,康熙初年旋開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又停,二十四年再復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建巡撫張仲舉奏請設立臺灣局,隨即鼓鑄背"臺"制錢。

康熙一朝錢局,除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外,計有寶同、寶福、寶臨、寶東、寶江、寶宣、寶原、寶蘇、寶薊、寶昌、寶南、寶河、寶寧、寶廣、寶浙、寶臺、寶桂寶陝、寶雲、寶彰等20個省、府、州、鎮錢局。民間將此20錢局組成詩句,稱為錢文套子錢。

此外,除了這20錢局之外,另有寶現、寶西兩局,只是鑄造錢幣數量很少。其中"現"字是指甘肅現昌。"西"字有異議,一說指山西省局,鑄地系山西省榮河(今萬榮縣),"西"字代表山西,順治、康熙兩朝的背"西"錢均出自此錢局;一說指平西王吳三桂所設錢局,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先生主張吳三桂說,他在《歷代古錢圖說》的批註中有一段話:"吳三桂封平西王時所鑄,非地名。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西”

當時全國各錢局鑄造的康熙通寶錢數量巨大,唯寶南、寶廣、寶臺、寶西寶鞏五局鑄錢較少。在各省鼓鑄的康熙通寶錢中,寶臺局制錢直徑略小,每貫重量不及六斤。

康熙通寶錢的金屬比例,按照順治朝之規定,銅與鉛比例為銅七鉛三;康熙十三年(1684年),改為銅六鉛四。康熙二十二年之前,銅原料主要來自內地產銅區,同時也靠收購歷代舊錢、銅器作為補充。此後,設立海關,洋銅開始大量流入我國,並逐步成為鑄錢原料的重要來源。因為當時社會銀錢價格反覆波動,康熙一朝對制錢重量曾經做過多次調整。

康熙元年(1662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沿用順治十四年(1657年)規定每文重一錢四分(5.18克,實際重量4~5克),直徑一般在2.6~2.8釐米。由於銅錢的實價過高,因而民間毀錢鑄造銅器的現象十分嚴重。當時國內銅原料有限,經常需要從國外輸入銅料。康熙二十三年,吏部右侍郎陳廷敬奏請將每枚制錢重量由一錢四分減為一錢,他說:

"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滯,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釐,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所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產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採,則銅日多,錢價益平"。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國家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銅原料緊缺狀況暫時得到一定緩解,於是政府將每枚制錢恢復到原有的一錢四分重量,並重申每千錢準銀一兩,另鑄造有一種小錢,重七分,稱為輕錢,減重錢每千錢準銀七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臺”(羅漢套子錢)

康熙羅漢錢

康熙一朝錢幣的品種和版別比順治通寶錢要簡單。寶泉、寶源兩局沿襲第四式順治通寶錢式樣,背分別滿文紀局"寶泉"、"寶源"。各省的鑄錢,背文沿襲第五式順治通寶錢式樣,穿孔左右分別以滿漢文紀局名,如"同"、”臨“等字樣。各局的鑄錢,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多種版別,多達百種以上,直徑多在2~3釐米,重3克上下。因為制錢重量的調整,各個時期的康熙通寶錢,大小輕重區別很大。每文錢曾分別重為一錢四分、一錢、七分,這樣便產生了大、中小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錢。

此外,在眾多的康熙通寶寶泉局錢幣中有一個特殊的品種,形制與普通康熙錢相同,但是錢文書寫略有不同,其顯著特點是錢文"通"字的""為單點而不是雙點;"熙"字不寫作"熈",而是少ー豎,且不從"臣"。這種錢幣制作精美,銅質優良,色澤金黃,外廓整齊。因民間傳說這種錢幣系用寺廟中的佛像鑄成,故稱"羅漢錢"

因為缺乏翔實的史料記載,故現有資料推測這種錢幣可能是為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而鑄造的"萬壽錢"。古代將皇帝的生日稱作萬壽節,每逢萬壽節都有祝壽活動。清代最隆重的萬壽節是皇帝的句壽,即滿10年的生日,如康熙60歲生日、乾隆70歲生日、嘉慶50歲生日,都有隆重的旬壽慶典。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十壽辰,群臣為給皇帝祝壽,令寶泉局專門鑄造了一批特殊的康熙通寶小平錢。此錢為銅質,金黃光亮,稱作"萬壽錢",以示祝賀康熙皇帝萬壽無疆,以後又補鑄很多,但原鑄頭爐錢邊廓字壯,現已不可多見。

