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體育、健康、教育……青島服務業70載如何變'

經濟 青島 體育 交通 金融 航空 青島新聞網 2019-09-12
"

青島新聞網9月10日訊(記者 崔文靜 通訊員 張進)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市服務業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純保障民生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轉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規模快速擴大,實力顯著增強,實現了大跨越大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聚焦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產業新業態亮點紛呈,新動力新動能加速成長。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成為支撐全市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動力。

"

青島新聞網9月10日訊(記者 崔文靜 通訊員 張進)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市服務業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純保障民生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轉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規模快速擴大,實力顯著增強,實現了大跨越大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聚焦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產業新業態亮點紛呈,新動力新動能加速成長。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成為支撐全市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動力。

旅遊、體育、健康、教育……青島服務業70載如何變

一、從邊緣到領跑,服務業總量規模不斷壯大,實現跨越式大發展

從服務業發展進程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政策的變遷,我市服務業經歷了低速徘徊、恢復性增長、加速發展、邁入新徵程和提質升級等五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服務業低速徘徊(1949-1978年)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服務業處於輔助和從屬地位。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增長不穩定,服務業在波動中低速徘徊。1949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僅有0.58億元,經過近30年的發展,1978年也僅達到9.45億元,年均增長10.1%,尤其在“三五”和“四五”時期,年均增長僅為3.5%左右。服務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偏低,1949-1978年,三次產業結構由41.6:38.3:20.1變為22.7∶52.7∶24.6,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上升3.5個百分點。

第二階段服務業恢復性增長(1979-1992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拉開序幕,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各項經濟改革隨之逐步啟動。特別是“七五”時期,我市把加快發展與生產、生活有關的第三產業列為經濟建設重要方針之一。1979-1992年服務業呈現恢復性快速發展,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7.2%,1992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7.16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33.4%。

第三階段服務業加速發展(1993-2005年)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這一時期,在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推動下,服務業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進入到加速發展的快車道,產業結構調整成效凸顯。1993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26.35億元。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117.10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41.6%。1993-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21.7%。

第四階段服務業邁入新徵程(2006-2012年)

進入“十一五”時期,全市大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結構優化升級取得新進展,服務業全面發展格局逐步形成,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逐漸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轉變。這一時期,全市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把發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結合起來,大力推動服務業中的物流、金融、商務會展等與生產密切相關行業的發展。2012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3603.45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上升至48.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第五階段服務業提質升級(2013-2018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發展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服務業發展進入提質升級的關鍵期,一系列改革舉措培育和促進了服務業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壯大,服務業向著優質高效轉型升級發展。2013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061.70億元,首次突破4000億元大關;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首次超過50%,擎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2018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6764.0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6.4%,高出第二產業16個百分點。

二、從缺失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服務業幾近凋敝,基礎設施簡陋匱乏,公共服務水平低下。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交通運輸、電信、金融等服務領域闊步發展。

(一)交通運輸服務能力突飛猛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交通運輸業基礎設施大幅改善,承載能力不斷攀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解決交通運輸短板為突破口,建立完善了“大交通”管理體制機制,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冷鏈物流等運輸方式湧現,智慧交通、綠色出行、高效物流等快速興起,為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2018年全市客運量8217萬人,是1949年的23.5倍;貨運量36235萬噸,是1949年的63.6倍;港口吞吐量從1949年的73萬噸增長到5.4億噸。2018年末擁有航線192條,其中,國內航線160條,國際航線29條,港澳臺地區航線3條,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2454萬人,航空貨郵吞吐量22萬噸。全年地鐵總運營里程915萬列公里,總客運量15294萬人次。

(二)電信業加速升級實現跨越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電信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長足發展,特別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通信技術水平和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網絡體系基本形成,移動電話的普及應用、寬帶網絡的技術革新都實實在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近年來,全市把握現代城市建設管理和城市信息化發展的新形式、新特點、新機遇,充分貫徹“寬帶中國”戰略,編制出臺了《青島市移動基站設施專項規劃(2016-2020年)》,從網絡大市向著網絡強市邁進。1978-2018年,全市電信業務總量從1.0億元增長到568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寬帶互聯網用戶39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259萬戶,分別比2008年增長166.4%和101.3%。

(三)金融業在改革創新中發展壯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的金融業結構趨於優化,機構規模不斷擴大,籌融資能力顯著增強,金融業發展空間空前廣闊。近年來,全市金融業以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平臺,加速聚集金融資源,完善財富管理服務體系,青島全球財富中心、金家嶺金融新區相繼引入全球多家名企總部,全省首個基金中心——PE•興業中心正式入駐,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區域性金融中心聚集效應逐漸顯現。1949-2018年,全市人民幣存款餘額從693萬元增長到15532.2億元,年均增長19.5%;儲蓄存款從28萬元增長到5913.7億元,年均增長23.5%。2018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439.4億元,是2000年的20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類金融機構達到257家。金融業全年實現增加值800.4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6.7%,已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三、從單一到豐富,服務百姓生活更趨多元,幸福產業增進民生福祉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從滿足基本需求向更廣泛的領域拓展,服務方式日趨多樣,不斷豐富百姓生活。隨著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傳統消費提檔升級、新興消費快速興起,旅遊、體育、健康、教育等關係民生的幸福產業逐漸壯大。

