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大城市人口落戶限制 有利於生產效率最大化

經濟策

4月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提出,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健全城市投融資機制、引導中小城市夯實製造業基礎等要求。

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絕大部分年份能夠實現9.5%以上的增速,最重要的推動因素就是城鎮化。城鎮化的提高,伴隨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通過改革開放,逐步破除了限制人力資源和資本以及自然資源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促進人力資源和資本、自然資源從效率較低部門向效率較高部門流動,比如將農民從附加值低的農業部門流動到效率更高的工業和第三產業部門,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實現了全要素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蔡昉的研究,從1978年至2018年,中國總體勞動生產率提高17倍,其中勞動力在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自由流動以及對資源的重新配置對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貢獻44%。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重要共識,也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標誌。“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讓市場對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形象說法。目前我國在推動“物盡其用”方面,已基本實現市場的最優化配置,比如西部的資源能源可以自由流動到東部生產,中東部生產的物品可以毫無阻隔地流動到全國各地消費。但在推動人力資源自由流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滯後和短板,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大城市對流入人口的限制政策。

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大城市對流入人口限制政策雖然在特定時期符合我國社會發展實際,特別是在政府治理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通過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有利於社會穩定,可降低城市運行成本,提高城市發展效率。但是,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城市運行能夠承載相應流入人口的時候,必須解決限制人口自由流動的政策和壁壘,通過促進人口自由流動實現“人盡其才”,讓市場配置人力資源實現生產要素效率的最大化。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城市的發展水平、治理能力、財力水平都能適用人口無限制流動的需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兩者之間差距為16.21個百分點,這個人口數據差就是經常生活在城市、但沒有城市戶籍的流動人口形成的。這說明,在社會實際運行中,一些大城市已經吸納了更多外來流入人口。但對這些常住人口來說,大城市沒有提供相應的戶籍證明及其背後承載的教育、就業、社保等相應待遇和福利,限制了這部分人群生產效率的最大化,是個巨大損失。

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必須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下更大功夫。因此,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一方面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讓勞動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自由流動;另一方面,通過取消大城市限制人口流入的各種障礙,讓更優秀的人才在地區之間自由流動,推動人力資源從效率相對較低的部門和地區向效率更高的部門和地區流動,實現全社會總體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

以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為例,按照蔡昉團隊的分析研究,農民工在不改變就業、不增加收入、不改變其他人口戶籍特徵的情況下,只要獲得城市戶口,他們的消費就能提高27%。從這個角度來看,戶籍制度改革有望更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資源的生產效率,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的發展。

□木丁(財經評論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