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現實雖然對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三藩禍起之時,從宮內平叛開始,到帶領3千家奴平叛察哈爾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顧朝內眾滿臣反對,乾綱獨斷;然而此刻兵鋒所指,即將勝利之時,康熙卻對明珠等人的勸諫深以為然,從善如流,果斷下詔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誰都不會放心。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更何況周培公是個漢人,而圖海對其歎服,幾乎對他唯命是從,如果居功轉身與大清談判,怕是比吳三桂還要危險,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態,但是朝內各種勢力是不會放過周培公的,所以將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現實雖然對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三藩禍起之時,從宮內平叛開始,到帶領3千家奴平叛察哈爾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顧朝內眾滿臣反對,乾綱獨斷;然而此刻兵鋒所指,即將勝利之時,康熙卻對明珠等人的勸諫深以為然,從善如流,果斷下詔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誰都不會放心。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更何況周培公是個漢人,而圖海對其歎服,幾乎對他唯命是從,如果居功轉身與大清談判,怕是比吳三桂還要危險,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態,但是朝內各種勢力是不會放過周培公的,所以將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將周培公“發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層考量。

首先,讓周培公遠離黨爭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無論是捲入索額圖一黨,還是明珠一黨,都將成為康熙無法左右的力量。

其實比起周培公單獨成為一極或者周培公與圖海合成一極(因為康熙知道他不會)。康熙更擔憂的是周培公捲入索額圖和明珠二黨之中。而且由於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終周培公只要考慮自己的將來,不可能不站隊。他無論站在哪個隊伍裡,最終都會成為自己強大的敵人。而周培公這樣的敵人,是索額圖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願意見到這個場景。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現實雖然對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三藩禍起之時,從宮內平叛開始,到帶領3千家奴平叛察哈爾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顧朝內眾滿臣反對,乾綱獨斷;然而此刻兵鋒所指,即將勝利之時,康熙卻對明珠等人的勸諫深以為然,從善如流,果斷下詔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誰都不會放心。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更何況周培公是個漢人,而圖海對其歎服,幾乎對他唯命是從,如果居功轉身與大清談判,怕是比吳三桂還要危險,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態,但是朝內各種勢力是不會放過周培公的,所以將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將周培公“發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層考量。

首先,讓周培公遠離黨爭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無論是捲入索額圖一黨,還是明珠一黨,都將成為康熙無法左右的力量。

其實比起周培公單獨成為一極或者周培公與圖海合成一極(因為康熙知道他不會)。康熙更擔憂的是周培公捲入索額圖和明珠二黨之中。而且由於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終周培公只要考慮自己的將來,不可能不站隊。他無論站在哪個隊伍裡,最終都會成為自己強大的敵人。而周培公這樣的敵人,是索額圖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願意見到這個場景。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只要涉及到可能會捲入這兩個人黨爭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將他們調離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後來的魏東亭也是如此,魏東亭在兩江任上替自己看著江南、籌集了“收復臺灣”的軍餉,可謂勞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貶”去臺灣做知縣,本質上也是出於這個考量。

其次,盛京是滿洲發跡的老家,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時官員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質類似。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現實雖然對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三藩禍起之時,從宮內平叛開始,到帶領3千家奴平叛察哈爾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顧朝內眾滿臣反對,乾綱獨斷;然而此刻兵鋒所指,即將勝利之時,康熙卻對明珠等人的勸諫深以為然,從善如流,果斷下詔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誰都不會放心。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更何況周培公是個漢人,而圖海對其歎服,幾乎對他唯命是從,如果居功轉身與大清談判,怕是比吳三桂還要危險,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態,但是朝內各種勢力是不會放過周培公的,所以將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將周培公“發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層考量。

首先,讓周培公遠離黨爭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無論是捲入索額圖一黨,還是明珠一黨,都將成為康熙無法左右的力量。