康煕萬壽錢因為鑄造精良,很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將這批"萬壽錢"又稱為"羅漢錢"。

"

清聖祖康熙鑄幣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後人稱其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生功績顯著,收復臺灣並在那裡開府設縣、平定三藩和準噶爾叛亂,在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理,對黑龍江地區俄國侵佔的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社會局面。

康熙執政期間,在繼續採取輕徭薄役、與民生息政策的同時,採取廢止圈地、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等措施,逐步恢復社會經濟,使得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清康熙元年,寶福局開爐錢,存世稀罕

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人丁數是1913萬,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為2462萬。康熙元年(1662年),政府開始鑄造本朝康熙通寶錢,其鑄行時間長,鑄量大,錢局多,版別繁雜,特徵明顯。康熙在位期間,因為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極精,都很規整。

據彭信威先生《中國貨幣史》統計,戶部寶泉局早期(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年鑄量2.31億~2.98億文,中期(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一年)每年近3億文,晚期(康熙四十二年至六十一年)每年4億文上下,61年間共鑄造約190億文。

康熙通寶錢使用範圍很廣,通行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就連康熙皇帝都曾經無比自豪地誇口說

"今大小錢兼用,於民甚便。錢法流行,莫如我朝。南至雲南、貴州,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即位之初,僅保留了順治朝戶部寶泉局和江蘇江寧府局,其餘各錢局均受命停止鑄錢。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批准平西王吳三桂奏請,設立雲南局鑄錢。

康熙六年以後,各地其他錢局才相繼復爐鼓鑄。同年,朝廷下令在江蘇蘇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設局鑄錢。康熙九年,又下令江蘇江寧局和四川成都局停止鑄錢。因為江蘇已經設置了江蘇局,而四川地方政府認為,在四川既徵收白銀又徵收糧食,給人民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奏請停止鑄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臺”(大臺)

在此期間,四川成都局雖曾鑄錢,但是鑄量不大。康熙九年,各省錢局奉命停止鑄錢,康熙十八年後再度復開。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漳州設爐鑄錢;康熙二十四年十月,東肇慶開爐鑄錢。可見康熙鑄錢開爐無常規,鑄量不穩定,以福建福州府局為例,康熙初年旋開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又停,二十四年再復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建巡撫張仲舉奏請設立臺灣局,隨即鼓鑄背"臺"制錢。

康熙一朝錢局,除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外,計有寶同、寶福、寶臨、寶東、寶江、寶宣、寶原、寶蘇、寶薊、寶昌、寶南、寶河、寶寧、寶廣、寶浙、寶臺、寶桂寶陝、寶雲、寶彰等20個省、府、州、鎮錢局。民間將此20錢局組成詩句,稱為錢文套子錢。

此外,除了這20錢局之外,另有寶現、寶西兩局,只是鑄造錢幣數量很少。其中"現"字是指甘肅現昌。"西"字有異議,一說指山西省局,鑄地系山西省榮河(今萬榮縣),"西"字代表山西,順治、康熙兩朝的背"西"錢均出自此錢局;一說指平西王吳三桂所設錢局,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先生主張吳三桂說,他在《歷代古錢圖說》的批註中有一段話:"吳三桂封平西王時所鑄,非地名。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西”

當時全國各錢局鑄造的康熙通寶錢數量巨大,唯寶南、寶廣、寶臺、寶西寶鞏五局鑄錢較少。在各省鼓鑄的康熙通寶錢中,寶臺局制錢直徑略小,每貫重量不及六斤。

康熙通寶錢的金屬比例,按照順治朝之規定,銅與鉛比例為銅七鉛三;康熙十三年(1684年),改為銅六鉛四。康熙二十二年之前,銅原料主要來自內地產銅區,同時也靠收購歷代舊錢、銅器作為補充。此後,設立海關,洋銅開始大量流入我國,並逐步成為鑄錢原料的重要來源。因為當時社會銀錢價格反覆波動,康熙一朝對制錢重量曾經做過多次調整。

