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驚蟄 甦醒 螞蟻 三農 光明日報 2017-04-11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春雷響,萬物長。

農曆二十四節令中,

驚蟄一到,天氣回暖,春雷始鳴,

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之蛇蟲。

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

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時的中國大地,

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和地溫日益升高,

河流和土壤陸續解凍,

夜霜消失了,早露生成,雨水增多。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幼時,驚蟄節令一過,

母親就會對我說

“孩子,快出去聽聽春天的聲音”。

春天會有什麼聲音呢?兒時不解。

長大後,幾次在驚蟄後歸鄉,

迎風行走在北方的原野,

站在一個高高的山樑上,

望著眼前一望無際、層層疊疊的黃土地,

耳邊彷彿真的傳來戰鼓擂動、

萬馬奔騰的聲音。

或許,那就是母親說的春天到來的聲音。

那是生靈萬物萌動的聲音,

不管卑微還是高大,

彷彿都接到了春的邀請,

正喜滋滋、興沖沖、樂融融、浩浩蕩蕩地

整裝出發……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奔跑的風是春歸的使者,

它一路怒吼,發出狂歡的呼嘯,

穿過高山,越過大地,吹皺一池江水,

剪開一樹新綠,喊醒冬眠的生靈。

空靈通透的高天之上,

盤旋著一隻高原蒼鷹,

彷彿鐵打的硬漢,

發出強者永不言敗的吶喊,

用以表達對春歸的致敬;

那鼓鼓生風的翅膀猶如一把利劍刺破藍天,

如電的目光犀利地洞察著甦醒的大地。

遠處的村莊,傳出歡聲陣陣

那是孩子們跑出家門後的說笑聲,

是撒了歡的牛羊迎接春天的歡鳴。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腳踏在鬆軟的泥土上,

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

生怕一不留神就會踏碎一個夢想,

踩疼一個生機,驚醒一個盎然。

我輕輕地蹲下身,貼近泥土,

彷彿聽到成群結隊的種子或根鬚

在地下的吶喊。

它們肯定等不及了,

正吵嚷著用渾身的氣力

推開壓在身上重如千斤的泥土和石塊,

想出來晒晒太陽,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驚蟄節令過後,

黃鸝開始鳴叫,

河鯉開始騰躍,

蛇蟻開始產卵。

只是,驚蟄甦醒的春雷,

喊醒的不僅是草木蛇蟲,

還有鄉下的父老鄉親。

民間自古就有“過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之說。

此時,他們的耕種意識和解凍的泥土

同時醒來,不管有雨沒雨,

都會固執地將一粒粒種子堅定地播進泥土,

然後站在一望無際的田地裡,

低頭揮汗,抬頭望天。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伴隨著驚蟄記憶的,

還有村邊那個石碾子。

在承載了不知多少鄉村人的歡聲笑語後,

它如同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

悄無聲息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時,我的小腳奶奶走不快,

她總會將幼小的我

放在石碾子邊的一塊青石板上,

然後推著石碾子吱扭扭地轉。

走一圈,石碾子響一圈,

小腳奶奶就哼哼呀呀地唱一圈

“一棵樹上五個叉,一個叉上五個芽,

搖一搖開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

這棵樹啊哪裡有,就是自己的小手手……”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備耕的農人歸來,

最喜歡坐在石碾旁

端著飯碗邊晒太陽邊吃飯。

偶爾有小蟲誤入飯碗也不在意,

把蟲子撿掉繼續吃就是了;

面對旁若無人爬到腿上的小螞蟻,

就像長輩面對一個淘氣的孩子,

用手輕輕地趕掉就是了——

在他們看來,

不管是螻蟻還是飛鳥,

同在一塊土地上,都有生存的權利。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驚蟄一過大地榮,春雷一聲鄉愁濃。

這春之交響曲,

喚醒的不只是草木螻蟻,

還有在外遊子內心那絲絲縷縷的鄉愁。

此時,我站在太行山上想

沂蒙山裡的老槐樹該抽出新芽了吧,

井岡山裡的香果樹也該開花了吧,

因為太行山的老柳樹已經泛綠了……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可左右滑動喲

延伸閱讀

《探索發現》節氣-時間裡的中國智慧-驚蟄

.

.

.

END

留住鄉愁|春雷一聲鄉愁濃

光明日報留住鄉愁工作室出品

生態視角 人文關懷

以情暖人 以文抒憶

統籌:張 蕾

編輯:葉樂峰

製作:周藝珣

推廣:孫小婷

轉載請聯繫

010-67078641

投稿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注:本作品圖片來源於網絡和視覺中國

視頻來源於《探索發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