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鑄精神 砥礪奮進育人才——濟南第一中學70年發展歷程側記'

"

1903年,革命志士劉冠三在濟南創建了新式學堂——山左公學。這是濟南一中的前身。從建校之日起,濟南一中就擔負起了傳承薪火、培育英才、報效國家的使命,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英才。

在濟南一中的校友錄中,有楚圖南、胡也頻、李廣田、卞之琳等現代著名學者、作家的名字,也有羅幹、臧克家、賀敬之、歐陽中石等;中科院院士陳力為、葉連俊、馬祖光、袁業立、崔爾傑、王恩多、彭實戈等也是從這裡走向成功的……深厚人文底蘊的滋養使從這裡走出去的學子們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建功立業,為祖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著聰明才智。

在迎接新中國70華誕之際,讓我們跟隨他們中幾位優秀代表的腳步,回眸濟南一中70年的發展歷程。

第一任校長王祝晨:引領學校走向發展“黃金時期”

在濟南一中圖書館東側,有一條貫穿學校南北的主路叫作“祝晨路”。它就是以新中國建立後濟南一中第一任校長王祝晨的名字來命名的。

王祝晨是山東教育事業的先驅者、民國初年“山東四大教育家”之一。1948年9月,濟南解放不久,王祝晨受軍管會文教部委託,為恢復濟南教育而奔走,同時擔任濟南一中校長,積極籌備復課工作。1948年10月31日,學校終於復課。1949年,學校一方面抓好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加強文化知識教學,採取了組建教研組、建立備課和聽課制度等措施,使學校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1950年,上級批准將原建設廳舊址全部劃歸濟南一中,學校面積由原來不足30畝擴大到116畝。1950年春,學校號召全校師生開展“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辦學條件”活動。全校師生積極響應,紛紛製作各科的模型、標本和教具。當年暑假,學校舉行了一次自制教具展覽會。為此,山東省教育廳還專門向全省各中學發出通知,表揚濟南一中的這一做法。到1951年下半年,濟南一中被列為全國200所重點中學之一。1953年,教育系統開始學習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理論。學校加強教學計劃性,強調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以及相互聽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從1948年到1956年,經過接管、覆校、整頓等工作,學校在教育教學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就。每年高考升學率佔應屆畢業人數的95%以上,居全省之首。這一時期堪稱濟南一中的“黃金時代”。

“雙重校友”季羨林心繫母校發展

祝晨路以東是一個小廣場,廣場東邊的知新樓下,有一尊塑像,那是一中著名校友季羨林的塑像。塑像兩側懸掛著季先生手書的勵志楹聯,塑像前的小廣場被命名為“羨林廣場”。

季羨林與濟南一中可謂淵源深厚:他1929至1930年在濟南一中的前身——山東省立高級中學就讀,並從這裡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大學畢業後,應當時校長宋還吾的邀請,又回校執教,任高中三年級國文教師。

季羨林一直心繫母校,關心著母校的發展。1997年10月6日,他回母校訪問,講述了自己青少年時代的成長過程,笑稱自己是“雙重校友”——既是學生又是老師。2001年10月,他又與書法家歐陽中石和原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鳳基共同籌資人民幣50萬元,為濟南一中設立了“春暉獎學金”,體現了對母校的一片深情。

在一中校園裡,除季羨林塑像外,還有一個可以供人們緬懷這位學術大師的去處,那是一間“季羨林小屋”。它就在圖書館內一中名人堂的盡頭。走進這間屋子,會看到季羨林先生生前穿過的衣服、看過的電視機,讀書寫作時用過的寫字檯和椅子,存放書籍的書櫥、書架,書櫥內和書架上擺滿了學者和友人送給他的書籍、他自己訂閱的雜誌。每逢新生入校,校友開放日,學生和家長都會到這裡參觀瀏覽。這間屋子成為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勵志教育的基地。

專家院士校友群星璀璨

濟南一中還有一個由專家、教授、學者、院士組成的校友群體。他們在濟南一中學習,從濟南一中走出去,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勤奮耕耘,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而功成名就之後,他們紛紛以各種方式回饋母校。

