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金庸 小說 雪山飛狐 天龍八部 鹿鼎記 向經典致敬者 2018-11-27


「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雪山飛狐》


《雪山飛狐》的主角胡斐在雪山上經常穿著一件白色的貂絨大衣,他從雪上飛下來的時候,遠遠的看去就像一隻白色的狐狸,所以叫雪山飛狐。

【 寶樹見了“胡斐”兩字,心中一動:“嗯,飛狐的外號,原來是將他名字倒轉而成”。

——金庸《雪山飛狐》】


《飛狐外傳》

《飛狐外傳》講述《雪山飛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長曆程。《雪山飛狐》中對胡斐的成長經歷並沒有敘述,所以,後來金庸先生又補了一本講述他生長經歷的書,所以叫《飛狐外傳》。


《連城訣》

《連城訣》原名《素心劍》,江湖上傳說 《連城劍譜》裡不僅有精妙絕世的武功,還藏著一個價值連城的寶藏。無數的人為《連城劍譜》拼命、癲狂。等到有一天,寶藏找到了,那些為之發瘋的的人們,又都死於寶藏上的一層毒藥。全書因《連城劍譜》而起,又因它而止,因而叫《連城訣》。

「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電視劇《雪山飛狐》劇照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出自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

小說《天龍八部》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象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也許在金庸先生看來,這就是天下眾生之相,所以給這部宏偉的著作名為《天龍八部》。


《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和一句詩有關,就是毛主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郭靖成為一代大俠的人生經歷,郭靖曾在草原射落大雕。郭靖成長的背景,正是成吉思汗不斷征伐的時候,也有人認為,射鵰英雄是講成吉思汗,但最終卻落筆在唯一主角郭靖身上,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也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俠。

【郭靖又道:“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難道我一生就沒做過甚麼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積屍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難說得很了。”他生性戇直,心中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成吉思汗一生自負,此際被他這麼一頓數說,竟然難以辯駁,回首前塵,勒馬回顧,不禁茫然若失,過了半晌,哇的一聲,一大口鮮血噴在地下。

——金庸《射鵰英雄傳》】


「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電視劇《天龍八部》劇照


《白馬嘯西風》

小說一開頭就寫道女主角李文秀的父母帶著尚是嬰兒的李文秀騎著白馬逃離追捕,父母慘死。而這匹白馬駝著李文秀逃離生天。李文秀被生活在大漠的漢族老人計老人收養,長大成人。李文秀愛情失意,文中末尾她騎著白馬回到中原。

那匹白馬見證了文秀最初到回疆和最後離開的所有。它充當了一個見證者角色,想象一下,西北的戈壁沙漠中,馬就著西風長嘯,亦表現主人公孤獨淒涼的心情。

【白馬帶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金庸《白馬嘯西風》】


《鹿鼎記》

《鹿鼎記》以清代康熙年間的社會歷史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少年韋小寶的傳奇經歷。

《鹿鼎記》小說名字的含義為:“逐鹿中原、問鼎中原”、“人為鼎鑊,我為麋鹿”。這在小說的開篇便經呂留良和其兒子的對話寫道:“咱們做老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未知鹿死誰手’,只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在小說中,清廷康熙帝、天地會、吳三桂、神龍教等勢力互相角逐奪勢,亦有“逐鹿中原”的意味。

《鹿鼎記》被視作是金庸小說的最高峰,就在於開篇中呂留娘所說的主旨,“逐鹿中原,問鼎天下”,最苦的還是老百姓,正應了那句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那文士道:“不錯。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鑄了九大鼎。當時的所謂“金”其實是銅。每一口鼎上鑄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圖形,後世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傳》上說:“楚子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只是楚國的諸侯,他問鼎的輕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軌,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那一個做成了皇帝。”

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後來,問鼎,逐鹿,這四個字,也可借用於別處,但原來的出典,是專指做皇帝而言。“說道這裡,嘆了口氣,道:“咱們做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未知鹿死誰手,只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


——金庸《鹿鼎記》】


「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電視劇《鹿鼎記》劇照


《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名字來自於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漁夫的“西江月”詞中一句 “得來烹煮味偏濃,笑傲江湖打鬨。”

