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近幾十年發生的局部現代戰爭中,以激光陀螺為核心的慣性技術,已成為不可替代贏得最終勝利的關鍵。

1982年5月的英阿馬島海戰,阿根廷空軍一架“超軍旗”飛機在30 KM外發射了一枚“飛魚”空對艦導彈,擊沉了造價1.84億英鎊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雖然當時海面風急浪大,對空艦導彈飛行軌跡不可避免產生強烈的干擾,但由於飛機及導彈上均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尖端慣性導航設備”,對導彈進行了攻擊前姿態和航向及時而精確的調整,最終成功命中目標,創造了海軍戰史上以弱勝強的一次奇蹟。而這個奇蹟就是由“最尖端慣性導航設備”--激光陀螺所創造的。

激光陀螺——正是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也是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般的險阻、最終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近幾十年發生的局部現代戰爭中,以激光陀螺為核心的慣性技術,已成為不可替代贏得最終勝利的關鍵。

1982年5月的英阿馬島海戰,阿根廷空軍一架“超軍旗”飛機在30 KM外發射了一枚“飛魚”空對艦導彈,擊沉了造價1.84億英鎊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雖然當時海面風急浪大,對空艦導彈飛行軌跡不可避免產生強烈的干擾,但由於飛機及導彈上均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尖端慣性導航設備”,對導彈進行了攻擊前姿態和航向及時而精確的調整,最終成功命中目標,創造了海軍戰史上以弱勝強的一次奇蹟。而這個奇蹟就是由“最尖端慣性導航設備”--激光陀螺所創造的。

激光陀螺——正是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也是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般的險阻、最終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

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頂住巨大的壓力和質疑,在無數次失敗後推倒從頭再來,提出了中國在全球專有的激光陀螺理論,並最終將理論畢其功於一役終究變成了現實。

中國自行研製激光陀螺,起步如同“讓只見過小舢板的人設計航空母艦”。將近半個世紀前的1971年,科學家錢學森將激光陀螺技術的基本原理寫在兩張小紙片上,鄭重地交給了國防科大。一直等到了43年之後的2014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激光陀螺創新團隊不負重託,在院士高伯龍帶領下,三代人接力攻關,將小小紙片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我國成為繼美、俄、法之後世界上第四個具備獨立研製激光陀螺能力的國家。

“剛開始研究主要有四種方案。”高伯龍的同事、高級工程師丁金星迴憶,業界對國外同行的“二頻機械抖動”方案最為看好,對高伯龍創新的“四頻差動”方案最是懷疑。

"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近幾十年發生的局部現代戰爭中,以激光陀螺為核心的慣性技術,已成為不可替代贏得最終勝利的關鍵。

1982年5月的英阿馬島海戰,阿根廷空軍一架“超軍旗”飛機在30 KM外發射了一枚“飛魚”空對艦導彈,擊沉了造價1.84億英鎊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雖然當時海面風急浪大,對空艦導彈飛行軌跡不可避免產生強烈的干擾,但由於飛機及導彈上均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尖端慣性導航設備”,對導彈進行了攻擊前姿態和航向及時而精確的調整,最終成功命中目標,創造了海軍戰史上以弱勝強的一次奇蹟。而這個奇蹟就是由“最尖端慣性導航設備”--激光陀螺所創造的。

激光陀螺——正是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也是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般的險阻、最終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

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頂住巨大的壓力和質疑,在無數次失敗後推倒從頭再來,提出了中國在全球專有的激光陀螺理論,並最終將理論畢其功於一役終究變成了現實。

中國自行研製激光陀螺,起步如同“讓只見過小舢板的人設計航空母艦”。將近半個世紀前的1971年,科學家錢學森將激光陀螺技術的基本原理寫在兩張小紙片上,鄭重地交給了國防科大。一直等到了43年之後的2014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激光陀螺創新團隊不負重託,在院士高伯龍帶領下,三代人接力攻關,將小小紙片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我國成為繼美、俄、法之後世界上第四個具備獨立研製激光陀螺能力的國家。

“剛開始研究主要有四種方案。”高伯龍的同事、高級工程師丁金星迴憶,業界對國外同行的“二頻機械抖動”方案最為看好,對高伯龍創新的“四頻差動”方案最是懷疑。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

“美國當年也集中科研力量討論‘四頻’方案,但認為‘四頻’應用到武器設計上來,是絕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高伯龍的學生、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龍興武說。

