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考錄取第一階段工作剛剛落幕,“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大跌”就上了頭條。

比如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上海財經大學的投檔線比去年下降78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低錄取分數下降121分,包括其他一些地方財經大學,今年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比起部分媒體們的“唱衰”和“危言聳聽”,我們對這個現象需要更理性地去看。首先,需要剔除一些媒體報道中不真實或者說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

第一,錄取分數不宜做直接比較。如果今年題容易了,分數線自然上漲,如果難了,分數線自然會下降。

"

2019年高考錄取第一階段工作剛剛落幕,“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大跌”就上了頭條。

比如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上海財經大學的投檔線比去年下降78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低錄取分數下降121分,包括其他一些地方財經大學,今年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比起部分媒體們的“唱衰”和“危言聳聽”,我們對這個現象需要更理性地去看。首先,需要剔除一些媒體報道中不真實或者說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

第一,錄取分數不宜做直接比較。如果今年題容易了,分數線自然上漲,如果難了,分數線自然會下降。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從“兩財一貿”近三年在河南、山東、廣東、山西等地的最低投檔線來看,2018年投檔線較2017年,普遍呈不同程度上漲的趨勢;而今年,除上財、對外經貿在河南文理投檔線都降幅較大外,“兩財一貿”在其餘省份投檔線的降幅與之前一年的升幅差異沒有特別大,部分甚至還高於2017年投檔線水平。(點擊可查看大圖 數據來源:各省教育考試院)

第二,各個省市多所高校,都陸續合併了本科批次,一二本合併。中財、上財以及各地財經院校也都曾經任性地發展了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專業,可能本來就是在二本招生,這些專業錄取分低也是必然。

第三,個別學校在一些地方招生人數少,出現大起大落是必然的,不宜只比對去年的情況。

第四,出現投檔線“跳水”這種情況的主要是理科分數線,文科雖然也有,但不明顯。

但是,總體而言,財經、金融類學校與專業錄取分數下降,顯然是一個大趨勢。而這種趨勢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大勢。尤其自2017年底銀監會啟動新政,掀起一場監管風暴,基本宣告了以金融、銀行業為代表的行業黃金時期結束。

毫無疑問,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來,是中國金融業最為黃金的時期,其平均薪酬遠遠高於其他行業,更有人將其形容為“搶錢時代”。與此相關,工商管理類、經濟類等專業大紅大紫,可謂是“狀元收割機”。

"

2019年高考錄取第一階段工作剛剛落幕,“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大跌”就上了頭條。

比如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上海財經大學的投檔線比去年下降78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低錄取分數下降121分,包括其他一些地方財經大學,今年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比起部分媒體們的“唱衰”和“危言聳聽”,我們對這個現象需要更理性地去看。首先,需要剔除一些媒體報道中不真實或者說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

第一,錄取分數不宜做直接比較。如果今年題容易了,分數線自然上漲,如果難了,分數線自然會下降。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從“兩財一貿”近三年在河南、山東、廣東、山西等地的最低投檔線來看,2018年投檔線較2017年,普遍呈不同程度上漲的趨勢;而今年,除上財、對外經貿在河南文理投檔線都降幅較大外,“兩財一貿”在其餘省份投檔線的降幅與之前一年的升幅差異沒有特別大,部分甚至還高於2017年投檔線水平。(點擊可查看大圖 數據來源:各省教育考試院)

第二,各個省市多所高校,都陸續合併了本科批次,一二本合併。中財、上財以及各地財經院校也都曾經任性地發展了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專業,可能本來就是在二本招生,這些專業錄取分低也是必然。

第三,個別學校在一些地方招生人數少,出現大起大落是必然的,不宜只比對去年的情況。

第四,出現投檔線“跳水”這種情況的主要是理科分數線,文科雖然也有,但不明顯。

但是,總體而言,財經、金融類學校與專業錄取分數下降,顯然是一個大趨勢。而這種趨勢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大勢。尤其自2017年底銀監會啟動新政,掀起一場監管風暴,基本宣告了以金融、銀行業為代表的行業黃金時期結束。