其實比起周培公單獨成為一極或者周培公與圖海合成一極(因為康熙知道他不會)。康熙更擔憂的是周培公捲入索額圖和明珠二黨之中。而且由於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終周培公只要考慮自己的將來,不可能不站隊。他無論站在哪個隊伍裡,最終都會成為自己強大的敵人。而周培公這樣的敵人,是索額圖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願意見到這個場景。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只要涉及到可能會捲入這兩個人黨爭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將他們調離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後來的魏東亭也是如此,魏東亭在兩江任上替自己看著江南、籌集了“收復臺灣”的軍餉,可謂勞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貶”去臺灣做知縣,本質上也是出於這個考量。

其次,盛京是滿洲發跡的老家,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時官員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質類似。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在《雍正王朝》裡,康熙讓圖裡琛把肖國興連夜押送到盛京,交由盛京將軍嚴密看管。肖國興這種供詞足以動搖國本的案子,這類人康熙將其押在京城是不放心的,但是交到盛京去便放心了。盛京的這套班子看似養老,實際上是康熙留在關外預防不測的班子。把周培公放在盛京也就意味著康熙需要時還要起復周培公。這一點在後來的劇情中也證實了,康熙到盛京祭祖,去看望周培公第一句話就是“朕還要起用你。”如果周培公不死,在康熙的“收復臺灣”第一人選上必然是周培公。

再次,將周培公放在盛京,不全是讓滿洲人監視周培公,而是讓他更清楚地看清北方的局勢,為自己提出獨到見解。

解決了三藩問題,實際上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因為大清平三藩、收復臺灣解決南邊的問題後真正的威脅來自於北方,一方面沙俄在逐步蠶食西伯利亞,自順治入關以來,已經涉足到了黑龍江流域;而更大的腹背之患,來自於西北的準噶爾,準噶爾在沙俄的支持下,後來吞併喀爾喀,實際上已經展示出要與大清逐鹿中原的態勢。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現實雖然對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三藩禍起之時,從宮內平叛開始,到帶領3千家奴平叛察哈爾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顧朝內眾滿臣反對,乾綱獨斷;然而此刻兵鋒所指,即將勝利之時,康熙卻對明珠等人的勸諫深以為然,從善如流,果斷下詔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誰都不會放心。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更何況周培公是個漢人,而圖海對其歎服,幾乎對他唯命是從,如果居功轉身與大清談判,怕是比吳三桂還要危險,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態,但是朝內各種勢力是不會放過周培公的,所以將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將周培公“發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層考量。

首先,讓周培公遠離黨爭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無論是捲入索額圖一黨,還是明珠一黨,都將成為康熙無法左右的力量。

其實比起周培公單獨成為一極或者周培公與圖海合成一極(因為康熙知道他不會)。康熙更擔憂的是周培公捲入索額圖和明珠二黨之中。而且由於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終周培公只要考慮自己的將來,不可能不站隊。他無論站在哪個隊伍裡,最終都會成為自己強大的敵人。而周培公這樣的敵人,是索額圖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願意見到這個場景。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只要涉及到可能會捲入這兩個人黨爭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將他們調離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後來的魏東亭也是如此,魏東亭在兩江任上替自己看著江南、籌集了“收復臺灣”的軍餉,可謂勞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貶”去臺灣做知縣,本質上也是出於這個考量。

其次,盛京是滿洲發跡的老家,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時官員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質類似。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在《雍正王朝》裡,康熙讓圖裡琛把肖國興連夜押送到盛京,交由盛京將軍嚴密看管。肖國興這種供詞足以動搖國本的案子,這類人康熙將其押在京城是不放心的,但是交到盛京去便放心了。盛京的這套班子看似養老,實際上是康熙留在關外預防不測的班子。把周培公放在盛京也就意味著康熙需要時還要起復周培公。這一點在後來的劇情中也證實了,康熙到盛京祭祖,去看望周培公第一句話就是“朕還要起用你。”如果周培公不死,在康熙的“收復臺灣”第一人選上必然是周培公。

