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抗日戰爭 日本 文章 陸軍 勝利退出演藝圈 蘇聯 日本歷史研究局 2019-07-14

分佈四海的炎黃子孫,是民族命運大決戰勝利的重要功臣。

全面抗戰爆發後,來自世界各地華僑的匯款,支撐了前幾年中國軍費的七成以上。

在宣傳上,華僑熟悉西方社會的價值觀,注重區分國家行為與個人行為,強調窮凶極惡的日本政府,不等同於大多數日本人民。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美國華僑為抗戰募捐

甚至在華僑的宣傳中,會出現對“可愛”的日軍俘虜這樣的描述,但西方人看完後,只會看到“可愛”的是中國人,這極大地增加了西方社會對中國抗戰的同情

我們在此就利用“抗戰文獻數據平臺”上,美國華僑創辦的《華美》雜誌,來看華僑是怎麼宣傳的。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日本年輕人越有正義感,日軍就越沒有未來

《從淞滬停戰協定說到日本的戰鬥力》《華美》第一卷第三期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文章開頭便針對國人投降怯戰心理,提出疑問,日軍真的對中國具有絕對軍事優勢嗎

日軍戰力的核心體現,是兵員:“日本兵役制度分為常備役,後備役,國民兵役,常備役中又分現役和準備役,常備役都是壯丁,後備役都是三十歲以上,國民兵役都是四五十歲者。”具體到兵力分配上,日軍“所能動員的人數根據參謀部估計是編成陸軍一百個師團,本次已經來中國三十個師團,大部分是國民兵役和後備兵。”

從日軍兵員來看,文章承認,日軍的戰爭潛力還沒有發揮盡。所以有人說“似乎日本精兵大部分還沒有動,所藏的力量還非常大”;“我們承認日本的壯丁,大部分還沒用到中國”,從後來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投入數百萬兵員來看,這點評價雖然略微打擊了抗戰士氣,卻是符合事實的。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接受檢閱的日軍士兵

難道中國人就沒有獲勝機會了嗎?文章提出,從戰略上來看,日本主要的力量要投入對付蘇聯和鎮壓殖民地上,這就極大分散了日軍戰力,讓日軍無法把精兵全部投放到中國來。

但中國不用畏懼日軍戰力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民的態度。

雖然日本還有大量壯丁沒有到中國戰場,但文章認為,日本沒法徵發更多壯丁。因為壯丁是青年人,是國家的中堅分子,是勇敢的,追求光明的,他們絕對不像上一代的中年人一樣盲從或者消極反抗,如果讓他們去死,他們一定要追問為什麼去死?中國動員壯丁很容易,因為是為了民族生存而戰,但日本為征服中國而戰,對勞苦大眾沒有意義。

雖然文章可能低估了日本當局對年輕人的洗腦程度,但是給予了華僑以勝利的希望,而且向西方拋出一個觀點,就是我們相信一部分日本人是有良知的,我們中國人是有理性且善良的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華僑抗議日本侵略


日本人也很可憐,最悲哀的其實是他們

我們中國人是日本侵略的受害者,固然痛恨敵人,但僅僅有受害者思維是不夠的,要勝利,要能居高臨下看出侵略者表面的堅不可摧下,本質上的可憐、可悲。這不僅讓我們更強大,更自信,在國際宣傳中也非常有優勢。

華僑戰時宣傳中,有很多表現敵人人性的內容,而不像抗日神劇那樣,只是一味表現敵人臉譜化的窮凶極惡,這也和當時西方社會的價值觀相契合,更重要的是,讓西方人看到,中國人不是弱小的受害者,而是勇敢的抗爭者。

最體現敵軍可悲的,是他們的家書,這也是中國人戰時宣傳的重要內容。其內容真實與否,已很難考證,但其中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日本士兵和他們的家人的悲慘。

《華美》第一卷第四期《三封日本士兵家屬的信》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第一封,《一封情書》,一開始,稱呼就是“親愛的伊藤哥哥”,在一開始,信裡就奠定了基調,“我依然還在渡著悽慘的生活,哥哥,你出征以前,我們未得見面,就別離了,我的的確難過得很”。