康熙元年(1662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沿用順治十四年(1657年)規定每文重一錢四分(5.18克,實際重量4~5克),直徑一般在2.6~2.8釐米。由於銅錢的實價過高,因而民間毀錢鑄造銅器的現象十分嚴重。當時國內銅原料有限,經常需要從國外輸入銅料。康熙二十三年,吏部右侍郎陳廷敬奏請將每枚制錢重量由一錢四分減為一錢,他說:

"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滯,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釐,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所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產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採,則銅日多,錢價益平"。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國家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銅原料緊缺狀況暫時得到一定緩解,於是政府將每枚制錢恢復到原有的一錢四分重量,並重申每千錢準銀一兩,另鑄造有一種小錢,重七分,稱為輕錢,減重錢每千錢準銀七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臺”(羅漢套子錢)

康熙羅漢錢

康熙一朝錢幣的品種和版別比順治通寶錢要簡單。寶泉、寶源兩局沿襲第四式順治通寶錢式樣,背分別滿文紀局"寶泉"、"寶源"。各省的鑄錢,背文沿襲第五式順治通寶錢式樣,穿孔左右分別以滿漢文紀局名,如"同"、”臨“等字樣。各局的鑄錢,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多種版別,多達百種以上,直徑多在2~3釐米,重3克上下。因為制錢重量的調整,各個時期的康熙通寶錢,大小輕重區別很大。每文錢曾分別重為一錢四分、一錢、七分,這樣便產生了大、中小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錢。

此外,在眾多的康熙通寶寶泉局錢幣中有一個特殊的品種,形制與普通康熙錢相同,但是錢文書寫略有不同,其顯著特點是錢文"通"字的""為單點而不是雙點;"熙"字不寫作"熈",而是少ー豎,且不從"臣"。這種錢幣制作精美,銅質優良,色澤金黃,外廓整齊。因民間傳說這種錢幣系用寺廟中的佛像鑄成,故稱"羅漢錢"

因為缺乏翔實的史料記載,故現有資料推測這種錢幣可能是為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而鑄造的"萬壽錢"。古代將皇帝的生日稱作萬壽節,每逢萬壽節都有祝壽活動。清代最隆重的萬壽節是皇帝的句壽,即滿10年的生日,如康熙60歲生日、乾隆70歲生日、嘉慶50歲生日,都有隆重的旬壽慶典。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十壽辰,群臣為給皇帝祝壽,令寶泉局專門鑄造了一批特殊的康熙通寶小平錢。此錢為銅質,金黃光亮,稱作"萬壽錢",以示祝賀康熙皇帝萬壽無疆,以後又補鑄很多,但原鑄頭爐錢邊廓字壯,現已不可多見。

康煕萬壽錢因為鑄造精良,很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將這批"萬壽錢"又稱為"羅漢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光背羅漢錢

這其中有兩個傳說:

一說是在道光年間,杭州古剎淨慈寺準備重修,有位和尚在一尊羅漢的佛腔內,發現了一串不同於常品的康熙通寶錢,於是將錢分施給善男信女,散佈說菩薩肚裡的錢能保佑人逢凶化吉、延年益壽、避邪降福。於是,此錢便被稱作"羅漢錢"。
二說是在16世紀初,康熙皇帝委派年羹堯將軍率軍到西藏平叛,因一時無法籌措軍餉,便下令向當地佛寺徵借銅佛像,為了湊數,將十八尊金質羅漢像也收繳了,熔化後鑄成康熙通寶錢。在開爐鑄錢時曾許願,回朝後定將全數銅錢收回,並加黃金還鑄佛身。將原"康熙通寶"的熙"字去掉左邊一豎,通字的走字旁也少ー點,以便日後能分清此次所鑄和其他康熙通寶錢的區別。但因年羹堯回京後,被革職入獄,無法兌現諾言,於是這批銅錢就留在了民間。因為系用菩薩金身所鑄,因而銅錢金光鋥亮,民間據此稱為羅漢錢"。

有學者用光譜定性分析,發現其並不含金,主要成分是銅、鋅,其含量,銅佔62.8%;鋅佔36.2%,有少量鐵、鉛、錫。可見康熙羅漢錢含金一說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另外,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之後每年的三月,寶福局均鑄造有少量生辰錢,為康熙祝壽。此類錢的背穿上分別加鑄有十二生肖"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直到康熙皇帝駕崩,寶福局生辰錢幣才停止鑄造,已鑄造的有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寅十種。

