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中國金融業告別套利時代 “緊日子”即將來臨

金融 音樂 舞蹈 財經 經濟觀察報 2017-07-23

社論|中國金融業告別套利時代 “緊日子”即將來臨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社論 中國金融業的緊日子就要來了嗎?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給出的信號確定無疑。對於仍然試圖從套利中獲得豐厚回報的金融業者來說,這當然是結束的開始。金融不可能在脫離實體經濟的軌道上跑得太遠,金融業需要正本清源,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這是一場真正的救贖。

從這個角度看,調整無可迴避。當然,這不是全部的答案。這種調整不等於停下腳步,也可能意味著加快步伐。監管補短板如此,金融改革和市場建設也是如此。我們固然需要拽回那匹脫韁的野馬,但也不能忘記,在解除金融抑制和完善市場結構方面,我們的步子也許應該邁得更大一些。

如果從1997年的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算起,大體上可以說,過去20年,中國金融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通過改革化解風險與危機,調整定位重塑自我的過程。我們對金融的認識逐步深化,進而重構了金融市場和金融業。也許很難想象,我們曾有過看起來最樸素的目標: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現在想來這是一種多麼艱難的跨越。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花費了20年的時間。在這一進程中,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不斷矯正與糾偏。

毫無疑問,這同樣是金融業自我覺醒的過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金融不能以市場的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更為強大的支撐時,它不可能獨自擁有自己的榮耀。20年前,我們一度困擾於官辦金融與不斷被市場激活的實體經濟之間的衝突,效率低下的金融無法有效支持實體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反而在僵化的體制機制中將自己拖入壞賬的深淵。20年後,當金融被徹底喚醒,人們卻很容易忘記,同時被喚醒的還有無所不在的慾望,它們隨時都想掙脫所有束縛,這是另一種宿命。當金融矇眼狂奔,它也終將會把自己引向峭壁邊緣,成為風險製造者。回頭來看,對金融秩序的整頓並非一個新鮮的名詞,20年前,正是一場大規模的秩序整頓和風險防控風暴拉開了金融改革的序幕。20年後,當金融分業格局終於被混業大潮取代,風控風險、維護金融安全被賦予特殊意義,這絕不是一次簡單的迴歸。

過去幾年,我們曾有過幾乎人人談金融的瘋狂經歷。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本不可能獨自偷歡,但一路狂奔的金融業顯然比實業界更不習慣一路放慢的經濟腳步。對高收益的追逐,加之貨幣寬鬆,大量資金尋找出路,最終推動著金融一點點偏離與實體並行的軌道。在這個過程中,似乎所有人比拼的只是誰的膽子更大一些,誰能從監管的縫隙中博取獲利的機會。很多時候,所有的玩家心知肚明,他們玩的是擊鼓傳花的遊戲,但更多人要賭的只是鼓聲停息的時候,那隻塑料花不在自己的手中。創新被濫用,有多少欺詐假其名以行。互聯網技術並不改變金融的本質,但有多少躍躍欲試者,聲稱自己可以顛覆金融的基本邏輯。正是在這樣的躁狂中,種種金錢的遊戲,在監管盲區和空白依然存在的情況下,一點點突破市場底線,撕裂了舊有的邊界。沒有高收益資產,市場就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加槓桿以放大收益,當資金在金融體系自我循環,無形中也使得實體經濟的成本水漲船高。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實體經濟回報越低,資產荒就越是普遍,就會有更多的人以創新產品為名,通過各種衍生工具和槓桿博取高收益。這是經濟學人眼中的“龐氏金融”,即使我們不激烈地稱其為騙局,也不能不問:有一天音樂停止,誰還在舞蹈?

我們更想說的是,對金融業者來說,這場金融的交響音樂並沒有停止,只是換了曲風,轉換了節奏。能否跟得上這樣的步點,決定著很多人的未來。創新仍然被需要,前提是我們稱之為創新的那些東西,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到位的支持。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大國,這意味著我們已經離不開金融,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我們不想說終結套利,因為監管與市場永遠在動態博弈過程中。一定還會有新的套利手段出現,也一定會有新的監管與之對壘。對於金融業來說,告別監管套利,應該是更具魅力的開始。我們仍然願意看到金錢永不眠,只是他們會在統一專業和穿透的標準下,面對更為確定和嚴格的監管邊界——你當然還可以自由舞蹈,但不要忘記自身的鐐銬。儘管它比應該來的時間要晚一些,但確定無疑,我們正在走進金融的新常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