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版權保護不能成“短板”

技術 自媒體 經濟 創業 人民網 2019-05-12

備受關注的“全國首例廣告使用短視頻侵害著作權案”終於迎來塵埃落定的時刻。日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判決一條公司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50餘萬元。據悉,這是迄今為止單個短視頻判賠金額最高的著作權維權案。

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資本的進入,短視頻行業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產業,也是內容創業的“風口”。《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我國網絡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高達6.48億人,市場規模達195億元。然而,與用戶數量和市場規模“井噴式增長”不相適應的是,短視頻掐頭去尾、未經許可隨意下載或使用等侵權亂象頻發,不僅打擊了內容創業者的創新熱情,也影響了行業發展的正常生態,成為版權保護領域的一塊“短板”。

從這個意義上說,判決侵權方為短短2分鐘的視頻賠償50餘萬元,彰顯了司法部門懲治短視頻版權侵權行為的決心,也將為同類案件產生一定的判例效應。同時,頂格處罰的判決,有利於扭轉人們在版權保護認識上的誤區,即認為即興創作、隨手發佈的短視頻不構成作品。事實上,短視頻的價值不能以內容的長短來論高低,無論短視頻多短,只要有獨創性,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此外,較之一般意義上的侵權,將涉案視頻作為廣告投放,無疑產生了較高的商業價值,對其作出頂格處罰並不為過。

現實中,除了未經許可,將他人制作的短視頻作為廣告投放等明目張膽的侵權行為,還有許多處於“灰色地帶”的隱性侵權。比如,將網上已經發布的短視頻二次創作,形成一個“全新”的短視頻;還有許多影響力較大的自媒體平臺,將影響力小的原創者的短視頻不標註來源,“搬運”到自己的平臺,讓受眾誤以為是原創,以達到吸引人氣和流量的目的。對於這些行為,如果不堅決給予打擊,將會產生更多的侵權亂象。

上述案件中,儘管權利人的權益得到了伸張,但打擊短視頻版權侵權行為,不能只寄希望於原創者單打獨鬥,而是要形成治理合力。一方面,要從制度層面完善短視頻版權保護機制,方便原創者更快捷地登記版權、舉證維權,形成短視頻版權保護的良好社會環境;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應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規範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對侵權視頻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創作者更加專心地投入原創內容的生產中,促進短視頻行業健康發展。(鳴 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