《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後期的作品,金庸先生取《笑傲江湖》為書名,他曾說: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沖這類人物所追求的目標。因為想寫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所以本書沒有歷史背景,這表示,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

在書中,曲洋和劉正風兩人雖分為正邪兩派,但同時因為對音樂的愛好而摒棄前嫌,結為好友,兩人琴簫合奏出《笑傲江湖》曲,也頗有深意。


《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重在“書”和“劍”,有人說書是指《可蘭經》(另一說是陳家洛和霍青桐香香在古城發現的那本書),劍是霍青桐送給陳家洛的那把短劍,而整本書都是恩仇。其實《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第一本書,個人風格還不是很明顯,受之前傳統武俠小說影響很大,所以名字也中規中矩。

「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電視劇《笑傲江湖》劇照


《神鵰俠侶》

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知道。《神鵰俠侶》的主角楊過在經歷一番變故後,失去右手,最後和一隻大雕相依為命,後來,楊過找到小龍女,與神鵰一起參與襄陽大戰,擊退元兵。在書的結尾,金庸先生也寫道楊過小龍女與神鵰一起並偕歸去。

【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金庸《神鵰俠侶》】


《俠客行》

小說《俠客行》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據說靈感來自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之《俠客行》,而且整部《俠客行》小說都和李白的這首詩關聯很深。金庸先生在小說《俠客行》的一開頭就引用了李白的這首詩。

在小說中,傳說中的俠客島每十年派出賞善罰惡二使來中原,強邀武林各派掌門人赴島喝臘八粥,而去了俠客島的掌門人又個個杳無音信,這個主軸貫穿全書,所以,書名叫《俠客行》。

「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電視劇《神鵰俠侶》劇照


《倚天屠龍記》

《倚天屠龍記》講述了一場以倚天劍和屠龍刀掀起腥風血雨的江湖故事。故事時間前後跨度一百年,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劇情圍繞兩樣兵器屠龍刀和倚天劍展開。

屠龍刀和倚天劍照射出了人的萬般貪念醜惡,象徵了千千萬萬人對權欲利益的貪婪,在追求這權欲的道中,那些被慾望矇昧了雙眼,被虛妄阻塞了思想的人,你爭我奪,殫精竭慮,無所不用其極,不惜歷經千難萬苦,不惜犧牲生命和幸福,就為了那高高在上的至尊寶位。

 【沒行得幾步,忽聽那老者放聲大哭,俞岱巖轉過頭來,問道:“你哭甚麼了?”那老者道:“我千辛萬苦的得到了屠龍寶刀,但轉眼間性命不保,要這寶刀何用?”俞岱巖“嗯” 了一聲,道:“你除了以此刀去換海沙派的獨門解藥,再無別法。”那老者哭道:“可是我捨不得啊,我捨不得啊。”這神態在可怖之中帶著三分滑稽。俞岱巖想笑,卻笑不出來,隔了一會,說道:“武學之士,全憑本身功夫克敵制勝,仗義行道,顯名聲於天下後世。寶刀寶劍只是身外之物,得不足喜,失不足悲,老丈何必為此煩惱?”那老者怒道:“‘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這話你聽見過麼?”

俞岱巖啞然失笑,道:“這幾句話我自然聽見過,下面還有兩句呢,甚麼‘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那說的是幾十年前武林中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又不是真的說甚麼寶刀。”那老者問道:“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金庸《倚天屠龍記》】


《碧血劍》

碧血來源於“萇弘化碧”的典故。萇弘對周王朝忠心耿耿,可週敬王卻中了晉人離間計,誤認為萇弘要對周朝不利,於是將萇弘流放到蜀地。萇弘到蜀地後自殺,當地百姓十分同情他,他們將萇弘的血用匣子盛起,三年後,打開匣子,血化成了碧玉。後人遂用“萇弘化碧”形容剛直忠正,為正義事業而蒙冤抱恨。

