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時,裝備精良的北洋新軍到哪兒去了

自清政府對十一國正式宣戰,八國組成聯軍全面同清軍開戰以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八國聯軍既攻克了天津和北京,並大有向山西進發的趨勢。

戰爭中人數佔有絕對優勢的清軍和義和團,因為陳舊、保守的冷兵器戰爭思維,在以八萬多的兵力對抗初期僅有兩萬多人的聯軍時,一觸而潰,痛失京畿要地,那麼在戰爭中,清廷那唯一一支裝備精良,完全仿照德軍建制而打造的北洋新軍又到哪兒去了,這支軍隊也會在面對八國聯軍時一觸而潰嗎?

八國聯軍侵華時,裝備精良的北洋新軍到哪兒去了

我們都知道,北洋新軍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時,所建設的大清第一支新式陸軍,其訓練方式、管理制度、建制、裝備幾乎全部仿照德軍而建,自1895年袁世凱接手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五年時間,袁世凱已經將這支小站新軍從最初的兩千餘人擴展到了一萬餘人,並且建立了完備的步兵、炮兵、騎兵、輜重、通信等近代化兵種。

雖然在八國聯軍侵華前,這支新軍還沒有對外作戰的經驗,但根據後面武昌起義後北洋軍隊的表現,以及北洋軍閥主導中國政局的十餘年時間來看,北洋新軍的戰鬥力遠在八旗兵和各省新軍之上,也就是說當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後,如果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能夠加入清廷的戰鬥,那麼戰爭結果即使不會發生翻轉,但至少會延遲聯軍攻陷北京的時間,甚至是讓聯軍放棄進攻北京,但遺憾的是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我們並沒有在戰場上看到北洋新軍的身影。

八國聯軍侵華時,裝備精良的北洋新軍到哪兒去了

是袁世凱畏戰?北洋軍貪圖生死?還是袁世凱想借聯軍之力瓦解清廷,為自己日後的登基稱帝搭橋鋪路?

如果細細思考,會發現上述理由都不成立。一方面袁世凱是跟著李鴻章從朝鮮一路走過來,雖說政治投機的成分很大,但在畏戰這方面卻是沒有前科的;

而說到北洋軍,當時的北洋軍的軍規是嚴於普通八旗兵,甚至是湘軍、淮軍的,雖未曾戰,但一旦有軍令,其行動效率一定是高於普通清軍的;

八國聯軍侵華時,裝備精良的北洋新軍到哪兒去了

至於最後一點,袁世凱當時還只是榮祿手下的兵卒,官職也就三品,完全還沒有進入清廷的權力中心,對於後面十餘年的事情是完全沒有想到過的,因此也就談不上借力打力的說法。

而實際上,清廷也並沒有讓這支精銳之師閒下來,他們有更重要的任務交給這支部隊,而這個任務在清廷看來是遠遠重於防備八國聯軍的,那就是義和團,正所謂“防民甚於防川”。

早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既1899年的時候,因義和團生事,而致使一直對山東有覬覦慾望的德國有了插手山東的藉口,為平息拳亂,穩住德國,清廷命令袁世凱帶領這支新軍進駐山東膠州。

八國聯軍侵華時,裝備精良的北洋新軍到哪兒去了

而清廷對義和團的態度又較為曖昧,一方面想借義和團打擊列強的保皇(保光緒)姿態,一方面見到義和團一個個精壯有力,又害怕駕馭不好,生出民變。

因此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前半年時間裡,即1899年的時候,清廷命令袁世凱接任山東巡撫,要求其和北洋新軍嚴厲鎮壓義和團運動,防止義和團向長江沿岸擴散;而一方面清廷又在京津等地,慫恿和鼓勵義和團進攻東交民巷使館區及洋人商社。

八國聯軍侵華時,裝備精良的北洋新軍到哪兒去了

清廷的做法可謂高明,一方面用精銳之師一舉端掉了義和團“老巢”,斷了清廷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又借義和團之力打擊洋人的保皇姿態,鞏固自己的地位,真可謂上下其手,兩面做人。

一萬多人的北洋新軍鎮壓“神功護體”的義和團自然是小事一樁,完全有點“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前,山東是北方數省中最先剿滅義和團的地方,而京津的義和團也確實在清廷的“運籌帷幄”之中發起了對洋人一波又一波的進攻,並在某些戰場成為抗洋主力。

八國聯軍侵華時,裝備精良的北洋新軍到哪兒去了

只是令清廷沒有想到的是,洋人攻破京畿要地,打敗清軍與義和團,竟然和北洋新軍剿滅山東義和團一樣輕鬆,這可謂是大清的笑話,也是大清第一精銳之師北洋新軍的笑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