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抗戰記|彭德懷將軍採訪記

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紐約時報》抗戰記|彭德懷將軍採訪記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與彭德懷合影

竇奠安

1938年1月24日

題記:彭德懷將軍說“中國紅軍革命立場堅定”,而當前首要任務是推進土地改革。雖然八路軍未能獲得政府更多的資金支持,但有信心遏制敵人在山西省的進攻。

儘管中國共產黨正與國民政府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但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將軍在漢口接受採訪時說,他們仍然試圖推進土地改革。他聲稱,人民必須從各種壓迫中解脫出來。據他透露,中央政府未能就給八路軍增撥經費一事做出迴應。

根據從北平傳來的消息,受蘇聯影響的外蒙古處於日本人的威脅之下,日軍正沿綏遠省內的鐵路推進,而面對侵略者的守衛力量顯得較為薄弱。

美國正在制定一份針對日軍炸沉“班乃島號”炮艇的索賠協議書,包括造船成本、境外資產和死難者賠償金,但沒有包括懲罰性損害賠償,總價值在100萬至150萬美元。

漢口1月22日電(通過航空郵件到達香港):本報今天對原紅軍將領、現任八路軍副總司令的彭德懷將軍進行了採訪,他全面概括了中日戰爭問題。彭將軍對中國抗戰必勝充滿信心,但是他強調,首先需要喚起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推動民族意識的覺醒,努力把中國人民從各種壓迫中解放出來。在對日寇的鬥爭中,只有人民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國家才會有更好的前途。

彭將軍是一位圓臉、身材略胖、面帶笑容、不拘形式的漢子,身著樸素的藍色棉布士兵制服,在日本租界一間寒冷的房間裡接待了我們。採訪開始前,他伸開雙手摟著記者和翻譯的肩膀,把我們愉快地帶到一間溫暖一點的房間。他在一架帆布床上坐下來,把客人召集到一個燒得熾熱的日式煤爐的周圍。

在第一階段的採訪中,他並沒有說什麼。後來,彭德懷將軍放棄了在紙上記錄問題的努力,把便箋簿推到一邊,開始了關於中日戰爭和國際問題的討論。採訪持續了將近三小時。

彭德懷將軍承認,他此次來漢口是代表八路軍向蔣介石委員長尋求更多的經濟支持。“我沒有成功。”他沮喪地說,“委員長談到,在財政緊縮的狀況下,難以批准為八路軍現有的每月50萬法幣再增撥經費。這筆軍費對於擁有10萬人的八路軍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八路軍現在急需更多武器裝備、糧食補給和醫療藥品。”

彭德懷將軍聲稱,八路軍儘管還沒收到國民政府月前保證提供的機槍和幾門防空炮,但是仍然有信心、有能力繼續堅守在山西的戰線。不過,他不能確定八路軍是否可以阻止日軍在晉南發動的新一輪攻擊。但是,他肯定日軍不會通過山西抵達隴海鐵路。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彭德懷將軍承認,單一的游擊戰術是無法取勝的。他同時強調,前方對敵人的阻擊也是必要的。他反對只從表面意義上理解八路軍就是游擊隊的觀點。“事實上,在我們的部隊中,游擊隊只佔小部分。”他接著說,“八路軍主力是正規部隊,只在小部隊中使用游擊戰術。”

尋求土地改革

話題轉到中國的社會問題。彭將軍說,國家需要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與之相伴隨的陳舊的農耕方式和高利貸,必須停止。”他繼續說,“人民必須擁有土地和他們自己的話語權。中國共產黨關心的首要問題是農村改革。”當問到是不是明確要消滅資本主義時,他沒有正面迴應,而是說,“中國有80%的人口在務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不是主流。”彭德懷將軍表示,他總體上傾向於在中國建立與美國和法國相類似的民主政體,但是“也不要太過接近地模仿它們”。

他在強調了對美國在中日戰爭中所採取的消極態度很失望後,他說,“美國、英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真的很需要重新清理他們的政治結構,以便得以在公正原則的基礎上堅定地奉行他們的政策。”

在談到國共關係時,他說,“我們之間不應該有衝突,因為兩黨都尊崇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他透露,中共即將召開代表大會,將討論突出的內政問題以及對敵作戰方略。

與蔣介石會面

彭德懷將軍是從山西來到洛陽與蔣介石會面的,並於本週護送蔣介石委員長抵達漢口。這是彭德懷將軍自1926年起義成為紅軍領導人後與蔣介石的首次會面。在圍剿紅軍期間,蔣介石懸賞10萬法幣捉拿彭德懷。

脫離蔣介石以後,這位共產黨領導人再沒有留在大城市裡。他覺得漢口並不適合他,他更喜歡山西。但是他承認,他喜歡在這裡看的電影是《空戰英豪》。彭將軍今晚將離開漢口,返回前線司令部。


《紐約時報》抗戰記|彭德懷將軍採訪記


書名: 浴火重生:《紐約時報》中國抗戰觀察記1937—1945

眾志願者 譯 張援遠 總譯審

平裝定價: 86.00元

精裝定價:126.00元

1937年7月7日,日寇進攻盧溝橋的炮聲宣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從此,中國人民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開始了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全面抗戰,並最終取得完全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徵程。

《紐約時報》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報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較為全面地觀察和記錄了中國抗日戰爭的這段歷史。這些報道和評論不僅反映了戰爭的慘烈狀況和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的客觀事實,而且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角度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狀況,以及世界人民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本書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百種重點圖書”之一。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出版社立場,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