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能地產接入微醫全科中心 房企借力分級診療謀升級

經濟 何超 投資 萬科集團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06-23

6月16日,魯能集團與互聯網醫療平臺微醫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在“互聯網+家庭醫學+地產”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將微醫旗下微醫全科中心的品牌和服務植入到魯能集團的大型地產項目中。這也是魯能集團佈局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步。

實際上,在房企跨界轉型大潮下,包括萬科、綠景控股、遠洋地產等在內的多家房企都以不同形式涉足醫療健康產業。但由於缺乏醫療、患者資源、醫院運行經驗等,至今尚未出現房企成功轉型醫療企業的案例。而採取與醫療企業合作,建設社區醫療服務配套,則是魯能集團選擇的捷徑。

“對於房企而言醫院建設方面有一定優勢,但運營等方面則仍待時間驗證。此次魯能引入微醫打造全科中心相對於自建醫院成本等會小很多,但核心的人才、運營仍是關鍵問題。”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對此,微醫高級副總裁何超表示人才確實是醫療發展的核心所在,微醫將通過適當培訓、轉崗等為基層醫療輸送人才,目前魯能集團與微醫都沒有對全科中心有具體盈利要求,主要目標在於先做好服務,而實際上微醫的盈利方式是通過保險等來實現。

微醫介入魯能地產項目

2016年12月17日,微醫啟動了微醫全科中心(杭州)平臺,該中心集在線診療、遠程會診、線下醫療閉環運營於一體,注重日常的檢測管理,強調分析診療,健康維護。在杭州的全科中心中,設有婦產科、兒科、中醫科、心理科等科室,提供健全的全人、全程、全家的健康維護和醫療服務。

據瞭解,微醫全科由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原院長何超團隊打造,擬三年內在全國按照JCI標準通過自建、加盟、託管等開放模式落地100家全科中心。

這種模式一推出受到了很大的關注。何超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稱,在半個月後,魯能集團便開始主動與微醫接洽表達合作意願,在雙方互相考察後,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框架協議,雙方將利用各自的服務平臺及優勢,深化雙方業務戰略合作,共同打造基於互聯網的家庭醫療服務平臺,推進微醫全科中心在魯能集團旗下中高端地產項目中的入駐,作為物業的健康醫療配套,以會員形式向業主提供標準化、成體系的醫療健康服務。

據瞭解,雙方將率先在文昌、海口、濟南、重慶等重點城市合作落地,後續將重點在健康產品線“魯能泰山9號”及體育產品線“魯能泰山7號”規劃落地。這也是魯能佈局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步。

“通過引入微醫全科中心專業的醫療服務,既能保證滿足不同業主個性化的健康需求,也能為集團健康地產、體育地產引入更多專業化的管理經驗,助力項目的配套、服務全面升級,也為業主打通了醫療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魯能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當前,國家正大力推進家庭醫生體系建設,形成分級診療的就醫格局。在國務院辦公廳5月發佈的《關於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中,就對社會力量開展高水平全科服務予以了鼓勵。

借力分級診療模式,遠洋集團通過與一家醫療機構合作並創立線下基礎醫療診所品牌海醫匯,在2016年11月,推出了海醫匯國貿CBD醫療中心服務的全科診室。

海醫匯國貿CBD醫療中心總經理馮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基礎醫療在日常診療中基本能覆蓋70%-80%的醫療行為,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人生病之後需要的醫療服務都能在這個體系內被覆蓋到。遠洋健康致力於基礎醫療服務這一領域,就是希望扮演好群眾健康守門人的角色,用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與海醫匯優質的醫療服務雙向鏈接,把好健康第一道關”。

跨界後人才、運營考驗

除了魯能地產、遠洋集團外,目前包括萬科、遠洋集團、泰禾、綠城集團、綠景控股等在內已有數十家房企跨界涉足醫療健康產業,多項政策紅利及高淨利潤率等或是房企跨界醫療健康產業的原因所在。

克而瑞研究數據顯示,部分管理高效的民營醫院可以帶來高達30%-40%的毛利空間,甚至實現15%-20%的淨利潤率。而2012年以來,國務院、衛生計生委多次發佈政策鼓勵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等多項政策。

已經轉型為醫療企業從事醫院託管等業務的通盈地產醫療投資總監陳棟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房地產行業的掙錢效應已經大大減弱,而醫療行業屬於朝陽產業,對資本的吸金效應也比房地產行業要大。

不過,雖然房企跨界有雄厚的資本及可籌建醫院的場地,但也有不少劣勢。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指出,醫療政策和行業特殊性比較多,其中難點主要在於醫生資源、醫院的管理和業務拓展、品牌知名度的建設等。而全科中心、建立門診相對成本要小,但同樣存在醫生資源、運營等問題。

對此,何超也表示,醫生資源確實為醫療發展關鍵所在,同時也面臨培養週期長、專業人員匱乏等問題。在魯能地產接入的全科中心中,微醫將通過對現有人員的培訓、轉崗等來實現專業人才的配備。

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此前提出跨界醫療健康行業的房企財報發現,截至目前,大部分跨界中的房企醫療業務並未到實現盈利的階段,開始盈利的轉型中企業目前也未累積較高收入。以房、醫合作的形式各取所長,推進地產項目服務的增值,或許是魯能與微醫開創共同建設全科中心的重要原因。

何超也坦言,未來全科中心實際營收不一定能夠產生非常大的利潤,微醫與魯能集團都沒有對此定下營收指標。“品牌、能力的提升讓微醫產生間接營收的可能性更大,即健康金融事業部可以對會員推健康保險,做主動健康管理服務。”

據瞭解,微醫正在推動ACO(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責任醫療保險組織)模式進行盈利,即面向會員提供的管理型健康醫療服務,會員按年繳納保費,即可享受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三項服務。

今年3月,微醫全科中心在杭州開業運營,獲得多家企業和機構的青睞。不足兩月,微醫全科中心(杭州)月均新增服務會員已超過300人,為會員/居民提供健康服務達1000多人次。

(編輯:李清宇,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