毫無疑問,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來,是中國金融業最為黃金的時期,其平均薪酬遠遠高於其他行業,更有人將其形容為“搶錢時代”。與此相關,工商管理類、經濟類等專業大紅大紫,可謂是“狀元收割機”。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數據來源:艾瑞深中國校友會《2017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近年,清華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不再是經管學院與五道口金融學院,而是計算機,這和以前相比,變化比較明顯。過去校內財經類院系錄取分數遙遙領先於其他院系的情況開始緩解。

"

2019年高考錄取第一階段工作剛剛落幕,“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大跌”就上了頭條。

比如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上海財經大學的投檔線比去年下降78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低錄取分數下降121分,包括其他一些地方財經大學,今年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比起部分媒體們的“唱衰”和“危言聳聽”,我們對這個現象需要更理性地去看。首先,需要剔除一些媒體報道中不真實或者說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

第一,錄取分數不宜做直接比較。如果今年題容易了,分數線自然上漲,如果難了,分數線自然會下降。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從“兩財一貿”近三年在河南、山東、廣東、山西等地的最低投檔線來看,2018年投檔線較2017年,普遍呈不同程度上漲的趨勢;而今年,除上財、對外經貿在河南文理投檔線都降幅較大外,“兩財一貿”在其餘省份投檔線的降幅與之前一年的升幅差異沒有特別大,部分甚至還高於2017年投檔線水平。(點擊可查看大圖 數據來源:各省教育考試院)

第二,各個省市多所高校,都陸續合併了本科批次,一二本合併。中財、上財以及各地財經院校也都曾經任性地發展了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專業,可能本來就是在二本招生,這些專業錄取分低也是必然。

第三,個別學校在一些地方招生人數少,出現大起大落是必然的,不宜只比對去年的情況。

第四,出現投檔線“跳水”這種情況的主要是理科分數線,文科雖然也有,但不明顯。

但是,總體而言,財經、金融類學校與專業錄取分數下降,顯然是一個大趨勢。而這種趨勢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大勢。尤其自2017年底銀監會啟動新政,掀起一場監管風暴,基本宣告了以金融、銀行業為代表的行業黃金時期結束。

毫無疑問,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來,是中國金融業最為黃金的時期,其平均薪酬遠遠高於其他行業,更有人將其形容為“搶錢時代”。與此相關,工商管理類、經濟類等專業大紅大紫,可謂是“狀元收割機”。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數據來源:艾瑞深中國校友會《2017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近年,清華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不再是經管學院與五道口金融學院,而是計算機,這和以前相比,變化比較明顯。過去校內財經類院系錄取分數遙遙領先於其他院系的情況開始緩解。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今年各省文理頭名已知去向和專業選擇,計算機類大熱,經管類降溫明顯(圖表來源:水木社區)

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的回落,首先反映的是該行業的一個階段趨勢,這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進步。30年河東,30年河西,每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某個特殊的行業紅利期。

比如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加工廠”,西方企業大舉進入中國,急缺懂外語、懂經濟貿易的人才。在這個特殊時期,國內精通外語的人本就少,精通外語和經濟的外貿人才那就是香餑餑。於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就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明星學校,90年代前後,尤其是90年代,文科狀元雲集(當時所謂的狀元都是省級,不像現在,連縣上第一名也經常被稱作狀元)。我記得有一年,全國一半的文科狀元都去了對外經貿,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只能瓜分剩下的。這在現在幾乎不能想象。

"

2019年高考錄取第一階段工作剛剛落幕,“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大跌”就上了頭條。

比如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上海財經大學的投檔線比去年下降78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低錄取分數下降121分,包括其他一些地方財經大學,今年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比起部分媒體們的“唱衰”和“危言聳聽”,我們對這個現象需要更理性地去看。首先,需要剔除一些媒體報道中不真實或者說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

第一,錄取分數不宜做直接比較。如果今年題容易了,分數線自然上漲,如果難了,分數線自然會下降。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從“兩財一貿”近三年在河南、山東、廣東、山西等地的最低投檔線來看,2018年投檔線較2017年,普遍呈不同程度上漲的趨勢;而今年,除上財、對外經貿在河南文理投檔線都降幅較大外,“兩財一貿”在其餘省份投檔線的降幅與之前一年的升幅差異沒有特別大,部分甚至還高於2017年投檔線水平。(點擊可查看大圖 數據來源:各省教育考試院)

第二,各個省市多所高校,都陸續合併了本科批次,一二本合併。中財、上財以及各地財經院校也都曾經任性地發展了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專業,可能本來就是在二本招生,這些專業錄取分低也是必然。