再次,將周培公放在盛京,不全是讓滿洲人監視周培公,而是讓他更清楚地看清北方的局勢,為自己提出獨到見解。

解決了三藩問題,實際上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因為大清平三藩、收復臺灣解決南邊的問題後真正的威脅來自於北方,一方面沙俄在逐步蠶食西伯利亞,自順治入關以來,已經涉足到了黑龍江流域;而更大的腹背之患,來自於西北的準噶爾,準噶爾在沙俄的支持下,後來吞併喀爾喀,實際上已經展示出要與大清逐鹿中原的態勢。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因此必須要有一個有全局視野的人留在北方替康熙籌劃著解決問題的方案,而這樣的人不好找。即便明珠和索額圖這樣的左膀右臂,眼光也只是侷限於京城這一畝三分地。這讓康熙時刻有種沒有知音的孤獨感,但是事業已經無可逆轉地往這個方向進軍了,他必須要有個戰略事業的人替他承擔起這部分工作。而事實上週培公的確也做到了,他用了12年在雪國熬白髮,終於著就了《大清皇輿全覽圖》,開拓了康熙戰略性視野。

而周培公的格局在於為天下計,即便在盛京,他也沒有沉淪。

攻打平涼城時,他對圖海說的那句話實際上早就已經證明了他的心胸與見識。

“圖海兄,如果我們用紅衣大炮不出三個時辰,這個就將夷為平地,可是受苦受難的是這裡的黎明百姓。收復後的官吏以後一定會說我們草菅人命,不顧百姓生計。遠離戰場的人永遠都是對的。皇上想讓我沒早點結束戰鬥,可以後很多大臣肯定會參我們,到那個時候皇上也救不了我們了。”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現實雖然對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三藩禍起之時,從宮內平叛開始,到帶領3千家奴平叛察哈爾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顧朝內眾滿臣反對,乾綱獨斷;然而此刻兵鋒所指,即將勝利之時,康熙卻對明珠等人的勸諫深以為然,從善如流,果斷下詔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誰都不會放心。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更何況周培公是個漢人,而圖海對其歎服,幾乎對他唯命是從,如果居功轉身與大清談判,怕是比吳三桂還要危險,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態,但是朝內各種勢力是不會放過周培公的,所以將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將周培公“發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層考量。

首先,讓周培公遠離黨爭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無論是捲入索額圖一黨,還是明珠一黨,都將成為康熙無法左右的力量。

其實比起周培公單獨成為一極或者周培公與圖海合成一極(因為康熙知道他不會)。康熙更擔憂的是周培公捲入索額圖和明珠二黨之中。而且由於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終周培公只要考慮自己的將來,不可能不站隊。他無論站在哪個隊伍裡,最終都會成為自己強大的敵人。而周培公這樣的敵人,是索額圖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願意見到這個場景。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只要涉及到可能會捲入這兩個人黨爭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將他們調離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後來的魏東亭也是如此,魏東亭在兩江任上替自己看著江南、籌集了“收復臺灣”的軍餉,可謂勞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貶”去臺灣做知縣,本質上也是出於這個考量。

其次,盛京是滿洲發跡的老家,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時官員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質類似。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在《雍正王朝》裡,康熙讓圖裡琛把肖國興連夜押送到盛京,交由盛京將軍嚴密看管。肖國興這種供詞足以動搖國本的案子,這類人康熙將其押在京城是不放心的,但是交到盛京去便放心了。盛京的這套班子看似養老,實際上是康熙留在關外預防不測的班子。把周培公放在盛京也就意味著康熙需要時還要起復周培公。這一點在後來的劇情中也證實了,康熙到盛京祭祖,去看望周培公第一句話就是“朕還要起用你。”如果周培公不死,在康熙的“收復臺灣”第一人選上必然是周培公。

