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芷江洽降意味深長?日軍代表隻字不提投降遭中國將軍訓斥'

"

文:周渝

1945年9月2日盟軍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的受降儀式與9月9日國民政府在南京進行的受降典禮早已為人們所熟悉,相對鮮為人知的是,在勝利之年的中國,北至平津古都,南至臺灣、越南,國內外一共有16個受降區。

在那個勝利的秋天,全國各大戰區都在進行著屬於自己的受降典禮。

芷江洽降意味深長

8月15日,深感已無法挽回失敗命運的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講話”,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即日本無條件投降。這一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日。

日本雖已投降,但大量侵華日軍仍佔據著華北、華東等地的主要城市,國內政治局勢又風雲詭譎,因此接收失地與舉行受降儀式成為國民政府要考慮的首要之事。8月15日,國民政府正式接獲日本致中、英、美、蘇四國的投降電文後,蔣介石派遣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並對各大戰區做受降部署。

據何應欽所著的《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一書記載,“日本宣佈投降以後,我軍即按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所劃分之受降區規定,接受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範圍,依劃分應為中華民國(東三省劃歸蘇俄受降)、臺灣,以及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日軍投降代表為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

1945年8月17日下午5時32分,蔣介石接到岡村寧次發來的覆電,岡村寧次原計劃派今井武夫等人到江西玉山與中方洽降,但當時的玉山機場因雨後損壞已不能使用,同時環境也不安全。相對而言,湖南的芷江機場保存完好,可供各種大小飛機起降,又駐紮了裝備精良的新編第6軍,於是中國方面做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決定:讓日本人到芷江來洽降。

"

文:周渝

1945年9月2日盟軍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的受降儀式與9月9日國民政府在南京進行的受降典禮早已為人們所熟悉,相對鮮為人知的是,在勝利之年的中國,北至平津古都,南至臺灣、越南,國內外一共有16個受降區。

在那個勝利的秋天,全國各大戰區都在進行著屬於自己的受降典禮。

芷江洽降意味深長

8月15日,深感已無法挽回失敗命運的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講話”,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即日本無條件投降。這一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日。

日本雖已投降,但大量侵華日軍仍佔據著華北、華東等地的主要城市,國內政治局勢又風雲詭譎,因此接收失地與舉行受降儀式成為國民政府要考慮的首要之事。8月15日,國民政府正式接獲日本致中、英、美、蘇四國的投降電文後,蔣介石派遣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並對各大戰區做受降部署。

據何應欽所著的《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一書記載,“日本宣佈投降以後,我軍即按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所劃分之受降區規定,接受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範圍,依劃分應為中華民國(東三省劃歸蘇俄受降)、臺灣,以及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日軍投降代表為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

1945年8月17日下午5時32分,蔣介石接到岡村寧次發來的覆電,岡村寧次原計劃派今井武夫等人到江西玉山與中方洽降,但當時的玉山機場因雨後損壞已不能使用,同時環境也不安全。相對而言,湖南的芷江機場保存完好,可供各種大小飛機起降,又駐紮了裝備精良的新編第6軍,於是中國方面做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決定:讓日本人到芷江來洽降。

為何說芷江洽降意味深長?日軍代表隻字不提投降遭中國將軍訓斥

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機場,由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派遣的洽降使節今井武夫少將等人

一切就像命運冥冥中的安排,僅在幾個月前,侵華日軍為奪取芷江機場,集結了7個師團約七、八萬人之兵力,在第20軍司令官阪西一良中將的統一指揮下向湖南西部發起進攻,引發了被稱為中日“最後一戰”的湘西會戰;湘西的戰爭從4月打到6月,數萬遭遇中國軍隊頑強阻擊的日軍被困在茫茫雪峰山中,寸步難行,直至會戰結束,他們的作戰目標芷江仍安然無恙,而日軍在雪峰山的失敗更像是全面戰敗的預演。無獨有偶,湘西會戰的中方總指揮正是後來代表中國戰區受降的何應欽。僅僅在兩個多月後,日本投降的消息就傳到了湘西,芷江變成了沸騰的海洋。