第三,個別學校在一些地方招生人數少,出現大起大落是必然的,不宜只比對去年的情況。

第四,出現投檔線“跳水”這種情況的主要是理科分數線,文科雖然也有,但不明顯。

但是,總體而言,財經、金融類學校與專業錄取分數下降,顯然是一個大趨勢。而這種趨勢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大勢。尤其自2017年底銀監會啟動新政,掀起一場監管風暴,基本宣告了以金融、銀行業為代表的行業黃金時期結束。

毫無疑問,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來,是中國金融業最為黃金的時期,其平均薪酬遠遠高於其他行業,更有人將其形容為“搶錢時代”。與此相關,工商管理類、經濟類等專業大紅大紫,可謂是“狀元收割機”。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數據來源:艾瑞深中國校友會《2017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近年,清華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不再是經管學院與五道口金融學院,而是計算機,這和以前相比,變化比較明顯。過去校內財經類院系錄取分數遙遙領先於其他院系的情況開始緩解。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今年各省文理頭名已知去向和專業選擇,計算機類大熱,經管類降溫明顯(圖表來源:水木社區)

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的回落,首先反映的是該行業的一個階段趨勢,這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進步。30年河東,30年河西,每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某個特殊的行業紅利期。

比如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加工廠”,西方企業大舉進入中國,急缺懂外語、懂經濟貿易的人才。在這個特殊時期,國內精通外語的人本就少,精通外語和經濟的外貿人才那就是香餑餑。於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就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明星學校,90年代前後,尤其是90年代,文科狀元雲集(當時所謂的狀元都是省級,不像現在,連縣上第一名也經常被稱作狀元)。我記得有一年,全國一半的文科狀元都去了對外經貿,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只能瓜分剩下的。這在現在幾乎不能想象。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清北人貿,網友自制對外經貿大學宣傳圖(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改革開放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開始走上世界經濟的主流舞臺,英語成為一個人才的基本技能配置,對外經貿大學就開始衰落了,雖然其錄取分數仍然在一流高校之列,但已遠遠無法和北大、清華相比了。

還有一個現實是,如今在很多銀行,新畢業的學生80%都需要在一線做櫃員服務或者做營業廳銷售,待遇也大幅度下降,這和過去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就業滿意度的下降,金融與相關專業不再受熱捧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金融銀行業對人才專業結構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年前,金融銀行業需求更多的是金融財會專業人才,但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智慧銀行、AI技術等科技手段在銀行業開始廣泛應用,減少了對一線櫃員和一線營銷人員的需求,對技術開發人員、維護人員、產品開發人員的需求快速增加,人才需求逐漸轉變為計算機、數學、統計等理工科人才。

"

2019年高考錄取第一階段工作剛剛落幕,“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大跌”就上了頭條。

比如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上海財經大學的投檔線比去年下降78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低錄取分數下降121分,包括其他一些地方財經大學,今年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比起部分媒體們的“唱衰”和“危言聳聽”,我們對這個現象需要更理性地去看。首先,需要剔除一些媒體報道中不真實或者說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

第一,錄取分數不宜做直接比較。如果今年題容易了,分數線自然上漲,如果難了,分數線自然會下降。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從“兩財一貿”近三年在河南、山東、廣東、山西等地的最低投檔線來看,2018年投檔線較2017年,普遍呈不同程度上漲的趨勢;而今年,除上財、對外經貿在河南文理投檔線都降幅較大外,“兩財一貿”在其餘省份投檔線的降幅與之前一年的升幅差異沒有特別大,部分甚至還高於2017年投檔線水平。(點擊可查看大圖 數據來源:各省教育考試院)

第二,各個省市多所高校,都陸續合併了本科批次,一二本合併。中財、上財以及各地財經院校也都曾經任性地發展了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專業,可能本來就是在二本招生,這些專業錄取分低也是必然。

第三,個別學校在一些地方招生人數少,出現大起大落是必然的,不宜只比對去年的情況。

第四,出現投檔線“跳水”這種情況的主要是理科分數線,文科雖然也有,但不明顯。

但是,總體而言,財經、金融類學校與專業錄取分數下降,顯然是一個大趨勢。而這種趨勢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大勢。尤其自2017年底銀監會啟動新政,掀起一場監管風暴,基本宣告了以金融、銀行業為代表的行業黃金時期結束。

