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新聞9月12日訊(記者 鍾嘉琳 整理)宋澄,1910年出生於文登縣黃山村。他是文登縣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是天福山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是山縱五旅的創造者之一,也是膠東抗日武裝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員遲浩田曾題詞評價宋澄:“膠東人民的好兒子,老八路的好政委”。宋澄同志於1941年病故於魯南抗日根據地。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都在闡述著為黨為民奮勇抗戰的精神。

1910年,宋澄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因為他的爺爺是青島港的領航員,見多識廣,在生活中不知不覺把睿智、知識和強烈的民族主義傳遞給了作為長孫的宋澄,使宋澄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明尤其是民主和科學的思想,有了一個得天獨厚、上進的渠道。

1921年,宋澄進入黃山高級小學讀書,通過學習,瞭解到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喪權辱國,帝國主義踐踏中國山河的屈辱歷史。宋澄義憤填膺,心懷國家,決心投身革命,救國救民。在馬克思主義還沒有傳播到文登鄉村,沒有共產黨組織建立之時,救國心切、激進的宋澄在黃山村讀小學高年級時就先行一步加入了國民黨,意圖實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救國救民於水火,跟著國民黨“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開始了他早期的救國之路,也開始了他“青年革命職業家”的道路。

1930年,宋澄考入煙臺省立八中,當時的省立八中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學校之一,通過這一契機,他接觸到了共產黨地下組織,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學習了不少馬列主義書籍,這一年,宋澄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宋澄認清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方向,正式走上了共產主義的救國之路。

1931年,宋澄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回到家鄉,以國民黨員的公開身份,在國民黨文登縣黨務整理委員會任組訓幹事,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在這期間,他以“偵緝不法分子”為名,深入到農村、工廠、學校、郵局等處,宣傳黨的主張,發展黨的組織;他充分利用國民黨上下級之間的利益衝突,削弱國民黨的力量,加強共產主義的宣傳力度。“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對山東的侵佔。宋澄有感於蔣介石政府的媚外政策,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抗日救國宣傳。同年10月,他和文登中學進步教師鍾平山等人,成立了“三一讀書會”,利用這一合法組織,揭露蔣介石的賣國反共政策,宣傳共產黨抗日救國政治主張,發起並領導震驚文登的“紅帖事件”,使人民看清希望和光明。與此同時,宋澄先後發展了王本賢、江先政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創建了文登縣第一個共產黨的小組,宋澄任組長,為文登人民的革命鬥爭提供了領導核心。

終於,宋澄同那個時代許多知識分子一樣,抱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宏願,走上了報效國家,投身革命,獻身共產主義的道路。

“黨的安排就是我的理想,黨的工作就是我的需要。”懷著這樣的志願,1931年底,宋澄到燕京大學開展學生運動。1932年2月,宋澄聽從黨組織的調遣,到北平西城區門頭溝煤礦開展工運工作。他不懼困難險阻,始終滿懷革命熱情,經過周密的組織和領導,祕密地把工人們組織起來,開展罷工鬥爭,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激發工人們的革命熱情。

1933年3月,宋澄受中共北方局委派,前往濟南,擔任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同年7月,由於時任山東省委臨時組織部部長宋鳴時叛變投敵,宋澄不幸被捕。當時,國民黨為了進一步破壞地下黨組織,對宋澄同志採取各種嚴刑拷打,進行逼供。宋澄同志始終堅貞不屈,決不叛黨。國民黨無可奈何只好對宋澄判刑7年重罰,將其關押在國民黨第四監獄即青州監獄。

深陷牢籠的宋澄仍堅信共產主義,在獄中也時刻不忘黨的工作,他和同時被捕的張恩堂等成立了獄中臨時黨支部,堅持開展革命鬥爭。當時的青州監獄,主要關押“政治犯”,殘暴的國民黨當局對待這些“政治犯”手段極其惡劣,不僅限制其自由活動,還剋扣每日基本的菜糧。宋澄便聯合幾位難友,帶頭組織領導全體“政治犯”同監獄進行了一場激烈的鬥爭。

七七事變不久,出獄後的宋澄立即與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取得聯繫,接受了黨組織委派的回膠東發動武裝起義的任務,並將省委的指示信帶回膠東。

宋澄回到膠東後,祕密與當地黨組織取得聯繫,進一步鞏固和擴大黨的地方組織。他和理琪、林一山等同志一道,重新成立了中共膠東特委,並積極發展黨員,發動群眾,武裝群眾,經過充分的準備,於1937年12月24日,在文登縣天福山領導了武裝起義,創建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宋澄擔任第三軍第一大隊政委。天福山起義及“第三軍”第一大隊的成立,標誌著共產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支膠東人民抗日武裝的誕生,揭開了膠東武裝抗日的序幕。

天福山起義後,宋澄按照特委的指示,和於得水同志帶領一大隊自天福山出發,向西行進,開展武裝抗日宣傳。宋澄每到一處親自講演,帶領同志們寫標語,唱抗日歌曲。經過宋澄等同志大力宣傳,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加入到抗日武裝隊伍中,壯大了革命隊伍,壯大了共產黨的武裝力量。

1938年2月13日,理琪、林一山、宋澄等一起,率領第三軍第一大隊及特務隊由崔家口向牟平縣城長途奔襲,一夜急行軍100華里,黎明時分攻入牟平城,摧垮了日本侵略者剛剛扶持起來的漢奸政權,打響了膠東人民抗戰的第一槍,鼓舞了民眾的抗日熱情。在攻克了牟平城之後,攻城部隊撤出牟平城進入城南山區,指揮部20餘人轉移到牟平城南3裡遠的雷神廟研究下一步行動方案,中午時分,突然遭到了駐煙臺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的包圍。在這危急關頭,全體指戰員勇敢地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守衛正殿及東夾道的宋澄、張玉華、李啟明,守衛東廂的林一山、胡秀山、胡春林和守衛西廂及西南角的姜克、谷熙純、宋幹卿、杜梓林互相配合,構成交叉火力,向日軍猛烈射擊,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這次戰鬥,在毫無準備、完全被動的情況下,擊斃敵人50多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膠東人民抗日救國的信心。

在艱苦的鬥爭歲月裡,宋澄為黨為民勤勤懇懇,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英勇奮戰,在多次的入獄磨難中,積勞成疾,不幸於1941年病故於魯南革命根據地,享年30歲。

責任編輯:偉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