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貴:中國科技“井噴”的內在邏輯

經濟 生物技術 金融 投資 環球網 2017-06-03

英國《金融時報》不久前報道,以騰訊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商標申請量已領跑全球,眾多中國企業投入巨大人力財力開展研發,專利申請勢頭迅猛。而就在前幾年,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科技企業創新時,還不忘戴上“山寨”的帽子。

一向喜歡用比較靜態的眼光看待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西方,對似乎一夜之間“冒出來”的中國科技成就還不太適應。因為按照熊彼特等西方經濟學家的邏輯,創新發生的重要前提是要有“積極不干預”的科研氛圍和生態,但中國領跑全球的科技企業主體中,既有華為、騰訊等民營巨頭,更有中車、中航工業、國家電網等超級央企。最近幾年,中國在量子通信、高溫鐵基超導、載人航天、深海探測、智能電網、核電站以及其他一系列超級工程建設中取得重大突破,相關前沿技術積累與複雜管理能力整合,大多出自數十家央企製造集團。

正如中國經濟改革已經開始並將繼續改變主流經濟學的一般結論一樣,中國人在科技領域取得的進展,其內在邏輯也值得總結。一般認為,中國科技取得突破性進步,得益於政府對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環境因而得到顯著優化,中國民間潛藏的創新與營商稟賦被激發出來,民營科技企業獲得快速發展。

加上外商直接投資(FDI)帶來的技術轉移效應,民營、外資企業的效率輻射和市場競爭等因素,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基於使命驅動的創新和產業化效率的不斷改進,共同構成近年來中國科技“井噴”的動力。

當然,任何科技創新都需要有相當規模的研發投入支持,而中國這些年在研發投入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如今,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大國,2016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5440億元,佔GDP比重已達2.1%。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重將增至GDP的2.5%,研發總額也將順勢超過美國。

當然,如果沒有龐大的市場作為底基,中國科技企業的產品研發也將失去強有力的支撐。而市場空間的擴大是以經濟發展和民眾收入增長為前提,現在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的中國,正處於整體消費“井噴”同時個性化消費呈多元化、立體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預計在市場龐大發展潛力的帶動下,未來科技與投資的諸多風口,例如生物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物聯網以及新能源汽車等,將給中國企業提供極為廣闊的空間,中國可能成為這些關鍵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放眼當下全球科技發展潮流,一些研發實力強大的超級企業或看似小微但緊密對接技術與市場的創新性企業,將在很大程度上引領科技和產業變遷趨勢。從來不缺創新稟賦的中國企業,當然需要保持開啟顛覆性革命的創新熱情,但同時也要保持理性與建設性,避免浮躁情緒。中國科技及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不僅需要相關管理部門高效有序的服務意識,更需要所有市場參與主體對發展創新性產業的高度認同以及無時不在的風險防範意識。(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