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綠洲”的思考:加密貨幣行業發展關鍵在於背後依託的商業生態'

"

這兩天被新浪綠洲的海報各種刷屏,恍然之間又回到了去年年初網易黑鑽和麻吉寶的時代。和前兩次一樣,行業內的各種分析層出不窮,頗為有趣的是,截止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研究都是從“幣”的角度出發的,而很少有人會從應用本身的角度來談談這款數字資產的前途,從這點來看,當下的幣圈還真的就是一個“幣”圈,恰如其名。

"

這兩天被新浪綠洲的海報各種刷屏,恍然之間又回到了去年年初網易黑鑽和麻吉寶的時代。和前兩次一樣,行業內的各種分析層出不窮,頗為有趣的是,截止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研究都是從“幣”的角度出發的,而很少有人會從應用本身的角度來談談這款數字資產的前途,從這點來看,當下的幣圈還真的就是一個“幣”圈,恰如其名。

新浪“綠洲”的思考:加密貨幣行業發展關鍵在於背後依託的商業生態

然而,如果從全局來看來看,目前行業對於幣的單純關注,實在是有些不夠全面,這就好像一個投資某國外匯的人,不去研究該國的發展經濟如何,反倒是天天琢磨該國啥時候搞逆回購、以及該國鈔票印刷的技術有什麼技巧。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其實正是加密貨幣行業陷入低潮的重要原因,偏偏很多人卻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一、電子支付行業格局前車之鑑: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為什麼說加密貨幣所處的經濟系統,對於加密貨幣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展開論述之前,先舉個例子。

相信很多朋友已經注意到,隨著人們對於區塊鏈技術的認識越來越現實,現在加密貨幣行業的很多人的針對目標,開始從整個實體產業退縮到了支付和金融行業,而首當其衝想要顛覆的,就是微信和支付寶,然而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微信和支付寶會是目前最火的兩款支付應用?

按照很多人的邏輯,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名牌效應、流量高”云云,但這個解釋其實並不全面,如果僅僅以品牌為維度來評判的話,那麼華為、攜程、百度、WiFi萬能鑰匙這些名牌怎麼就沒發展出與自身體量匹配的支付業務出來?要知道,這個行業簡直都不是用二八定律能形容得了的了,簡直就是“0.2-99.8”定律。原因在於,支撐著微信和支付寶這兩款支付系統的生態,分別是兩個覆蓋人數眾多、使用相對高頻、而且用戶之間有著密切交流的經濟體系——一個是社交、另外一個是電商。

可以說,在當今的這個互聯網世界,網上聊天和線上購物是佔據了人們最多時間的兩件事情,不信的話,你就打開自己的手機記錄,看看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兩款應用都是什麼。而微信和支付寶中的資金流,就是伴隨著高頻的信息流(微信)和商品流(淘寶天貓)而產生、並藉此將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推到了支付行業的頭部位置的。

好,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除了微信和支付寶之外的其他產品搞了線上轉賬體系,那這些支付體系使用的人又會有多少?想必不多,拿攜程來說,這款應用雖然在經常外出旅行和出差的人群中知名度頗高,但離開這個圈子,用戶人數便比較少,覆蓋人群和使用頻率都很有限。而WiFi萬能鑰匙雖然是時常能衝進用戶量排名前三的移動應用,但這款產品的用戶之間,有什麼高頻溝通、乃至於能夠產生密集信息流和商品流的場景嗎?答案是否定的。那若是以這款應用為載體來搭建支付系統的話,後果什麼樣可想而知——目前除了微信和支付寶之外、絕大部分的支付工具都在爭奪不到10%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在這個領域泯然眾人,簡直是分分鐘的事。

至於什麼支付系統的擴展性和TPS如何,那真的不是最先需要考慮的事情:就算你每秒能夠承載100萬名用戶轉賬,結果到頭來你的經濟生態系統只能吸引1萬名用戶在用,那當初極力提高系統的容量,又有什麼特別大的意義呢?

