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藝節|文華獎得主萬曉慧:《在路上》熱演,求索在路上

“《在路上》給觀賞者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看完湖北省京劇院新編大戲《在路上》,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趙偉明評價,“主演萬曉慧把握人物準確得當,舞臺表演光彩照人。”憑藉《在路上》,湖北省京劇院演員萬曉慧獲得第16屆文華表演獎。

《在路上》講述女紀檢幹部韓梅衝破重重阻礙調查一樁暗藏貪腐的人命案。萬曉慧飾演的韓梅在反腐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既有鐵骨又有柔情,展現人性中最美好的品格。她與王小蟬飾演的趙翔是大學同學,他們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起步,曾經有著共同的理想和抱負,最終因為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幸福觀的差異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韓梅和趙翔之間的正邪搏鬥更表現出韓梅對百姓的愛和女性可貴的悲憫情懷。

《在路上》情節源自真實案例,一位新履職的紀委書記發現一樁兩年前已結案的案件有重大破綻,頂住壓力重新調查,最終查出案件背後的腐敗分子,伸張正義。用京劇塑造當代人形象,固有的程式是否用得上?萬曉慧坦言,傳統戲有水袖、頭飾和華麗的戲服吸引觀眾注意,還有數百年無數名家打磨的程式化身段可供參考。新編現代戲貼近生活,演員不能用虛擬化的手段,得儘量讓觀眾沒有距離感,還不能太誇張。她不想把韓梅塑造成一位女英雄,“韓梅只是千千萬萬紀檢幹部中的一員,這是一個接地氣的角色,為人民辦事。”

十二藝節|文華獎得主萬曉慧:《在路上》熱演,求索在路上

接到《在路上》劇本,萬曉慧留意身邊的女幹部,“觀察她們說話、走姿、氣質,參考影視劇裡相似角色的語調、語速,把握人物形象。”在她眼中,韓梅乾練、雷厲風行,又有溫柔的一面。該劇由三位“梅花獎”得主萬曉慧、王小蟬、裴詠傑領銜主演,讓萬曉慧演得很過癮,“高手過招,非常刺激,像打乒乓球,有來有往。《在路上》來上海演出,觀眾熱情又懂戲,叫好都在點上。”

梅花香自苦寒來。1993年,11歲的萬曉慧告別父母,以插班生的身份進入北京戲曲學校。同她一起入學的湖北學生有14名,現在仍活躍於京劇舞臺的,只有萬曉慧一人。1999年,萬曉慧在全國張派青年演員選拔賽中以《望江亭》一折獲得銀獎第一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派傳人薛亞萍看中了她,“這個孩子唱得很像我。”薛亞萍悉心指導萬曉慧。2002年,萬曉慧進入湖北省京劇院,此後十年,她一心一意刻苦鑽研《秦香蓮》《狀元媒》《四郎探母》等傳統劇目。

十二藝節|文華獎得主萬曉慧:《在路上》熱演,求索在路上

2011年,京劇《建安軼事》讓萬曉慧迎來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作為湖北省京劇院大型原創新編歷史劇,《建安軼事》講述一代奇女子蔡文姬的跌宕人生。與傳統劇目不同,新編劇沒有模板可參考,全靠演員理解和創作。每演一場戲前,萬曉慧都會查閱書籍資料,反覆揣摩人物心理。2013年,《建安軼事》榮獲第14屆文華大獎,萬曉慧也因此榮獲第10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2015年,她獲得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劇院最年輕的一朵“梅花”。

《在路上》是萬曉慧職業生涯又一次挑戰與機遇。該劇先後在湖北、江蘇、北京等地演出30餘場。主創團隊根據觀眾和專家的意見邊演邊改,在傳統京劇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做了不少創新調整。劇中唱腔大量運用傳統京劇皮黃板式,配合交響樂的伴奏,使音樂旋律多樣化,唱唸、舞美等方面也讓人耳目一新。《在路上》還把京劇的行當與劇中的人物進行對接,唱腔與音樂和人物的情感渾然一體,很多曲牌“雖是新人初見,又似舊友春風”,演員唱得過癮,觀眾聽得也過癮,“‘反腐,一直在路上’,讓人有種行進感”“就創作時間而言是有眼光的,並不是跟風而作,最後呈現效果既高端又極具現代感”“整部作品做到了‘大格局、深挖掘、小切口’”“我們有高顏值、可愛的紀檢幹部”。

戲裡,萬曉慧唱,“你給百姓一粒種/萬斛糧倉堆起來/你給百姓一滴水/萬頃清波湧出來/你給百姓一捧土/萬仞高山壘起來/你給百姓一片雲/萬朵彩霞升起來……”戲外,萬曉慧說:“文藝工作者要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謳歌時代,自己就要認識時代;樹立新風,自己就要一身正氣;追求藝術之美,自己的思想品質就要大美,這樣才能存正氣,弘美德。”

十二藝節|文華獎得主萬曉慧:《在路上》熱演,求索在路上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笪曦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