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縣太和村書記徐進玲 扶貧路上 巾幗不讓鬚眉'

"

在涇陽縣,有一個叫太和村的美麗村莊,它像明珠一般鑲嵌在咸陽北部旱腰帶上。走在寬闊的水泥村道上,整齊劃一的綠樹排列在道路兩側,兩層小樓隨處可見……誰能想到這裡曾是一窮二白的“爛杆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單一、經濟落後。到底是誰讓這裡涅槃重生了呢?“是徐進玲!”村民們眾口一詞。

心繫家鄉

弱女子撐起半邊天

與大多數“後進村”一樣,太和村一度是讓大家頭疼的“問題村”,村集體班子帶動能力弱、矛盾糾紛多。多年來一直在外打拼的徐進玲看到其他村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太和村的發展被各種因素所限,有的鄉親生活貧困,這讓她心裡很不是滋味。

2015年5月,徐進玲下定決心,辭去城裡的工作,毅然回村競選村委會主任。“人家不在城裡享福,回咱村裡就是想幫鄉親們脫貧致富,這樣的好人我們當然要支持。”徐進玲毫無懸念地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從此,她將太和村人脫貧致富的重擔扛在自己柔弱的肩頭。

窮則思變,差則思勤。為了改變太和村貧窮落後的面貌、蹚出一條致富路,她帶領村兩委會班子成員夜以繼日,多方調研,圍繞“穩畜果、抓特色、促融合”的思路,謀劃產業增收路徑。

由於當地有製作花布鞋的傳統,每到農閒時節,留守婦女們都湊到一起納鞋底、拉家常。徐進玲就想,能否把花布鞋收到一起統一往外銷售?徐進玲說幹就幹,立即聯繫了在河北打工的兒媳婦,託她將花布鞋帶到河北銷售。令人驚喜的是,真材實料、製作精美的太和手工布鞋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好評,一雙竟賣到了三四百元。

這讓徐進玲更加堅定了自己發展花布鞋“產業村”的想法。隨後,她多方調研協調、籌措資金,2018年3月,投資30餘萬元的陝西興太玲巧工貿有限公司和步布高升手工布鞋產業服務中心成立,並建立了“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供銷一體產業發展模式。2018年8月,玲巧鞋業就業扶貧社區工廠建成,帶動全村80多名婦女和24名貧困群眾發展手工布鞋特色產業,經濟發展變“輸血”為“造血”。

“我要照顧長期臥病在床的公公,無法外出務工,每當看到村裡的姐妹外出打工回來時,心裡特別羨慕。沒想到徐進玲在村裡建了社區工廠,她鼓勵我去上班,利用空閒時間做鞋底,每個月還有300多元的收入補貼家用哩。”貧困群眾趙愛英告訴記者。太和村製作的千層底布鞋有10餘種樣式,穿著透氣舒適,目前已銷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由於是純手工工藝,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敢闖敢幹

脫貧路上“領頭雁”

玲巧鞋業的成功更加堅定了徐進玲發展特色產業的信心。通過多方考察,她又投資20多萬元成立了宗婷面業扶貧工廠,將當地種植的紅薯做成全產業鏈,從根到葉全部進行利用,開發出了紅薯葉掛麵、紅薯粉條、紅薯葉茶等系列產品,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解決了10名閒散勞動力就業,帶動貧困戶8戶,人均月增收達到1500元。

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集體經濟,同時解決當地水果貯存難、銷售難的問題,在涇陽縣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徐進玲又多方籌集資金260萬元,建設佔地30畝的農產品分揀包裝冷庫項目。目前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計劃今年9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20萬元以上。

群眾收入增加了,這只是脫貧攻堅邁出的第一步。要讓群眾過得更加幸福,還需要優美的環境、和諧的民風。在徐進玲的推動下,太和村率先推行農村垃圾分類制度,堅持每週對群眾分揀好的垃圾進行積分兌換,調動了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制定了村規民約、成立了村紅白理事會,大力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每年節約費用20多萬元,讓群眾明白“省下的”就是“賺下的”,有效遏制了跟風攀比、鋪張浪費之風。

大膽嘗試

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徐進玲大膽嘗試,積極倡導建立起了涇陽縣第一個“愛心菜園”。日前,她指著村活動室對面的一塊綠油油的菜地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村的‘愛心菜園’,每名貧困群眾在愛心菜園有一塊地,由自己經營管理,菜籽由村委會無償提供,幫扶幹部、黨員、村幹部、貧困群眾一起勞動,收穫的菜分給貧困群眾,多餘的可以到市場上銷售,這樣一來,既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又增進了幹部與貧困群眾的感情。”

環境美了,民風淳了,幹群聯繫更加緊密了,越來越多的熱心村民開始參與村上的公益事業。村裡的退休老教師李應發不但義務修剪村道的花草樹木,還承擔起了“人民調解員”的角色,積極調解鄰里糾紛;老黨員李志林熱心公益事業,組建了“夕陽紅”樂隊、太和村中老年鑼鼓隊、腰鼓隊、秧歌隊4支文化隊,併為貧困群眾和留守兒童捐款3000多元,被涇陽縣委、縣政府授予第五屆“涇陽好人”榮譽稱號……

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滋潤著太和人的心田,一朵朵文明之花正在太和村競相綻放。

來源:陝西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