8月18日,蔣介石電令岡村寧次於21日派代表到芷江洽降,同日,芷江的納降準備工作全面啟動。中方成立了“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籌備處”,由廖耀湘擔任主任委員,典禮地點選在了位於芷江縣城七裡之外的七裡橋空軍第5大隊營房。

8月20日,何應欽乘坐飛機由重慶飛往芷江。同日,岡村寧次的代表,今井武夫一行人也由南京祕密飛往漢口,並於21日乘坐岡村寧次的專機飛往芷江。日本高層的洽降之行之所以要祕密進行,是因當時日本軍隊中還有很多少壯派官兵不願接受戰敗的事實,並極力以武力阻止投降,這樣的背景環境給洽降典禮平添了幾分肅殺緊張的氣氛。前往芷江之日,當今井武夫乘坐飛機飛至洞庭湖上空時,他意外發現機艙內有一挺機槍,頓時驚出一身冷汗,立即命令隨從將機槍扔進了洞庭湖中。最後今井一行總算是在中美空軍三架戰鬥機的監護下平安抵達芷江。

據當時負責洽降工作的新編第6軍第14師作戰課長的王楚英回憶,8月21日,“芷江城風和日麗,我和鈕先銘、王啟瑞等人乘車各處巡視,檢查今井武夫住處的接待準備和警衛工作。芷江城到處彩旗招展,扎有巨大V字的牌樓矗立在城門口和主要道路上。沿機場到城內陸軍總司令部所在地——萬壽宮的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並排站著武裝憲兵和新六軍士兵,精神抖擻、英姿颯爽。芷江軍民一大早就群聚街頭,歡慶抗戰勝利,都想親眼看一看日軍投降的場面”。今井一行人“默然無語,神態憂傷,舉止呆板,任人拍照。記者此前已接到通知,禁止對日本降使作現場採訪,所以沒有人向他提問”。

"

文:周渝

1945年9月2日盟軍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的受降儀式與9月9日國民政府在南京進行的受降典禮早已為人們所熟悉,相對鮮為人知的是,在勝利之年的中國,北至平津古都,南至臺灣、越南,國內外一共有16個受降區。

在那個勝利的秋天,全國各大戰區都在進行著屬於自己的受降典禮。

芷江洽降意味深長

8月15日,深感已無法挽回失敗命運的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講話”,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即日本無條件投降。這一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日。

日本雖已投降,但大量侵華日軍仍佔據著華北、華東等地的主要城市,國內政治局勢又風雲詭譎,因此接收失地與舉行受降儀式成為國民政府要考慮的首要之事。8月15日,國民政府正式接獲日本致中、英、美、蘇四國的投降電文後,蔣介石派遣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並對各大戰區做受降部署。

據何應欽所著的《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一書記載,“日本宣佈投降以後,我軍即按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所劃分之受降區規定,接受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範圍,依劃分應為中華民國(東三省劃歸蘇俄受降)、臺灣,以及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日軍投降代表為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

1945年8月17日下午5時32分,蔣介石接到岡村寧次發來的覆電,岡村寧次原計劃派今井武夫等人到江西玉山與中方洽降,但當時的玉山機場因雨後損壞已不能使用,同時環境也不安全。相對而言,湖南的芷江機場保存完好,可供各種大小飛機起降,又駐紮了裝備精良的新編第6軍,於是中國方面做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決定:讓日本人到芷江來洽降。

為何說芷江洽降意味深長?日軍代表隻字不提投降遭中國將軍訓斥

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機場,由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派遣的洽降使節今井武夫少將等人