"

清聖祖康熙鑄幣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後人稱其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生功績顯著,收復臺灣並在那裡開府設縣、平定三藩和準噶爾叛亂,在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理,對黑龍江地區俄國侵佔的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社會局面。

康熙執政期間,在繼續採取輕徭薄役、與民生息政策的同時,採取廢止圈地、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等措施,逐步恢復社會經濟,使得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清康熙元年,寶福局開爐錢,存世稀罕

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人丁數是1913萬,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為2462萬。康熙元年(1662年),政府開始鑄造本朝康熙通寶錢,其鑄行時間長,鑄量大,錢局多,版別繁雜,特徵明顯。康熙在位期間,因為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極精,都很規整。

據彭信威先生《中國貨幣史》統計,戶部寶泉局早期(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年鑄量2.31億~2.98億文,中期(康熙二十四年至四十一年)每年近3億文,晚期(康熙四十二年至六十一年)每年4億文上下,61年間共鑄造約190億文。

康熙通寶錢使用範圍很廣,通行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就連康熙皇帝都曾經無比自豪地誇口說

"今大小錢兼用,於民甚便。錢法流行,莫如我朝。南至雲南、貴州,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即位之初,僅保留了順治朝戶部寶泉局和江蘇江寧府局,其餘各錢局均受命停止鑄錢。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批准平西王吳三桂奏請,設立雲南局鑄錢。

康熙六年以後,各地其他錢局才相繼復爐鼓鑄。同年,朝廷下令在江蘇蘇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設局鑄錢。康熙九年,又下令江蘇江寧局和四川成都局停止鑄錢。因為江蘇已經設置了江蘇局,而四川地方政府認為,在四川既徵收白銀又徵收糧食,給人民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奏請停止鑄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臺”(大臺)

在此期間,四川成都局雖曾鑄錢,但是鑄量不大。康熙九年,各省錢局奉命停止鑄錢,康熙十八年後再度復開。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漳州設爐鑄錢;康熙二十四年十月,東肇慶開爐鑄錢。可見康熙鑄錢開爐無常規,鑄量不穩定,以福建福州府局為例,康熙初年旋開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又停,二十四年再復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建巡撫張仲舉奏請設立臺灣局,隨即鼓鑄背"臺"制錢。

康熙一朝錢局,除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外,計有寶同、寶福、寶臨、寶東、寶江、寶宣、寶原、寶蘇、寶薊、寶昌、寶南、寶河、寶寧、寶廣、寶浙、寶臺、寶桂寶陝、寶雲、寶彰等20個省、府、州、鎮錢局。民間將此20錢局組成詩句,稱為錢文套子錢。

此外,除了這20錢局之外,另有寶現、寶西兩局,只是鑄造錢幣數量很少。其中"現"字是指甘肅現昌。"西"字有異議,一說指山西省局,鑄地系山西省榮河(今萬榮縣),"西"字代表山西,順治、康熙兩朝的背"西"錢均出自此錢局;一說指平西王吳三桂所設錢局,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先生主張吳三桂說,他在《歷代古錢圖說》的批註中有一段話:"吳三桂封平西王時所鑄,非地名。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西”

當時全國各錢局鑄造的康熙通寶錢數量巨大,唯寶南、寶廣、寶臺、寶西寶鞏五局鑄錢較少。在各省鼓鑄的康熙通寶錢中,寶臺局制錢直徑略小,每貫重量不及六斤。

康熙通寶錢的金屬比例,按照順治朝之規定,銅與鉛比例為銅七鉛三;康熙十三年(1684年),改為銅六鉛四。康熙二十二年之前,銅原料主要來自內地產銅區,同時也靠收購歷代舊錢、銅器作為補充。此後,設立海關,洋銅開始大量流入我國,並逐步成為鑄錢原料的重要來源。因為當時社會銀錢價格反覆波動,康熙一朝對制錢重量曾經做過多次調整。

康熙元年(1662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沿用順治十四年(1657年)規定每文重一錢四分(5.18克,實際重量4~5克),直徑一般在2.6~2.8釐米。由於銅錢的實價過高,因而民間毀錢鑄造銅器的現象十分嚴重。當時國內銅原料有限,經常需要從國外輸入銅料。康熙二十三年,吏部右侍郎陳廷敬奏請將每枚制錢重量由一錢四分減為一錢,他說:

