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多省市上半年經濟數據披露漸近尾聲,中國城市經濟競爭格局雛形初顯。

首先來看城市GDP30強的榜單:截至8月19日,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30強(統計未包括港澳臺地區)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等其它20個城市。

看下圖,你家鄉的城市上榜了嗎?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圖片來源:人民網

這30座城市以10%的全國城市數量佔比,達到了經濟總量佔比全國的44.12%;它們的GDP平均增速為6.92%,高於全國同期均值。

其中,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經濟復甦,GDP總量首次在半年內衝進萬億元大關。對比2018年同期,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榜單中,福州挺進30強,石家莊跌出前30位。

縱觀上榜城市的區域分佈,格局清晰可見,其中江蘇、廣東、山東、浙江、福建等省域分佈較多。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地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圖片來源:人民網

值得注意的是,這30座上榜城市中,其所屬省份的上半年GDP的排名表現同樣靠前,一起來看我國31個省區市上半年經濟運行的成績單:

從GDP總量來看,廣東、江蘇、山東繼續躋身前三強,並與其餘28省區市拉開了較大的差距。但從增速比較,雲南、貴州、西藏自治區GDP增速均達到9%以上,其中雲南以9.2%的增速位居第一。

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哪些變化?

中西部與東部地區差距不斷縮小

2018年全年“萬億GDP俱樂部”成員已達16個。從目前榜單來看,佛山、濟南或成為2019年“萬億GDP俱樂部”成員強力後備軍。

根據我國31個省區市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GDP增速前十名中,中部省份有5個,西部有4個,東部有1個。中部6省上半年的經濟增速均跑贏全國GDP增速。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區域戰略任務紮實推進,支持東北振興力度持續加大,區域發展格局繼續改善。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雄安新區、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還將迎來新的機遇。

13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GDP

當GDP統計越來越科學,國富(GDP)和民富(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就有了現實意義,並和民生獲得感和幸福感形成同頻共振。當人均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民生就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上個月居民“錢袋子”報告出爐,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全國居民收支情況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北京、天津、山東、重慶、陝西、青海等13個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超過了當地的GDP增速,並且,有8個省份屬於中西部地區。

城市是經濟的主要產出區,城市經濟發展的穩健前行是中國穩步發展的底氣和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祕書長馮奎分析:中國經濟結構,特別是空間結構正在不斷優化,已經出現的萬億級城市,都不同程度體現了中心城市和周圍城市群的關係,比如,武漢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緊密聯繫在一起;成都重慶和成渝城市群聯繫在一起;上海、南京、杭州這樣一些萬億俱樂部成員和長三角城市群聯繫在一起;北京天津是和京津冀城市群聯繫在一起。

馮奎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以中心城市來帶領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的新階段,對中國未來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非常有利。

那麼,城市競爭力,要如何再提升?

構建多中心、群網化的城市形態體系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我國城市化已呈現要素局部“擴散”趨勢,並已探索出相應的發展路徑:

首先,宜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構建多中心、群網化的城鎮形態體系,形成“一五十百千萬”的城鎮格局,即:1個東中城市網、5個西部東北城市帶、10個較大城市群、100個都市圈、1000個主要城市、10000個重點鎮。

其次,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政策,順應發展規律,抓住發展機遇,加快實施“東中一體”戰略,加快培育城市群、都市圈。在區域內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同時制定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人口、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

第三,產業是化解各類風險的關鍵。需堅持產業支撐的城市化模式、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城市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同時在未來城市建設中,還要注重城市生態、智慧城市、城市人文,讓城市因產業而興旺、因生態而美麗、因智慧而宜居、因人文而厚重。

要深化改革 推動要素充分流動

馮奎認為,城市發展關注的指標應該是多維度的,比如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等,GDP不是唯一指標。

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們的城市發展經歷了從單打獨鬥,到現在的都市圈與城市群發展的時代,都市圈與城市群要主宰未來二三十年中國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

在城市群中,不能只強調帶頭大哥,還要強調它和周邊中小城市之間的關係。城市發展不是簡單地都爭著建機場、建碼頭,而是要推動在整個都市圈與城市群中土地、資金、人口、科技要素的充分流動,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都市圈發展的韌性,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迴旋空間。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實現城市高質量增長

城市是承載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也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地。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陳斌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城市是先進生產力的集聚空間。隨著依靠人口紅利、高儲蓄率、人力資本推動經濟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走創新驅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子是必然選擇。在此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城市住房價格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破解高房價帶來的企業利潤率與全要素生產率‘倒掛’問題”。

城市發展要找準比較優勢

“城市GDP萬億級”意味著什麼?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認為,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都有很好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區域地位。“城市彼此之間要有更合理的分工,因為難免既有協同也有競爭,這個時候抓比較優勢就很重要。比如,武漢這幾年發展勢頭很好,它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高校資源豐富,有超過80所高校,百萬左右大學生,所以這幾年,它在留人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支持大學生創業、買房、落戶等,在成渝城市群的重慶身上,也能看到類似做法”。

文章來源:人民網、新華社、央視財經

本文源自新華網思客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