毫無疑問,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來,是中國金融業最為黃金的時期,其平均薪酬遠遠高於其他行業,更有人將其形容為“搶錢時代”。與此相關,工商管理類、經濟類等專業大紅大紫,可謂是“狀元收割機”。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數據來源:艾瑞深中國校友會《2017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近年,清華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不再是經管學院與五道口金融學院,而是計算機,這和以前相比,變化比較明顯。過去校內財經類院系錄取分數遙遙領先於其他院系的情況開始緩解。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今年各省文理頭名已知去向和專業選擇,計算機類大熱,經管類降溫明顯(圖表來源:水木社區)

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的回落,首先反映的是該行業的一個階段趨勢,這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進步。30年河東,30年河西,每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某個特殊的行業紅利期。

比如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加工廠”,西方企業大舉進入中國,急缺懂外語、懂經濟貿易的人才。在這個特殊時期,國內精通外語的人本就少,精通外語和經濟的外貿人才那就是香餑餑。於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就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明星學校,90年代前後,尤其是90年代,文科狀元雲集(當時所謂的狀元都是省級,不像現在,連縣上第一名也經常被稱作狀元)。我記得有一年,全國一半的文科狀元都去了對外經貿,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只能瓜分剩下的。這在現在幾乎不能想象。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清北人貿,網友自制對外經貿大學宣傳圖(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改革開放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開始走上世界經濟的主流舞臺,英語成為一個人才的基本技能配置,對外經貿大學就開始衰落了,雖然其錄取分數仍然在一流高校之列,但已遠遠無法和北大、清華相比了。

還有一個現實是,如今在很多銀行,新畢業的學生80%都需要在一線做櫃員服務或者做營業廳銷售,待遇也大幅度下降,這和過去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就業滿意度的下降,金融與相關專業不再受熱捧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金融銀行業對人才專業結構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年前,金融銀行業需求更多的是金融財會專業人才,但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智慧銀行、AI技術等科技手段在銀行業開始廣泛應用,減少了對一線櫃員和一線營銷人員的需求,對技術開發人員、維護人員、產品開發人員的需求快速增加,人才需求逐漸轉變為計算機、數學、統計等理工科人才。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國際銀行業持續減員情況(圖表來源:《2018年銀行人才發展趨勢報告》)

在2018年招商銀行的年度財報會議上,據招商銀行董事長披露,過去一年招商銀行引進的大學生中,超過50%的人專業是計算機、數學、統計等理工科專業,金融、經濟等相關專業只佔少部分。不僅是招商銀行,其他銀行也類似,興業銀行的數字幾乎一模一樣。

這可能顛覆了大家傳統上的認知和觀念,如今即便是金融銀行業本身,也更青睞計算機、數學等理工科人才,而不再是傳統財經類主流專業人才了。換句話說,若你想進入金融銀行業,恰恰更宜選擇計算機、數學等有優勢的高校與專業,而不是財經類專業。

"

2019年高考錄取第一階段工作剛剛落幕,“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大跌”就上了頭條。

比如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上海財經大學的投檔線比去年下降78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低錄取分數下降121分,包括其他一些地方財經大學,今年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比起部分媒體們的“唱衰”和“危言聳聽”,我們對這個現象需要更理性地去看。首先,需要剔除一些媒體報道中不真實或者說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

第一,錄取分數不宜做直接比較。如果今年題容易了,分數線自然上漲,如果難了,分數線自然會下降。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從“兩財一貿”近三年在河南、山東、廣東、山西等地的最低投檔線來看,2018年投檔線較2017年,普遍呈不同程度上漲的趨勢;而今年,除上財、對外經貿在河南文理投檔線都降幅較大外,“兩財一貿”在其餘省份投檔線的降幅與之前一年的升幅差異沒有特別大,部分甚至還高於2017年投檔線水平。(點擊可查看大圖 數據來源:各省教育考試院)

第二,各個省市多所高校,都陸續合併了本科批次,一二本合併。中財、上財以及各地財經院校也都曾經任性地發展了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專業,可能本來就是在二本招生,這些專業錄取分低也是必然。