"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滯,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釐,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所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產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採,則銅日多,錢價益平"。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國家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銅原料緊缺狀況暫時得到一定緩解,於是政府將每枚制錢恢復到原有的一錢四分重量,並重申每千錢準銀一兩,另鑄造有一種小錢,重七分,稱為輕錢,減重錢每千錢準銀七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背“臺”(羅漢套子錢)

康熙羅漢錢

康熙一朝錢幣的品種和版別比順治通寶錢要簡單。寶泉、寶源兩局沿襲第四式順治通寶錢式樣,背分別滿文紀局"寶泉"、"寶源"。各省的鑄錢,背文沿襲第五式順治通寶錢式樣,穿孔左右分別以滿漢文紀局名,如"同"、”臨“等字樣。各局的鑄錢,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多種版別,多達百種以上,直徑多在2~3釐米,重3克上下。因為制錢重量的調整,各個時期的康熙通寶錢,大小輕重區別很大。每文錢曾分別重為一錢四分、一錢、七分,這樣便產生了大、中小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錢。

此外,在眾多的康熙通寶寶泉局錢幣中有一個特殊的品種,形制與普通康熙錢相同,但是錢文書寫略有不同,其顯著特點是錢文"通"字的""為單點而不是雙點;"熙"字不寫作"熈",而是少ー豎,且不從"臣"。這種錢幣制作精美,銅質優良,色澤金黃,外廓整齊。因民間傳說這種錢幣系用寺廟中的佛像鑄成,故稱"羅漢錢"

因為缺乏翔實的史料記載,故現有資料推測這種錢幣可能是為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而鑄造的"萬壽錢"。古代將皇帝的生日稱作萬壽節,每逢萬壽節都有祝壽活動。清代最隆重的萬壽節是皇帝的句壽,即滿10年的生日,如康熙60歲生日、乾隆70歲生日、嘉慶50歲生日,都有隆重的旬壽慶典。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十壽辰,群臣為給皇帝祝壽,令寶泉局專門鑄造了一批特殊的康熙通寶小平錢。此錢為銅質,金黃光亮,稱作"萬壽錢",以示祝賀康熙皇帝萬壽無疆,以後又補鑄很多,但原鑄頭爐錢邊廓字壯,現已不可多見。

康煕萬壽錢因為鑄造精良,很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將這批"萬壽錢"又稱為"羅漢錢"。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光背羅漢錢

這其中有兩個傳說:

一說是在道光年間,杭州古剎淨慈寺準備重修,有位和尚在一尊羅漢的佛腔內,發現了一串不同於常品的康熙通寶錢,於是將錢分施給善男信女,散佈說菩薩肚裡的錢能保佑人逢凶化吉、延年益壽、避邪降福。於是,此錢便被稱作"羅漢錢"。
二說是在16世紀初,康熙皇帝委派年羹堯將軍率軍到西藏平叛,因一時無法籌措軍餉,便下令向當地佛寺徵借銅佛像,為了湊數,將十八尊金質羅漢像也收繳了,熔化後鑄成康熙通寶錢。在開爐鑄錢時曾許願,回朝後定將全數銅錢收回,並加黃金還鑄佛身。將原"康熙通寶"的熙"字去掉左邊一豎,通字的走字旁也少ー點,以便日後能分清此次所鑄和其他康熙通寶錢的區別。但因年羹堯回京後,被革職入獄,無法兌現諾言,於是這批銅錢就留在了民間。因為系用菩薩金身所鑄,因而銅錢金光鋥亮,民間據此稱為羅漢錢"。

有學者用光譜定性分析,發現其並不含金,主要成分是銅、鋅,其含量,銅佔62.8%;鋅佔36.2%,有少量鐵、鉛、錫。可見康熙羅漢錢含金一說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另外,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之後每年的三月,寶福局均鑄造有少量生辰錢,為康熙祝壽。此類錢的背穿上分別加鑄有十二生肖"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直到康熙皇帝駕崩,寶福局生辰錢幣才停止鑄造,已鑄造的有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寅十種。

細說康熙通寶——“南至雲貴,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也'

康熙通寶十二地支生辰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