2002年10月,我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苗瑞生回到母校,為高三學生作了一場國防科技專題報告。從1944到1950年,苗瑞生在濟南一中度過了6年中學時光。這6年,他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族淪亡的痛苦、抗戰勝利的喜悅、翻身解放的幸福、和平建設的努力都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回想往事,苗瑞生說,濟南一中是他的福地,是母校賦予他知識、智慧和能力,指引他健康成長。

2005年12月16日,中國科學院公佈了51名增選院士名單,濟南一中校友、數學家、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當選數學物理學部院士,濟南一中校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恩多當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學校分別向兩位校友發送了賀電、賀信。王恩多女士於2006年4月19日回訪母校。其間,她不辭辛苦蔘加學生訪談、與青年教師傾情座談、為學生作專題學術報告。2011年10月14日,王恩多再次回訪母校,勉勵學弟學妹們常懷感恩之心,時刻不忘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

2009年4月,學校舉辦了首屆科技文化藝術節,歐陽中石、苗瑞生、李士俊、勞允超、趙鴻德、洪廼豐、彭實戈等校友專程回母校出席開幕式、參加活動併為母校題詞。老校友們紛紛走上“校友講壇”,為學生們帶來一場又一場精彩講座。同年4月17日,校友、中科院院士崔爾傑為學生們作了一場精彩的專題報告——《與同學們談談航空航天》。他勉勵大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求實,勇於攀登。”

文化精神代代傳承

濟南一中除了擁有王祝晨、季羨林這樣的知名校友,更多的是奮鬥在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他們潛心教書,廉潔自律,勤勉敬業,以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學生。

王安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安東是一位師德高尚、桃李滿天下的優秀教師。他1962年畢業於濟南一中,1985年9月回到母校任數學教師,後擔任教研組組長。2003年已到退休年齡,但不顧身體多病,在學校的挽留下又工作了6年,直至2009年才退休離崗。

他是一個“吝嗇”的人。在他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進京領獎前,濟南市教育局的一位領導特意囑咐學校:“特別告訴王老師,別再穿那件‘老滌卡’啦!穿一件新衣服,要代表濟南教師的形象。”一年四季,他身上總是那一兩件衣服。他不缺錢,但不捨得把錢花在穿衣上。對自己,他很吝嗇。

他是一個慷慨的人。他教過的一名學生,父親病逝,母親又得病,弟弟和妹妹也都上學,因家庭陷入困境而面臨輟學。他了解情況後,資助這名學生2000元錢。他經常為該生買飯票、買書、買衣服,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對他人,他很慷慨。

他是一個“嚴厲”的人。他教過的學生說“王老師太嚴了”。聽課不專心、寫作業不認真,都會受到他的嚴厲批評。嚴師出高徒。他所教的班級,他所教的數學課,在學校、在全市都是名列前茅、響噹噹的。他輔導的學生在全國競賽中有1人榮獲一等獎,4人獲二等獎,10多人獲三等獎,多名學生被保送或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全國重點大學。

在濟南一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責任為先、以生為本的理念已內化為教師的精神追求,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代代傳承。

2007年2月,濟南一中整體搬遷至原山東輕工業學院校址。搬遷後,濟南一中在更高起點上開啟了新的發展階段。校長逄坤敬堅持“做有溫度、有情懷、有質量教育”的理念,打造“書香校園”“智慧校園”“平安校園”“綠色校園”“文明校園”“人文校園”,積極推進“以品立校,人文見長”的特色校園創建,著力打造“六自一主”實踐育人和“生涯規劃教育”德育品牌,學校辦學質量逐年提升。

116年的歷史,70年大踏步發展,對濟南一中,對濟南一中的教職工,對濟南一中的一屆屆學生,是一份喜悅、一種榮耀。承載著昨日的驕傲與輝煌,滿懷著今日的自豪與信念,追尋著明天的夢想,濟南一中這所百年名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以堅實的步伐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