第三,個別學校在一些地方招生人數少,出現大起大落是必然的,不宜只比對去年的情況。

第四,出現投檔線“跳水”這種情況的主要是理科分數線,文科雖然也有,但不明顯。

但是,總體而言,財經、金融類學校與專業錄取分數下降,顯然是一個大趨勢。而這種趨勢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大勢。尤其自2017年底銀監會啟動新政,掀起一場監管風暴,基本宣告了以金融、銀行業為代表的行業黃金時期結束。

毫無疑問,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來,是中國金融業最為黃金的時期,其平均薪酬遠遠高於其他行業,更有人將其形容為“搶錢時代”。與此相關,工商管理類、經濟類等專業大紅大紫,可謂是“狀元收割機”。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數據來源:艾瑞深中國校友會《2017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近年,清華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不再是經管學院與五道口金融學院,而是計算機,這和以前相比,變化比較明顯。過去校內財經類院系錄取分數遙遙領先於其他院系的情況開始緩解。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今年各省文理頭名已知去向和專業選擇,計算機類大熱,經管類降溫明顯(圖表來源:水木社區)

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的回落,首先反映的是該行業的一個階段趨勢,這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進步。30年河東,30年河西,每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某個特殊的行業紅利期。

比如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加工廠”,西方企業大舉進入中國,急缺懂外語、懂經濟貿易的人才。在這個特殊時期,國內精通外語的人本就少,精通外語和經濟的外貿人才那就是香餑餑。於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就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明星學校,90年代前後,尤其是90年代,文科狀元雲集(當時所謂的狀元都是省級,不像現在,連縣上第一名也經常被稱作狀元)。我記得有一年,全國一半的文科狀元都去了對外經貿,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只能瓜分剩下的。這在現在幾乎不能想象。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清北人貿,網友自制對外經貿大學宣傳圖(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改革開放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開始走上世界經濟的主流舞臺,英語成為一個人才的基本技能配置,對外經貿大學就開始衰落了,雖然其錄取分數仍然在一流高校之列,但已遠遠無法和北大、清華相比了。

還有一個現實是,如今在很多銀行,新畢業的學生80%都需要在一線做櫃員服務或者做營業廳銷售,待遇也大幅度下降,這和過去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就業滿意度的下降,金融與相關專業不再受熱捧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金融銀行業對人才專業結構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年前,金融銀行業需求更多的是金融財會專業人才,但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智慧銀行、AI技術等科技手段在銀行業開始廣泛應用,減少了對一線櫃員和一線營銷人員的需求,對技術開發人員、維護人員、產品開發人員的需求快速增加,人才需求逐漸轉變為計算機、數學、統計等理工科人才。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國際銀行業持續減員情況(圖表來源:《2018年銀行人才發展趨勢報告》)

在2018年招商銀行的年度財報會議上,據招商銀行董事長披露,過去一年招商銀行引進的大學生中,超過50%的人專業是計算機、數學、統計等理工科專業,金融、經濟等相關專業只佔少部分。不僅是招商銀行,其他銀行也類似,興業銀行的數字幾乎一模一樣。

這可能顛覆了大家傳統上的認知和觀念,如今即便是金融銀行業本身,也更青睞計算機、數學等理工科人才,而不再是傳統財經類主流專業人才了。換句話說,若你想進入金融銀行業,恰恰更宜選擇計算機、數學等有優勢的高校與專業,而不是財經類專業。

財經院校為什麼跌落神壇?

△從2016~2018屆本科各學科門類畢業生就業率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經濟學畢業生就業率下降較多。(圖表來源:麥可思《2019年就業藍皮書》)

此外,在高等教育招生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強調通識教育的今天,學校出身的意義越來越大於專業,門檻越來越高,一塊985高校的牌子可能更重要,比如未來領導幹部的儲備制度選調生,幾乎只限定於有限的部分985高校。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對狹義專業的追求,轉而追求學校出身,尤其是發達地區的985,而不再是專門的財經類學校,這也成為一個趨勢。

中財、上財等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下降,本身也是社會成熟進步的一個標誌,是當前社會發展階段的趨勢使然,就如當年對外經貿大學橫掃北大一樣。

但毫無疑問,金融與銀行、證券等行業仍然會是成熟社會的主流行業,也仍然會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這些不會因為財經類院校分數下降而改變,變的只是我們選擇的方式與類別而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