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區域狀況分析以及增長模型分析

好消息:關注公眾號“中研網”,發送“聯繫方式,郵箱,姓名”,即可獲取一份免費報告,速速來取!

我國城市區域狀況分析以及增長模型分析

一、我國城市化現狀分析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新世紀以來,中國城鎮化經歷了緩慢發展期、加速發展期和快速發展期三個階段,如今的城鎮化表現出多個特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很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6年的57.84%,平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舊城鎮化的城市化率雖然很高,城市化的質量卻不是很高。

為了解決大城市過分發展存在的問題,對大城市應該消腫,這個消腫也就是把一些企業、工業、服務業、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有序地向中小城市轉移,這個轉移需要金融支持。

我國目前城市化水平不高,要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國家、現代化的國家,城市化必須加快。發達國家城市化率都高於95%,中等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例如韓國、中國臺灣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85%,依照鄧小平同志的設想,我們在2050年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也就是說我們在2050年,真正的城市化率應該達到或者接近85%。因此,我們推進城市化的任務還很重,這個城市化就應該是帶動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長期潛在動力。

二、我國城市區域狀況分析

(一)地區級城市在數量上的擴張已經基本完成,但質量亟待提高。

1999年全國地區級城市的數量為233座,佔全國總數的35%。按地區級城市市區非農業人口來分組,其中東部地區為103座,佔總數的44%,中部地區為90座,佔總數的39%,西部地區為40座,僅佔總數的17%。從1979-1999年這20年期間,地級城市的數量由64座增加到233座,上升了264%。這期間,207~50萬人之間的城市增長速度相對快一些。從全國情況看,全國城市668座,城市數量比1979年增加了2倍。這其中,100萬人以上城市人口增長了1倍,50萬-100萬人口的城市增長了50%,50萬人以下中、小城市人口增長了兩倍以上,數量由173座猛增到588座,升幅達240%。這類增長最快的城市,平均規模只有18萬人,主體部分是典型的小城市。這一方面反映了近20年來,城市數量擴張的速度很快,是推動我國城市化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暴露出城市的規模不足,功能有限,質量也急需提高。這與一直以來我國限制大中型城市發展的政策有關。從地級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來看,全國很多省份普遍存在城市綜合競爭力不強、城市功能偏弱,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功能未能更好地發揮。這種狀況嚴重城市質量,弱化了中心城市對廣大腹地的帶動作用。

(二)地區級城市的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顯著。

受綜合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分佈、交通條件等影響,我國中心城市發展水平的地域差異比較明顯,沿海與內地,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帶之間差別較大,各省區內部中心城市發展也不平衡。

從全國來看,在全國233個地區級城市中,東部佔了103個,相當於44%。中部擁有90個,佔全部城市的37%。西部卻只有40個,佔全部城市的19%。1999年,全國地級城市市區非農業人口在50萬以上的有82個,其中,東部9個省(遼寧10個,山東8個,江蘇6個,河北5個,廣東4個,浙江3個,福建2個,廣西2個);中部9個省(黑龍江8個,河南7個,安徽5個,湖北4個,湖南4個,山西2個,內蒙古2個,吉林2個,江西1個);西部九省除了西藏和寧夏沒有外,其餘平均只有1個。如果用一個地區級城市數在全國總數中的比重來衡量該地區的城市化程度的話,東部和中部在全國中心城市中的份額高於36%,這反映了較高的城市化程度。相對東部和中部來說,西部在全國總城市數中的比重僅為t9%,這也反映了較低的城市化程度。此外,通過對各個城市經濟總量、市場發育程度、基礎設施水平、投資環境等指標綜合分析結果,也證明城市化發展的不平衡。

(三)發展地區級中心城市已經成為有效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現實選擇。

我國的城市功能、城市體系還很不完善,相對於化發展水平而言,城市化發展嚴重滯後。可以判斷,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後,依靠農村工業化來推動的城市化發展階段已基本結束,中心城市的發展將是下一階段我國城市化的主要動力,而今後區域間的競爭在相當程度上將更多地體現為各區域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加快中心城市發展,已成為推進中國城市化的現實選擇。

從區域經濟看,中心城市是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和集聚地。廣東、浙江及江蘇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中心城市是培育財源的關鍵所在,是增強發展後勁的最主要源泉。總之,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增長中作用日益顯現。加速中心城市發展也已成為發達省份的普遍共識,成為其推進城市化的戰略重點。

三、我國城市增長模型分析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羅默(Paul Romer)和盧卡斯(Robert Lucas)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的出現。經濟增長理論在經過20餘年的沉寂之後再次煥發生機。新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勞動力”的定義擴大為人力資本投資,即人力不僅包括絕對的勞動力數量和該國所處的平均技術水平,而且還包括勞動力的教育水平、生產技能訓練和相互協作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統稱為“人力資本”。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1990年提出了技術進步內生增長模型,他在理論上第一次提出了技術進步內生的增長模型,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內生技術進步上。

