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探尋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

"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 沈建光

今年以來,在外部環境變化較大,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

但是,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經濟發展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如加入WTO的艱難談判、應對金融危機的外部衝擊——以往數次挑戰並不亞於當前中國面臨的困境,之所以能夠妥善應對,實現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穩健增長,關鍵在於穩增長的同時,矢志不渝的堅持改革開放政策。

當然,考慮到當前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經濟基本面尚存諸多積極因素,如消費市場增長迅速、新經濟蓬勃發展等,當前中國經濟在面臨外部壓力時韌勁更強。未來如果能夠延續過往成功經驗,切實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將有助於應對外部壓力,進一步釋放潛在的增長動能,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 應對外部壓力

中國經濟發展並非一路坦途,相反,曾幾度面臨外部衝擊。海外看空的聲音也曾一度此起彼伏,但中國並未出現想象中的危機場景,究其原因,在於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中國都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一路披荊斬棘,開放程度不斷擴大,與全球經濟融合度亦不斷深化,直至今日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了中國對外開放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當時謀求入世的談判過程並不順利,一波三折。不僅面臨國際社會的艱難斡旋,甚至還曾面臨來自國內的不解,擔心入世對汽車業、金融業和農業造成衝擊,國內不乏反對聲音,甚至有指責認為謀求入世無異於賣國。但事後來看,我們不得不感慨,開放市場、積極入世對於中國的意義之深遠,其讓中國與世界接軌,讓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實現增長。入世後,不僅早前的擔憂沒有發生,中國汽車行業、金融行業也在引入外部競爭、適應與參與國際規則的背景下,獲得了長足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曾給中國經濟帶來重創,從2007年高達14.2%的增長,一路下滑至2009年最低時的6.4%。但金融危機也給了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十餘年後的今天,中國在全球的競爭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增強,國際話語權也有明顯提升。這主要體現在,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從2006年的不足20%,上升到如今的超過30%;中國出口競爭力增強,從十幾年前的全球第三躍升為遙遙領先的第一;經濟上競爭力的增強也使得近年來中國在金融與全球治理方面的影響力大幅提升。這一系列成就的背後都離不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

回到當下,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國也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變化。但無論如何,堅持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都是最重要的應對與出路。未來進一步減少外商投資限制,尤其是服務業和金融業;繼續加大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降低關稅以及進口環節其他稅收,增加進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更好的保護外商投資等等既是外部需求,也符合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

當然,有擔憂認為,大舉開放對中資企業不利,或者沒有給與中資企業足夠的緩衝期,但筆者認為,引入競爭機制對於國內企業而言危中有機,改變制度優勢下的坐享其成,在競爭中提升國內企業全球競爭力,是中國企業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的需求。而從中國對外開放的實踐來看,入世後,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資產規模佔比先增後降,其實體現的是中國企業適應國際化,自我求變的過程,未必是壞事。

發掘積極因素 釋放潛在動能

更進一步,與以往相比,中國經濟基本面存在不少積極因素,這使得在面臨外部壓力之時,中國經濟有更強的韌性。

首先,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中國零售市場規模從十年前只有美國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到2018年已接近美國市場份額,預計2019年中國很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市場。與此同時,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醫療、旅遊、教育文娛等服務類消費佔比提升,食品、衣著等必需品消費佔比下降;而且高端消費品、海外購物旺盛等現象出現,說明中國消費呈現升級態勢。疊加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預期未來中國消費市場潛力會進一步釋放。

其次,新經濟蓬勃發展。移動支付、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帶動產業革命與產品創新。例如,中國移動支付應用領先於全球水平,當前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滲透率已高達九成,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並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人工智能發展迅速,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保持年均20%的高速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佔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互聯網消費快速增長,2018年全國網上零售同比增長23.9%,遠高於同期社會傳統零售9%左右的增長率;研發經費支出快速增長,2018年已經達到近2萬億的水平,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支出佔名義GDP比重)也升至2.18%,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絕對領先水平。可以說,新經濟正在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與業態,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大大提升了經濟增長的韌性。

再次,改革進入深入區。十九大報告提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當前中國面臨的突出問題,政策重點應由強調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2019年二季度政治局會議也明確提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在此框架下,利率市場化改革、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資本市場制度建設、三塊地、財稅體制改革等均在加快。

最後,加快推動對外開放。2018年,在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經濟體外商直接投資均呈現負增長,而中國吸引的FDI穩中有升,表明近年來我國開放政策效果顯著。近一段時間,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也明顯加快,如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佈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涉及債券市場、銀行保險市場和證券市場三個領域,內容涵蓋了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國內金融市場業務的眾多實質性變化,如開放時點前移、准入限制放寬等,顯示了中央推動金融開放進程“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遲”的決心。

基於此,筆者認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也正在迎來大變革時代,存在諸多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很多挑戰。對內來看,中國仍需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金融與實體經濟高槓杆以及房地產泡沫的灰犀牛風險;對外來看,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特別是中美經貿關係發生變化,導致我國面臨的風險挑戰日益增多。

面對複雜的局面、多變的形勢,我們有必要客觀全面地分析當前局勢,理性看待風險,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成功經驗,把握住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如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新經濟快速成長、對內改革不斷深化等,在內外部挑戰明顯增多的局面下推動中國經濟穩健增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