再次,將周培公放在盛京,不全是讓滿洲人監視周培公,而是讓他更清楚地看清北方的局勢,為自己提出獨到見解。

解決了三藩問題,實際上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因為大清平三藩、收復臺灣解決南邊的問題後真正的威脅來自於北方,一方面沙俄在逐步蠶食西伯利亞,自順治入關以來,已經涉足到了黑龍江流域;而更大的腹背之患,來自於西北的準噶爾,準噶爾在沙俄的支持下,後來吞併喀爾喀,實際上已經展示出要與大清逐鹿中原的態勢。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因此必須要有一個有全局視野的人留在北方替康熙籌劃著解決問題的方案,而這樣的人不好找。即便明珠和索額圖這樣的左膀右臂,眼光也只是侷限於京城這一畝三分地。這讓康熙時刻有種沒有知音的孤獨感,但是事業已經無可逆轉地往這個方向進軍了,他必須要有個戰略事業的人替他承擔起這部分工作。而事實上週培公的確也做到了,他用了12年在雪國熬白髮,終於著就了《大清皇輿全覽圖》,開拓了康熙戰略性視野。

而周培公的格局在於為天下計,即便在盛京,他也沒有沉淪。

攻打平涼城時,他對圖海說的那句話實際上早就已經證明了他的心胸與見識。

“圖海兄,如果我們用紅衣大炮不出三個時辰,這個就將夷為平地,可是受苦受難的是這裡的黎明百姓。收復後的官吏以後一定會說我們草菅人命,不顧百姓生計。遠離戰場的人永遠都是對的。皇上想讓我沒早點結束戰鬥,可以後很多大臣肯定會參我們,到那個時候皇上也救不了我們了。”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所以周培公實際上早就預料到自己的結局了。但是周培公無悔,因為他根本不在這個層面去考慮問題,他考慮的是大清的江山永固,解決了周邊的威脅,天下蒼生才可以遠離戰爭,過上安穩的日子。個人的得失又能算什麼?

就像康熙雖然貴為天子,但是為了江山、為了天下,將自己最愛的女兒藍齊兒嫁給了噶爾丹,就是為大清爭取幾年時間;為了廢掉不稱職的太子,將自己最愛的容妃發配去洗馬桶。康熙心裡有多苦,周培公實際上心裡也有多苦,但是康熙可以憤怒,可以發洩不滿,而周培公不可以。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現實雖然對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三藩禍起之時,從宮內平叛開始,到帶領3千家奴平叛察哈爾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顧朝內眾滿臣反對,乾綱獨斷;然而此刻兵鋒所指,即將勝利之時,康熙卻對明珠等人的勸諫深以為然,從善如流,果斷下詔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誰都不會放心。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更何況周培公是個漢人,而圖海對其歎服,幾乎對他唯命是從,如果居功轉身與大清談判,怕是比吳三桂還要危險,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態,但是朝內各種勢力是不會放過周培公的,所以將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將周培公“發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層考量。

首先,讓周培公遠離黨爭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無論是捲入索額圖一黨,還是明珠一黨,都將成為康熙無法左右的力量。

其實比起周培公單獨成為一極或者周培公與圖海合成一極(因為康熙知道他不會)。康熙更擔憂的是周培公捲入索額圖和明珠二黨之中。而且由於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終周培公只要考慮自己的將來,不可能不站隊。他無論站在哪個隊伍裡,最終都會成為自己強大的敵人。而周培公這樣的敵人,是索額圖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願意見到這個場景。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只要涉及到可能會捲入這兩個人黨爭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將他們調離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後來的魏東亭也是如此,魏東亭在兩江任上替自己看著江南、籌集了“收復臺灣”的軍餉,可謂勞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貶”去臺灣做知縣,本質上也是出於這個考量。

其次,盛京是滿洲發跡的老家,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時官員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質類似。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在《雍正王朝》裡,康熙讓圖裡琛把肖國興連夜押送到盛京,交由盛京將軍嚴密看管。肖國興這種供詞足以動搖國本的案子,這類人康熙將其押在京城是不放心的,但是交到盛京去便放心了。盛京的這套班子看似養老,實際上是康熙留在關外預防不測的班子。把周培公放在盛京也就意味著康熙需要時還要起復周培公。這一點在後來的劇情中也證實了,康熙到盛京祭祖,去看望周培公第一句話就是“朕還要起用你。”如果周培公不死,在康熙的“收復臺灣”第一人選上必然是周培公。

