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鐵軍精神 永遠的鋼鐵長城

抗日戰爭 歷史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7-17

路旁禾苗青青,野花爛漫;遠處峰巒起伏,巍峨蒼翠……記者驅車來到安徽省涇縣雲嶺羅裡村,兩幢古老的祠堂靜靜矗立在廣袤田野之中——這裡便是新四軍軍部舊址。走進軍史陳列館,只見館內有李先念同志題寫的遒勁大字:雲嶺烽火,戰士丹心。

“北有太行硝煙,南有云嶺烽火。”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雲嶺為總部的新四軍,成為華中地區抗擊日偽軍的中流砥柱。“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馳騁,深入敵後百戰百勝,洶湧著殺敵的呼聲……”一首激越嘹亮的新四軍戰歌,將記者的思緒拉回到抗戰歲月。

1937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湘、贛、閩、粵、浙、鄂、皖、豫八省紅軍和紅軍游擊隊彙集成一道奔湧不息的抗日鐵流——新四軍。

這支隊伍從南方游擊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走來,在華中地區頑強鬥爭,浴血拼殺,斃傷日軍117605人,俘獲日軍2022人,建立8塊抗日根據地,解放人口3400餘萬,被百姓譽為“鐵軍”,被毛澤東同志稱為“華中人民的長城”。

永遠的鐵軍精神,永遠的鋼鐵長城。如果說新四軍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書,那麼發生在蘇北農村劉老莊的戰鬥故事,就是展現新四軍將士頑強戰鬥精神的閃亮一頁——

1943年,為掩護當地百姓和領導機關撤離,新四軍第3師19團2營4連的82名指戰員全部壯烈犧牲……戰後,當地百姓眼含熱淚掩埋了戰士遺體,選送了82名青年重新組建起4連。至今,這支赫赫有名的“劉老莊連”仍在我軍序列。

英雄的業績,成為激勵前進的號角;歷史的遺蹟,成為淨化靈魂的課堂。如今,劉老莊所在地每年都會選送優秀青年參軍入伍,部隊官兵也經常參觀訪問劉老莊烈士紀念館,開展“與戰場同在”“學戰史、讀戰例、訪戰場”系列文化活動。他們將新四軍著名戰例整理彙編成冊下發部隊,通過瀏覽網上紀念館、唱新四軍戰歌,舉辦鐵軍詩歌朗頌會和故事會等形式,使官兵熟悉新四軍的光榮歷史,探尋戰鬥精神的源泉。

走進位於鹽城市的新四軍紀念館,只見門楣上新四軍臂章赫然醒目,附近矗立著一座年輕英武的新四軍戰士雕塑:身背大刀、手握韁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馬背上,面向朝陽昂首東望。

許多前來參觀的部隊官兵紛紛留言:“在黨旗指引下前進,鐵心向黨,鐵拳制勝。”“踏上改革強軍新徵程,賡續紅色血脈,不斷譜寫新的輝煌篇章。”

2008年,當年“鐵軍”部隊新傳人,奔赴汶川執行救災任務——在一棟隨時可能坍塌的樓房前,時任鐵軍紅軍師政委向面前的273名官兵喊道:“是獨生子女的請舉手。”官兵沒有一人舉手。政委又喊:“是黨員的請舉手。”273隻手齊刷刷地舉起來……

“人民是我們的爹孃,我們在人民中生長,有人民就有我們,人民是永不凋落的‘青紗帳’……”一句當年在新四軍中流傳的歌謠,揭示著這樣一個鐵律——“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當年,面對日軍、偽軍和國民黨反動軍隊,新四軍廣泛開展游擊戰、運動戰,廣袤田野的“青紗帳”,曾是他們掩護自己的天然屏障;但是,新四軍還有永不凋落的“青紗帳”——廣大人民群眾無私無畏的支援和擁護。

在新四軍戰鬥過的地方,至今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民謠:“新四軍來打日寇,一心救亡為百姓”“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新四軍,老百姓,親如一家人;軍護民,民幫軍,血肉聯繫不可分”……抗戰中,許多百姓自發建立了農民抗敵協會、婦女抗敵協會等多個先進團體,動員並武裝了廣大民眾直接參戰,為新四軍傳遞情報、站崗放哨,成為新四軍抗戰的堅強後盾。

血脈在傳承,傳統在延續。如今,鹽城許多學校都設有“鐵軍講堂”,鹽城軍分區還組織民兵廣泛開展“一兵帶一戶”活動,帶動群眾創業致富、脫貧致富。

永遠的鐵軍精神   永遠的鋼鐵長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