二、加密貨幣的出路不在於其自身,而在於其所依託的商業系統上

具體回到加密貨幣的問題上。

不得不說,作為一個想要對標傳統轉賬網絡的支付體系,加密貨幣現在面臨的問題,其實跟上文中所提到的、想要衝擊騰訊和支付寶霸主地位的其他企業非常相似:除了早期的暗網交易之外,你找不到任何一個覆蓋面廣、使用高頻、且可持續的經濟體系在支撐這個支付體系的運作。

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原因正如筆者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一樣,在目前的階段,加密貨幣行業的視野偏窄,每天的關注點還是僅僅限於本領域的新聞,而對行業外天翻地覆變化的商業系統關心程度不足,那自然研發不出一個類似於微信社交和淘寶電商的可靠經濟體系。這種情況長遠來看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還不得而知,但現在來看,它已經使得加密貨幣行業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那就是高度的——被動。

對於“被動”這一點,相信很多參與過區塊鏈行業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在傳統的科技與金融領域,當人們面臨行業危機時,第一反應往往是去主動尋找新的突圍點,比如說近年來經常提到的“產業轉型”、“尋找經濟新動能,但在加密貨幣行業,人們面對寒冬時,往往只會去熬、等、盼。要麼是熬著等資金盤來解救、把幣價拉上去解套;要麼盼望著某某巨頭入局區塊鏈、從而吸引新韭菜來接盤。誰能熬出寒冬,誰就勝利。但如果要他們主動做點事情走出寒冬,卻鮮有相關行動,這並不是他們不想,主要還是由於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往哪裡走。而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個行業對於加密貨幣所賴以生存的生態體系——也就是當下愈加分佈式的商業經濟系統,沒有什麼太深刻的理解,甚至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沒想過這件事。

但問題是,如果對目前新興的、越來越分佈式的經濟系統的運作原理都不太瞭解的話,又怎麼可能知道貨幣怎樣流通比較合適呢?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加密貨幣行業最近兩年與各種實體經濟結合的嘗試,成果並不豐厚,和物聯網這種比較不靠譜的結合就不說了,拿幾個稍微看上去比較有前途的賽道看一下:想搞個“區塊鏈+社交”,基本沒什麼波瀾,想搞個“區塊鏈+直播”,結果被人以此為噱頭割了韭菜,想搞個“區塊鏈+遊戲”,結果上面全是鏈遊博彩競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原因就是我上面所提到的:因為創業者對於分佈式商業、乃至於當下的整個商業大環境都缺乏一個清晰準確的理解,這導致很多時候,他們出發的方向就是錯的,拿社交來說,長文博客都已經被論證過時多少年了,結果有的項目方居然還在炒“通證+長文博客社交”的概念,後果自然一目瞭然。至於所謂的通證系統等各種細節,甭管怎麼設計也沒有用,因為在這項目躊躇滿志的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一腳踩到墳坑裡,半截身子入土了。

有意思的是,對於這種問題,業內其他的觀察者們很多時候也不會注意到,就像筆者在開頭所提出的那樣,他們的目光全都盯在“幣”這件事情上,比如說每年的增發率、能拿來做些什麼、以及未來回不回購,殊不知這種代幣細節,都是可以後續隨意更改的,就像之前的各種平臺幣一樣,只要背後的主營業務火爆,從邊緣空氣變主流價值簡直不要太簡單。但如果項目的方向沒抓準,那接下來糾錯的成本可是相當之高了。

這次的新浪綠洲事件,其實就是這種情況的一個典型體現。現在絕大多數行業人的目光還都集中在這個幣的用途之上,至於這款應用主要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承載社交(目前來看是對標ins?)、目前的社交還有哪些能夠讓人切入的突破口、所要搶佔的又是人們哪一塊的時間與注意力,縱觀這兩天的大部分分析文章,基本沒什麼人提到,甚至根本就沒有太注意。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新浪微博做的,有流量,對加密貨幣行業大大的好,能引入眾多韭菜……然而正如筆者在此前的系列專欄中所提到的,一個品牌有知名度,並不代表你的“關注度轉化率”更高,能夠導入更多的用戶,更不代表這些用戶就會為相關的產品掏錢買單,要知道騰訊也做過電商、阿里也做過遊戲、華為也做過錢包……但後來又如何?不關注產品本身、不關注商業走向,還按照“名牌大佬站臺”的思路來看待這個行業,最終的結局,只不過是重複網易黑鑽和阿里麻吉寶的故事罷了。

所以,基於這種考慮,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文章中,筆者在討論加密貨幣的同時,也將會就支撐加密貨幣價值、為其創造流通通道的分佈式商業體系進行相關的研討,正如筆者在《熊市或還將持續1-3年,我們要如何安穩過冬?》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樣,一個缺乏可靠應用落地的區塊鏈行業,是難以支撐起一波基本面堅實的牛市的,而這個應用的落地,不能僅僅靠加密貨幣群體,就好像打開鎖的鑰匙一定不會插在鎖孔裡一樣,開啟加密貨幣春天的關鍵鑰匙,很有可能是在幣圈以外的商業系統當中,具體相關的細節,筆者將會在接下來的專欄中持續介紹。

作者:孫副社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