再次,將周培公放在盛京,不全是讓滿洲人監視周培公,而是讓他更清楚地看清北方的局勢,為自己提出獨到見解。

解決了三藩問題,實際上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因為大清平三藩、收復臺灣解決南邊的問題後真正的威脅來自於北方,一方面沙俄在逐步蠶食西伯利亞,自順治入關以來,已經涉足到了黑龍江流域;而更大的腹背之患,來自於西北的準噶爾,準噶爾在沙俄的支持下,後來吞併喀爾喀,實際上已經展示出要與大清逐鹿中原的態勢。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因此必須要有一個有全局視野的人留在北方替康熙籌劃著解決問題的方案,而這樣的人不好找。即便明珠和索額圖這樣的左膀右臂,眼光也只是侷限於京城這一畝三分地。這讓康熙時刻有種沒有知音的孤獨感,但是事業已經無可逆轉地往這個方向進軍了,他必須要有個戰略事業的人替他承擔起這部分工作。而事實上週培公的確也做到了,他用了12年在雪國熬白髮,終於著就了《大清皇輿全覽圖》,開拓了康熙戰略性視野。

而周培公的格局在於為天下計,即便在盛京,他也沒有沉淪。

攻打平涼城時,他對圖海說的那句話實際上早就已經證明了他的心胸與見識。

“圖海兄,如果我們用紅衣大炮不出三個時辰,這個就將夷為平地,可是受苦受難的是這裡的黎明百姓。收復後的官吏以後一定會說我們草菅人命,不顧百姓生計。遠離戰場的人永遠都是對的。皇上想讓我沒早點結束戰鬥,可以後很多大臣肯定會參我們,到那個時候皇上也救不了我們了。”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所以周培公實際上早就預料到自己的結局了。但是周培公無悔,因為他根本不在這個層面去考慮問題,他考慮的是大清的江山永固,解決了周邊的威脅,天下蒼生才可以遠離戰爭,過上安穩的日子。個人的得失又能算什麼?

就像康熙雖然貴為天子,但是為了江山、為了天下,將自己最愛的女兒藍齊兒嫁給了噶爾丹,就是為大清爭取幾年時間;為了廢掉不稱職的太子,將自己最愛的容妃發配去洗馬桶。康熙心裡有多苦,周培公實際上心裡也有多苦,但是康熙可以憤怒,可以發洩不滿,而周培公不可以。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因此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的形象實際上是一個聖人的形象。12年的冰天雪地摧毀了他的生命,但是他沒有遺憾,他規劃了大清的藍圖,而活著的康熙還需要替他完成這個夙願。且周培公的高風亮節,讓康熙直覺羞愧,為其守靈。

炒米感悟:與其糾結在對現實不公的抱怨中,還不如站得更高一點的層面去做點事情,結果總會出乎意料。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

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在隻身入平涼,勸降王輔臣之後,“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這掃尾聽封等賞的時候,朝廷一道明詔便將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將圖海的頭上。圖海是個耿直的武將,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卻反過頭開勸圖海,此等胸襟,令人歎服不已。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現實雖然對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三藩禍起之時,從宮內平叛開始,到帶領3千家奴平叛察哈爾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顧朝內眾滿臣反對,乾綱獨斷;然而此刻兵鋒所指,即將勝利之時,康熙卻對明珠等人的勸諫深以為然,從善如流,果斷下詔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誰都不會放心。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更何況周培公是個漢人,而圖海對其歎服,幾乎對他唯命是從,如果居功轉身與大清談判,怕是比吳三桂還要危險,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態,但是朝內各種勢力是不會放過周培公的,所以將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將周培公“發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層考量。

首先,讓周培公遠離黨爭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無論是捲入索額圖一黨,還是明珠一黨,都將成為康熙無法左右的力量。