一切就像命運冥冥中的安排,僅在幾個月前,侵華日軍為奪取芷江機場,集結了7個師團約七、八萬人之兵力,在第20軍司令官阪西一良中將的統一指揮下向湖南西部發起進攻,引發了被稱為中日“最後一戰”的湘西會戰;湘西的戰爭從4月打到6月,數萬遭遇中國軍隊頑強阻擊的日軍被困在茫茫雪峰山中,寸步難行,直至會戰結束,他們的作戰目標芷江仍安然無恙,而日軍在雪峰山的失敗更像是全面戰敗的預演。無獨有偶,湘西會戰的中方總指揮正是後來代表中國戰區受降的何應欽。僅僅在兩個多月後,日本投降的消息就傳到了湘西,芷江變成了沸騰的海洋。

8月18日,蔣介石電令岡村寧次於21日派代表到芷江洽降,同日,芷江的納降準備工作全面啟動。中方成立了“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籌備處”,由廖耀湘擔任主任委員,典禮地點選在了位於芷江縣城七裡之外的七裡橋空軍第5大隊營房。

8月20日,何應欽乘坐飛機由重慶飛往芷江。同日,岡村寧次的代表,今井武夫一行人也由南京祕密飛往漢口,並於21日乘坐岡村寧次的專機飛往芷江。日本高層的洽降之行之所以要祕密進行,是因當時日本軍隊中還有很多少壯派官兵不願接受戰敗的事實,並極力以武力阻止投降,這樣的背景環境給洽降典禮平添了幾分肅殺緊張的氣氛。前往芷江之日,當今井武夫乘坐飛機飛至洞庭湖上空時,他意外發現機艙內有一挺機槍,頓時驚出一身冷汗,立即命令隨從將機槍扔進了洞庭湖中。最後今井一行總算是在中美空軍三架戰鬥機的監護下平安抵達芷江。

據當時負責洽降工作的新編第6軍第14師作戰課長的王楚英回憶,8月21日,“芷江城風和日麗,我和鈕先銘、王啟瑞等人乘車各處巡視,檢查今井武夫住處的接待準備和警衛工作。芷江城到處彩旗招展,扎有巨大V字的牌樓矗立在城門口和主要道路上。沿機場到城內陸軍總司令部所在地——萬壽宮的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並排站著武裝憲兵和新六軍士兵,精神抖擻、英姿颯爽。芷江軍民一大早就群聚街頭,歡慶抗戰勝利,都想親眼看一看日軍投降的場面”。今井一行人“默然無語,神態憂傷,舉止呆板,任人拍照。記者此前已接到通知,禁止對日本降使作現場採訪,所以沒有人向他提問”。

為何說芷江洽降意味深長?日軍代表隻字不提投降遭中國將軍訓斥

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日軍洽降會場

8月21日至23日,中日雙方代表在湖南芷江舉行了日軍洽降典禮。會上今井武夫只言“停戰”,隻字不提“投降”,這令主持洽降的蕭毅肅將軍十分不滿,他對今井訓斥道:“日本無條件投降已成事實,日本天皇已廣播了日本投降詔書,你剛才不用‘投降’而用‘停戰’,殊為不妥,應予糾正。”

8月22日,何應欽召集各方面軍司令官、部分戰區司令長官及海、空軍負責人共同商討了受降事宜,隨後,他根據蔣介石指示將中國劃分為15個受降區,並指派各地受降主官。26日,何應欽又宣佈臺灣、澎湖列島為中國戰區的第16受降區,至此,一場大受降開始了。此時此刻,作為戰敗一方的日軍代表們早已沒有了當初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洽降工作結束後,今井武夫等人個個面帶戚容,臉色陰沉地步入岡村專用的MC號飛機的機艙,飛離芷江。多年以後,今井武夫在其回憶錄中說:“我們乘坐的MC號機,是為了顧全日軍最後的體面而選擇借用總司令的專機,它飽經長期戰爭的苦難之後,漆皮脫落,彈痕累累,看著就寒酸,不由得使我聯想到一首詩:飽經歲月苦,線朽亂橫斜。且顧殘衣甲,襤褸難遮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