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甦家屯火車站:百年老站的滄桑鉅變'

技術 高能小子終極裝備 瀋陽 許永生 東北新聞網 2019-09-14
"

從簡易駝峰到自動化駝峰,從手扳道岔到計算機聯鎖,從傳統人工作業到信息化技術應用,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甦家屯站經過70年艱苦努力、頑強拼搏,打勝了一場又一場攻堅戰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績,確保了運輸效率不斷攀升,安全生產持續穩定。

甦家屯站始建於1902年8月,距今已有117年曆史。她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是中國鐵路編組站發展的見證。她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從貧窮走向富強。

甦家屯站位於沈大、沈丹、蘇撫3條幹線的交會處,是特等編組站,更是瀋陽鐵路的重要交通樞紐。該站設有兩座自動化駝峰、配備10臺調車機,主要承擔東北區域車流疏解任務。該站最高日均辦理列車輛數23812輛,單日最高辦理列車輛數達28275輛。

新中國成立初期,硝煙褪盡的甦家屯站駝峰失靈、信號缺失,一片廢墟。在第一任站長帶領下,職工主動獻納器材,修復線路、設備,迅速恢復了正常運輸。抗美援朝期間,甦家屯站在困境中起步,在當時簡陋的設施條件下,努力承擔運輸發展重任,作出了突出貢獻,逐步成為全路大型編組站。1952年,甦家屯站開創了著名的“南下蛋”“北捎腳”“快速列車”作業法,月中轉時間完成4.7小時,比計劃壓縮0.5小時,對完成鐵路運輸生產任務起到較大推動作用。1958年4月,甦家屯站僅用8小時,在上、下行修建成兩座土駝峰(東風、躍進),使列車解體時間縮短一半,運輸效率大幅提升。

上世紀60年代,甦家屯站建成蘇北上行三級三場的機械化駝峰編組場,修築了高4.67米和4.71米的兩座駝峰,安設三級風壓減速器和電控轉轍機,實行電氣集中控制,晝夜改編能力達4000輛,成為全路第一個機械化駝峰編組站。70年代,甦家屯站建成下行到達場,蘇北下行站場形成到達、編髮縱列式機械化駝峰編組場和蘇北下行場信號、道岔聯鎖改成進路繼電設備,全站接發列車實現了電氣集中,日均辦理1.2萬輛。80年代,該站下行增設出發場,上、下行編組場各建成兩座燈橋,建成“兩臺三線”防雨中轉零擔貨物作業區,裝卸作業實現機械化,成為東北最大的零擔貨物中轉站。90年代,該站先後完成上行編組場自動化改造和信息處理工程、駝峰線束的改造,在12條線路上安裝了點連式調速系統;上行峰尾非集中道岔改為電氣集中,日均辦理貨物列車出發195列、到達195列,最高日均辦理列車輛數達16247輛。本世紀初,甦家屯站上行自動化駝峰FTK控制系統升級為FTK-3控制系統;上、下行到達場進場線咽喉區設置超限超偏載檢測儀、車號識別系統;完成上行自動化駝峰系統升級,實現自動測速、測重、測長、溜放速度進路控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車站設備開始變得陳舊,運輸能力與工作量、安全與效率矛盾逐漸顯現。過去,列車到達、解體、編組、出發環節完全是人工作業,強度大、風險高、效率低,推進信息化編組站建設一直是甦家屯站幹部職工的夢想。”甦家屯站下行車間調車長許永生說。2012年,甦家屯站在全路率先進行既有編組站綜合自動化(CIPS)改造。車站以前瞻性思維,根據設備條件、作業組織框架和預期發展目標,提出400餘項本土化改造意見,全程參與CIPS改造,從概念設計、功能研發到系統應用,都銘刻著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蘇站印記,自動化程度全路最高。

2016年,這個站實施現代化列車工廠轉型升級。他們以大數據運營網絡為驅動,以效率、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創建調度集中、貨檢集控、施工集約、技信管理、安全運輸管控、站機一體六種運營模式,讓百年老站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

當前,甦家屯站通過站機一體、站輛一體的高效運作,有效盤活樞紐線上運輸能力,大幅提高運輸效率,實現了中時4.0小時。他們正以銳意進取、創新發展的勇氣和毅力,向“現代化列車工廠”目標奮力前行。

(劉芳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