在信的後半段,更是直接對戰爭發聲譴責:“我是個女子,我想戰爭是不好的事情。哥哥,我明白了,滿洲事變那時,家兄被戰死以後,我們不是什麼也沒有得到嗎?我聽到這些事情以後,越想越擔心,究竟能否再得與哥哥見面呢?如果你有萬一哪天,我怎麼活下去呢?我每逢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真心痛欲死。哥哥,戰爭不是好事,快把它停止,回來吧!”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日軍的信

第二封,一個父親給兒子的信。這個父親看上去並沒有讓兒子“殉國”的覺悟,一心勸兒子別傻別被洗腦。這個父親說“這次唯一的你被召集,只有一匹的馬也被徵發,像我們貧困者實在難受呵!但另一方面,他們資本家的兒子,仍然在國內漂游於跳舞場和咖啡館,我見之真怒火呵!”“國內的實業家、資本家,急向華北去開發事業,僅此一點,就已經足夠說明戰爭是何物了”。

第三封,一個女子寫給他丈夫的信,內容很簡單,只是在其中提到,很多人已經戰死了,有人戰死後,他的妻子也殉夫了,讓國人也看到日本兵死後家族的悲慘,他們的戰鬥意志,也就可想而知了。寥寥幾句話,前線日軍看到後心中的悲涼便可想而知。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日本女子也被訓練為戰爭效命

三、被俘虜的日本兵完全不蠻橫了

以德報怨,是中國人的寬大胸懷,也是對外宣傳的必要。很多西方人以為,抗戰就是東方兩個國家的的內鬥而已,沒什麼正義不正義的,但中日兩軍對俘虜的不同態度,是抗戰正義性的最好說明。

舒群《日本馬與日本兵》《華美》週刊第一卷第三期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作者去了太原憲兵司令部,看到了幾個被抓起來的日軍俘虜。

讓作者震撼驚詫的是,“我們進去的時候,五張床鋪上立刻站起了三個人,坐起了二個人,他們就是被俘的日本兵嗎?我自己有些不敢相信,也許因為我只是記憶蠻性的日本軍人的緣故吧。”

經過深入接觸,作者“發現他們是有禮節,有規矩,感到他們也像我們的同胞一樣的可愛,他們怎麼是與我們正在戰鬥中的敵人呢?”

和同胞一樣可愛?難道作者忘了對日軍的國仇家恨嗎

其實,這是宣傳的需要,從這一句話,就說明中國人的胸懷博大,不帶偏見,接下來的論述,才是報道的重點。

通過翻譯,作者問他們為什麼侵略中國,“他們悲慘地說:我們也不知道,國家的命令,我們不敢不服從”。

通過日軍的供述,作者知道,他們不是天生的殺人機器,而是“都是工人與農民,最近才被迫隨軍隊出征”。作者問:“你們的家人呢?”日軍回答:“我們的家人都是靠親戚和朋友生活。”

作者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小細節,就是做筆錄時,“他們都驚恐地看著我們的筆,我突然明白了,告訴他們絕對不發表他們的姓名,使他們回國受酷刑”。“他們不住地說,謝謝,謝謝。我感受到了人類真正的謝意”。

理解與體諒對方,得到對方發自內心的呼應,這讓作者想起來,中國人以德報怨,日軍卻以怨報德,他問:“日本怎麼樣對待中國的俘虜”。日軍俘虜的回答是,“我們想也和中國對我們一樣”。

這個回答,讓作者無法信服,但也無法責怪對方,他說:“我知道他們在說謊,但知道他們不得不說謊,他們不敢坦白說他們殘殺中國的俘虜,甚至殘殺中國的平民。不過我想他們已經知道了中國和中國人,絕不像他們國內統治者的宣傳一樣。”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日軍俘虜

也許這樣以德報怨的寬闊胸懷,就是中國人最終仁者必勝的原因。華僑宣傳中富有人情味,甚至能理解自己敵人的中國人形象,遠遠勝過了日本當局汙衊中國的宣傳,而且對自己敵人這樣的寬闊胸懷,也與日本當局的攻擊性宣傳形成了極大地對比,這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抗戰在西方社會中的形象,也為後來西方社會參與支援中國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什麼華僑宣傳日本兵“人情味”卻為抗戰幫了大忙?

日本本土遭到同盟國轟炸燬滅後,日本瘋狂的戰爭機器終於停止

:《華美週刊》和《華美週報》,都是美國華人報刊,主要發行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對向華僑宣傳抗戰起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華美》週刊第一卷第三期、第四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