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從軍,這個家庭有著不一樣的軍旅故事……

抗日戰爭 軍事歷史 中國近代史 通信 中國軍情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2018-11-29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董瑞強、孫天依

中部戰區空軍某新訓旅某連有一名新兵楊玉槐,家裡四代從軍,有著深厚的軍旅情結。

父親楊榮興曾於1994年在雲南服役;爺爺楊保昌亦曾在部隊服役;太爺爺楊挺林更是一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戰士。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四代軍人之家,聆聽他們不一樣的軍旅故事。

四代從軍,這個家庭有著不一樣的軍旅故事……

軍容鏡前敬軍禮,看著鏡中的自己。

新兵楊玉槐打小就聽父親講自己當兵的經歷,家中的《楊氏家譜》裡太爺爺的革命事蹟也一直在他的記憶裡盤旋。因此,他自幼就有“長大後也一定要當兵”的想法,並把考軍校作為目標。但由於高考失利,他與軍校失之交臂。上了地方大學後,楊玉槐依舊不忘初心,在大學期間主動參軍,圓了自己的從軍夢。

“體能不行練體能,隊列不好練隊列,先達到一名合格士兵的標準,再向一名優秀士兵邁進。”剛剛穿上軍裝的楊玉槐還說不清什麼是合格兵,但他知道自己距離肩膀上的“一拐”,還差得很遠。

四代從軍,這個家庭有著不一樣的軍旅故事……

楊玉槐所在班在召開小結講評班務會。

性格偏內向的楊玉槐平日裡話不多,“是!”“明白!”是他出口頻率最高的兩個詞。不管是訓練操課、公差勤務還是衛生打掃,楊玉槐都認認真真對待。起床號響起後,楊玉槐也總是麻利迅速地穿衣起床,把每一件小事都當作是一場“戰鬥”。

這些也都與楊玉槐的家庭有很大關係。連隊在與楊玉槐父親的溝通中瞭解到,儘管他的父親離開部隊多年,但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晚上十點鐘睡覺的習慣卻一直保持著。時至今日,他還堅持每天早上起床後出去跑個幾公里、晚上睡覺前做幾十個俯臥撐。

四代從軍,這個家庭有著不一樣的軍旅故事……

楊玉槐太爺爺楊挺林。

楊玉槐的太爺爺楊挺林15歲時便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 1938年2月,日軍到楊挺林的家鄉掃蕩,楊挺林的父親、伯父和兩個哥哥,慘遭敵人殺害,家裡的所有財產也被掠奪一空,房屋被燒光。噩耗傳來,時年17歲的楊挺林請示想要立刻上前線抗敵,如此才能對得起父兄。

上級領導理解他的心情,就在他自己班成員的基礎上,又從別的班抽調十餘名戰士,提任他為副分隊長,帶領小分隊抗擊日軍。此後,楊挺林參加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並參加瞭解放戰爭中的多次戰役。

楊玉槐的爺爺楊保昌受其父親影響,也在年輕的時候選擇了參軍。

四代從軍,這個家庭有著不一樣的軍旅故事……

楊玉槐的父親楊榮興。

楊雨槐父親楊榮興當年服役的部隊在雲南,他所在的連隊負責通信保障任務,在大山裡架設線路是通信兵們的基本功。但當時的他們除了雙手、雙腳和雙肩,沒有任何機械設備。

通信線路大都架于山脊,所以“遇山開路”對他們來講早就習以為常。每根通信線路杆重量都在三百斤左右,由八個人一個班進行抬運。山裡全是石頭,架設點山勢陡峻,需要完全靠人力將通信杆一點一點沿著山坡往上抬。

戰士們雖年輕力壯,但從營區出發將一根通信杆搬運到固定點,也要花費不少時間。短的時候兩三個小時,搬運七八個小時也是常事。

四代從軍,這個家庭有著不一樣的軍旅故事……

楊玉槐父親所獲的軍功勳章。

搬運完畢,要將通信杆固定也並非易事。因為大山裡到處都是石頭,這就需要完全靠人力一點一點地在石頭上硬生生一錘一錘鑿出一個個坑,再把通信杆樹立在坑裡,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固定。在他們眼裡,與其說固定點是按照佈線線路選的,倒不如說是他們一錘一錘鑿的。

艱苦的日常任務也讓楊榮興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楊榮興至今仍清楚記得,1997年5月,軍分區組織通信大比武,各個部隊共選派了300餘名精兵強將,而楊榮興在架線比武中一舉奪得了第一。

那時通信杆都是靠人爬的,需要爬上去把線架設上。楊榮興則開玩笑說,自己的攀爬本領不亞於猴子。

楊玉槐家中的《楊氏家譜》中有這樣一首“詩”,敘述著家中代代相傳的精神:

常憶冀魯邊區,鬥爭異常艱辛。

野菜草根充飢,拋頭灑血何惜。

切記,切記,永遠不忘過去!

對新兵楊玉槐來說,能夠參軍入伍,是為自己圓夢,更是軍人之家紅色基因的一種延續。他說,將來有一天自己也成為父親了,同樣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忘過去、從軍入伍報效國家。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