小說《碧血劍》講的是明末抗清將領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故事。但金庸先生曾不止一次的說過《碧血劍》的主角是袁崇煥,袁崇煥對明朝忠心耿耿,但崇禎帝卻中了清朝的離間計,而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袁崇煥忠心剛直,這也和“萇弘化碧”的典故相符。

也有人說《碧血劍》指的是書中的金蛇劍,關於金蛇劍,書中曾描述金蛇劍“發出碧油油的暗光”,“這碧綠的血痕,不知是何人身上的鮮血所化?是仁人義士,還是大奸大惡”。讀了這一段,大約知道金庸先生為何取名碧血劍的原因了:多少仁人義士死於非命,只有那劍上碧綠的光還在訴說著那死去之人的忠心碧血。所以,《碧血劍》就是指類似那些像袁崇煥一樣為國忠直卻被冤枉而死的義士吧。

【 突然之間,全身涼颼颼地只感寒氣逼人,只見那劍形狀甚是奇特,與先前所見的金蛇錐依稀相似,整柄劍就如是一條蛇盤曲而成,蛇尾勾成劍柄,蛇頭則是劍尖,蛇舌伸出分叉,是以劍尖竟有兩叉。那劍金光燦爛,握在手中甚是沉重,看來竟是黃金混和了其他五金所鑄,劍身上一道血痕,發出碧油油的暗光,極是詭異。

觀看良久,心中隱生懼意,尋思金蛇郎君武功如此高強,當年手持此劍橫行江湖,劍刃不知已飲了多少人血。這一道碧綠的血痕,不知是何人身上的鮮血所化?是仁人義士,還是大奸大惡?又還是千百人的頸血所凝聚?

——金庸《碧血劍》】

「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電視劇《倚天屠龍記》劇照


《鴛鴦刀》

《鴛鴦刀》是一部中篇武俠小說,小說敘述了江湖上盛傳的鴛鴦寶刀的祕密以及圍繞它發生的故事。鴛鴦刀是一套夫妻刀法,據說,此刀法需夫妻兩人相習,習得此刀法後,夫妻兩人攜手對敵就沒有敵手,可若是一個人單獨使,沒有另一人的配合,那麼就優勢全無。不僅如此,江湖盛傳鴛鴦刀中還藏著一個巨大的祕密。

【 袁夫人將鴛鴦雙刀拿在手中,嘆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祕密,這果然不錯,可是他便知道了這祕密,有能依著行麼?各位請看!」眾人湊近看時,只見鴛刀的刀刃上刻著「仁者」,鴦刀上刻著「無敵」兩字。

「仁者無敵」!這便是無敵於天下的大祕密。

——金庸《鴛鴦刀》】


《越女劍》

《越女劍》是以吳越爭霸為歷史背景。主角是一名阿青的女子,她是越國一名牧羊女,從白猿那裡悟得高超的劍法。打敗吳國四劍士,為越國贏得優勢,阿青被範蟸引為上賓,阿青後來喜歡上范蠡,但範蟸卻鍾愛美女西施,阿青只得黯然離去。

【 她凝視著西施的容光,阿青臉上的殺氣漸漸消失,變成了失望和沮喪,再變成了驚奇、羨慕,變成了崇敬,喃喃的說:“天……天下竟有著……這樣的美女!范蠡,她……她比你說的還……還要美!”纖腰扭處,一聲清嘯,已然破窗而出。

清嘯迅捷之極的遠去,漸遠漸輕,餘音嫋嫋,良久不絕。

數十名衛士疾步奔到門外。衛士長躬身道:“大夫無恙?”范蠡擺了擺手,眾衛士退了下去。范蠡握著西施的手,道:“咱們換上庶民的衣衫,我和你到太湖划船去,再也不回來了。”

西施眼中閃出無比快樂的光芒,忽然之間,微微蹙起了眉頭,伸手捧著心口。阿青這一棒雖然沒戳中她,但棒端發出的勁氣已刺傷了她心口。

兩千年來人們都知道,“西子捧心”是人間最美麗的形象。

——金庸《越女劍》】

「致敬經典」十五部金庸名著的“來歷”

香港電視劇《越女劍》劇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