其實比起周培公單獨成為一極或者周培公與圖海合成一極(因為康熙知道他不會)。康熙更擔憂的是周培公捲入索額圖和明珠二黨之中。而且由於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終周培公只要考慮自己的將來,不可能不站隊。他無論站在哪個隊伍裡,最終都會成為自己強大的敵人。而周培公這樣的敵人,是索額圖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願意見到這個場景。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只要涉及到可能會捲入這兩個人黨爭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將他們調離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後來的魏東亭也是如此,魏東亭在兩江任上替自己看著江南、籌集了“收復臺灣”的軍餉,可謂勞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貶”去臺灣做知縣,本質上也是出於這個考量。

其次,盛京是滿洲發跡的老家,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時官員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質類似。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在《雍正王朝》裡,康熙讓圖裡琛把肖國興連夜押送到盛京,交由盛京將軍嚴密看管。肖國興這種供詞足以動搖國本的案子,這類人康熙將其押在京城是不放心的,但是交到盛京去便放心了。盛京的這套班子看似養老,實際上是康熙留在關外預防不測的班子。把周培公放在盛京也就意味著康熙需要時還要起復周培公。這一點在後來的劇情中也證實了,康熙到盛京祭祖,去看望周培公第一句話就是“朕還要起用你。”如果周培公不死,在康熙的“收復臺灣”第一人選上必然是周培公。

再次,將周培公放在盛京,不全是讓滿洲人監視周培公,而是讓他更清楚地看清北方的局勢,為自己提出獨到見解。

解決了三藩問題,實際上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因為大清平三藩、收復臺灣解決南邊的問題後真正的威脅來自於北方,一方面沙俄在逐步蠶食西伯利亞,自順治入關以來,已經涉足到了黑龍江流域;而更大的腹背之患,來自於西北的準噶爾,準噶爾在沙俄的支持下,後來吞併喀爾喀,實際上已經展示出要與大清逐鹿中原的態勢。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因此必須要有一個有全局視野的人留在北方替康熙籌劃著解決問題的方案,而這樣的人不好找。即便明珠和索額圖這樣的左膀右臂,眼光也只是侷限於京城這一畝三分地。這讓康熙時刻有種沒有知音的孤獨感,但是事業已經無可逆轉地往這個方向進軍了,他必須要有個戰略事業的人替他承擔起這部分工作。而事實上週培公的確也做到了,他用了12年在雪國熬白髮,終於著就了《大清皇輿全覽圖》,開拓了康熙戰略性視野。

而周培公的格局在於為天下計,即便在盛京,他也沒有沉淪。

攻打平涼城時,他對圖海說的那句話實際上早就已經證明了他的心胸與見識。

“圖海兄,如果我們用紅衣大炮不出三個時辰,這個就將夷為平地,可是受苦受難的是這裡的黎明百姓。收復後的官吏以後一定會說我們草菅人命,不顧百姓生計。遠離戰場的人永遠都是對的。皇上想讓我沒早點結束戰鬥,可以後很多大臣肯定會參我們,到那個時候皇上也救不了我們了。”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所以周培公實際上早就預料到自己的結局了。但是周培公無悔,因為他根本不在這個層面去考慮問題,他考慮的是大清的江山永固,解決了周邊的威脅,天下蒼生才可以遠離戰爭,過上安穩的日子。個人的得失又能算什麼?

就像康熙雖然貴為天子,但是為了江山、為了天下,將自己最愛的女兒藍齊兒嫁給了噶爾丹,就是為大清爭取幾年時間;為了廢掉不稱職的太子,將自己最愛的容妃發配去洗馬桶。康熙心裡有多苦,周培公實際上心裡也有多苦,但是康熙可以憤怒,可以發洩不滿,而周培公不可以。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因此在《康熙王朝》裡周培公的形象實際上是一個聖人的形象。12年的冰天雪地摧毀了他的生命,但是他沒有遺憾,他規劃了大清的藍圖,而活著的康熙還需要替他完成這個夙願。且周培公的高風亮節,讓康熙直覺羞愧,為其守靈。

炒米感悟:與其糾結在對現實不公的抱怨中,還不如站得更高一點的層面去做點事情,結果總會出乎意料。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雪藏”至盛京,康熙原來有三重正面目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