理論物理出身的高伯龍,以近乎“造火箭重新去發明推進劑”的堅韌,轉而攻關工程技術:實驗室樣機鑑定通過,證明了理論的可行性。高伯龍要把“平面結構四頻差動激光陀螺”用到武器上,磨難堪比“登天”——製造激光陀螺融匯全球頂尖的光、機、電頂尖科技和工藝加工技術,當時中國幾乎所有技術、指標都難以達到。如“增透膜”,當時國內頂尖鍍膜機穿透率最高千分之一,而造激光陀螺起步就要萬分之一,而且想進口連門都沒有。

高伯龍與他的團隊,時常是每夜奮戰到凌晨兩點。憑著這種超出生理極限的幹勁,無數個科研“攔路虎”被逐個拿下,他們不斷創造“中國第一”:原理創新的DF透反儀、“檢測之王”全內腔He-Ne綠光激光器……

"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近幾十年發生的局部現代戰爭中,以激光陀螺為核心的慣性技術,已成為不可替代贏得最終勝利的關鍵。

1982年5月的英阿馬島海戰,阿根廷空軍一架“超軍旗”飛機在30 KM外發射了一枚“飛魚”空對艦導彈,擊沉了造價1.84億英鎊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雖然當時海面風急浪大,對空艦導彈飛行軌跡不可避免產生強烈的干擾,但由於飛機及導彈上均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尖端慣性導航設備”,對導彈進行了攻擊前姿態和航向及時而精確的調整,最終成功命中目標,創造了海軍戰史上以弱勝強的一次奇蹟。而這個奇蹟就是由“最尖端慣性導航設備”--激光陀螺所創造的。

激光陀螺——正是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也是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般的險阻、最終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

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頂住巨大的壓力和質疑,在無數次失敗後推倒從頭再來,提出了中國在全球專有的激光陀螺理論,並最終將理論畢其功於一役終究變成了現實。

中國自行研製激光陀螺,起步如同“讓只見過小舢板的人設計航空母艦”。將近半個世紀前的1971年,科學家錢學森將激光陀螺技術的基本原理寫在兩張小紙片上,鄭重地交給了國防科大。一直等到了43年之後的2014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激光陀螺創新團隊不負重託,在院士高伯龍帶領下,三代人接力攻關,將小小紙片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我國成為繼美、俄、法之後世界上第四個具備獨立研製激光陀螺能力的國家。

“剛開始研究主要有四種方案。”高伯龍的同事、高級工程師丁金星迴憶,業界對國外同行的“二頻機械抖動”方案最為看好,對高伯龍創新的“四頻差動”方案最是懷疑。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

“美國當年也集中科研力量討論‘四頻’方案,但認為‘四頻’應用到武器設計上來,是絕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高伯龍的學生、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龍興武說。

理論物理出身的高伯龍,以近乎“造火箭重新去發明推進劑”的堅韌,轉而攻關工程技術:實驗室樣機鑑定通過,證明了理論的可行性。高伯龍要把“平面結構四頻差動激光陀螺”用到武器上,磨難堪比“登天”——製造激光陀螺融匯全球頂尖的光、機、電頂尖科技和工藝加工技術,當時中國幾乎所有技術、指標都難以達到。如“增透膜”,當時國內頂尖鍍膜機穿透率最高千分之一,而造激光陀螺起步就要萬分之一,而且想進口連門都沒有。

高伯龍與他的團隊,時常是每夜奮戰到凌晨兩點。憑著這種超出生理極限的幹勁,無數個科研“攔路虎”被逐個拿下,他們不斷創造“中國第一”:原理創新的DF透反儀、“檢測之王”全內腔He-Ne綠光激光器……

中國院士完成了美國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高伯龍與他的團隊以換道趕車的超常思路、以拼命三郎的沖天幹勁,經歷了比西天取經遭遇了九九八十一難還要艱難萬分的歷程,最終在這個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1994年,工程樣機通過鑑定;1998年,應用於國產武器系統;21世紀初,批量生產……中國最終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激光陀螺研發、生產和應用強國。

美國認為無法完成的任務,中國卻很好地完成了。在中國軍事科技追趕世界最高水平的征程中,正是有著像院士高伯龍那樣具有濃厚愛國情懷和堅定意志的眾多科學家們,才鑄造起了共和國事業不朽之大廈。(潯陽江上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