技術進步內生增長模型的基礎是:(1)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核心;(2)大部分技術進步是出於市場激勵而導致的有意識行為的結果;(3)知識商品可反覆使用,無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產開發本身的成本。新增長理論模型中的生產函數是一個產出量和資本、勞動、人力資本以及技術進步相關的函數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總產出,K、L和H分別是物質資本存量、勞動力投入量和人力資本(無形資本)存量,t表示時間。對此有影響的模型有阿羅提出的邊幹邊學模型以及羅默提出的收益遞增增長模型。

在阿羅的模型中,只是將技術進步的一部分內生化了。在這一模型中,產出不僅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學習和經驗積累的結果。體現為:資本的貢獻要大於傳統的貢獻,因為增加的資本不僅通過其對生產的直接貢獻來提高產量,而且通過其間接推動新思想的發展來提高產量。但在這一模型中技術仍然是外生的,它隨著內生的資本存量的變化而變化。在羅默等人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中,充分的重視了知識的作用,將技術進步完全的內生化。他們認為,增長的原動力是知識積累,資本的積累不是增長的關鍵。有代表性的是所謂的研究與開發模型。另外還有人將資本這一概念的外延擴大,認為資本不僅包含物質資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資本,因而資本仍然是增長問題的關鍵。但這兩者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強調知識的積累,技術的進步對於經濟的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都認為知識或者知識的載體——人力資本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而且存在著投資(即資本的積累)刺激知識的積累,反過來知識的積累又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這種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理論鼓勵新知識的積累以及知識在經濟中的廣泛運用,促進了高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這一過程中資本對於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已讓位於知識和技術進步。

四、2017-2022年城市發展趨勢

1、出現世界級城市和全球最大規模城市帶

中國將形成與全球城市體系相融合的、開放的城市體系,出現世界級城市2個(深港組合、上海),洲際城市3個(北京、廣佛組合、天津),國際化城市15個左右。未來10多年,中國城市人口和規模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到2022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2%,城市人口達8億人左右,形成由城市帶、城市群、城市圈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從上海到香港的東南沿海地區將形成全球最大的城市帶,包括長三角洲城市群、海西城市群、珠三角洲城市群。

2、城市發展“大集中,小分散”

今後十年內,中國城市化大的趨勢是“大集中,小分散”。所謂大集中,就是說在中國目前這個城市化和工業化階段,資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科技流主要還是繼續向珠三角、長三角和環勃海灣(包括京津塘、山東半島、遼東南)三個三角洲地區集聚。小分散,就是說三大城市群裡面的門戶城市或中心城市,像環渤海的北京、天津,長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香港、深圳和廣州,由於地價、交通、環境等因素,可能會有一個擴散效應,向各自城市的周邊城市擴散。如廣州、深圳向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擴散,上海向蘇州、杭州、南京、寧波擴散,北京、天津向大連、青島等地擴散。

3、中心城市功能全球化

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下,許多城市不斷提煉城市主導產業,優化城市功能,積極參與全球城市分工,向國際化、專業化與專門化方向發展。突出一兩項主要功能,形成一兩項強勢產業成為發展趨勢,城市發展的產業個性化特徵越來越明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網絡中,城市職能的國際化與專業化已經成為中國城市走向世界,主動納入世界城市體系的前提。專業分工更為細緻、專門化程度更高、比較優勢更為明顯的城市將在世界城市體系的網絡中佔據重要位置。

4、城市消費功能提升

在外向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活動是消費,城市的中心任務也是消費或服務於消費。各類服務業在城市中將佔有主導地位,併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全國性、區域性、綜合性中心城市中的商業、教育、文化、旅遊、休閒、體育、科技、醫療等服務行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其中心地位進一步增強。

5、城市郊區化趨勢加快

地鐵網絡化、私家車的普及、中心城區高房價、郊區商業配套逐步成熟等等因素,促使人們向郊區置業。郊區化趨勢將呈現快速發展期,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等部分一線城市郊區化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6、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越來越凸現

旅遊要將會是繼房產、汽車熱過後新的熱點,特別是城市旅遊會更熱。對於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多數中國城市來說,在城市的更新過程中,保護與發掘城市的文脈與景觀特色,弘揚地方文化都將得到應有的回報。城市個性化的特徵就是保留城市的歷史痕跡,並將她上升為城市的靈魂,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與城市地域文化相結合成為發展城市特色的重要文化資源,一批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與個性特色的城市將會脫穎而出。

7、城市社會空間出現分異

隨著房價的不斷上漲,城市社會空間的分異將不可避免。富裕階層與社會普通階層以及社會弱勢群體之間等為分配城市土地、環境以及其它資源的矛盾將日益凸現。一線城市將明顯出現富人區和貧民區,城市治安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好消息:關注公眾號“中研網”,發送“聯繫方式,郵箱,姓名”,即可獲取一份免費報告,速速來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