(一)旅遊業活力強勁

改革開放拉開了全市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序幕,旅遊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尤其是本世紀初將旅遊業作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進行規劃,加之假日經濟的出現,在旅遊黃金週、奧運、節慶及會展效應的帶動下,旅遊業實現快速發展。2018年上合峰會的召開讓世界聚焦青島,為旅遊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2018年全市旅行社數量從1978年的2家發展到544家,其中,經營出境旅遊業務旅行社59家,經營入境和國內旅遊業務旅行社544家。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0億人次,實現旅遊消費總額1867.1億元,分別是2000年的7.6倍和17.8倍,其中,接待國內遊客9848.9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1651億元,分別是2000年的7.7倍和18.6倍;接待入境遊客153.6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11.6億美元,分別是2000年5.9倍和8.2倍。

(二)體育產業蒸蒸日上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體育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方針指引下,體育產業蒸蒸日上。1979年我市被列為全國16個足球重點城市之一。1983、1986、1990年連續三屆被國家體委命名為“田徑之鄉”,萊西、平度、即墨、膠州等先後被命名為全國體育先進區市。新建、擴建和改建了弘誠體育場、虎山軍體中心、市體育中心、城陽體育訓練基地、天泰體育場、頤中體育場等一大批體育場館,特別是為舉辦奧帆賽和全運會,興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比賽場館。近年來規劃建設了青島市民健身中心以及市射擊運動中心、平度奧體中心、青島市皮劃賽艇訓練基地、市體育運動學校綜合訓練比賽館、青島市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6處新場館,推動體育產業再上臺階。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重點體校8所,學員1370人;業餘體校10所,學員1846人。2018年全市運動員在各項比賽中共獲得金牌353枚,銀牌247枚,銅牌236枚。全市健身設施達9200餘處,基本建成城區“8分鐘健身圈”,實現農村全民健身工程全覆蓋。

(三)健康產業蓬勃發展

建國初期,全市只有衛生機構80處,各類衛生技術人員僅有2637人,千人擁有醫生僅0.32人、擁有床位數0.27張。改革開放後,衛生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期,醫療衛生基礎建設逐步加強,醫療手段日益完善,城鄉居民的醫療條件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紮實推進醫療改革工作,醫療保障體系加快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逐步完善,農村衛生工作跨入全省先進行列。2017年2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建立省內首家互聯網醫院,2018年11月獲得正式批准,成為省內首批具備互聯網診療資質的醫院,“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模式為健康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截至2018年底,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8027個,是1978年的6.8倍,其中,醫院、衛生院422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6處,婦幼保健機構12處,門診部(所)、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917處。各類衛生技術人員8.4萬人,是1978年的5.0倍,其中,醫生3.5萬人,是1978年的5.9倍。全市擁有醫療床位5.8萬張,每千人口擁有醫療床位由1978年的2.24張提高到6.82張。

(四)教育行業駛入快車道

教育是事關發展的基礎工程,全市一直致力於推進教育行業發展。1952年市區基本普及了小學六年教育,1957年創辦了民辦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全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行業走上了蓬勃發展之路,形成了規模較大、門類齊全,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良好格局。1989年4月青島市人民政府依法宣佈在全市城鄉實施九年義務教育,1993年頒佈了《青島市義務教育條例》,標誌著全市九年義務教育納入法制化管理。1994年全市160個鄉鎮全部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比全省提前三年半,比全國提前六年半實現“兩基”目標。近年來,全市以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讓城鄉居民學有優教為目標,實施標準化幼兒園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現代化學校創建、市區普通高中外遷新建等項目,推進全市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提升。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高中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9%、100%、99%,中高職一體化發展的職教體系初步建立,高等教育得到較快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各類大專院校(含民辦高校)25所,是1978年的6.3倍,其中,普通高校23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35.3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8.4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1.7萬人,初中在校生26.8萬人,普通小學在校生57.0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2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6.4萬人。

四、從傳統到現代,服務業新動能加快孕育,邁向高質量發展

全市服務業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在保持傳統市場規模優勢的同時更加註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近年來,各行業相互推動,協調有序快速發展,新興行業蓬勃興起,新動能加快孕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生產性服務業成為重要驅動力

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關係到經濟運行效率、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和優化,對推動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起到重要作用。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服務”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近年來,全市生產性服務業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對經濟增長貢獻進一步加大。2018年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3673.7億元,是2012年的1.9倍,年均增速達到11.1%,在全部服務業增加值和全市生產總值中的佔比分別達到54.3%和30.6%。生產性服務業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二)高技術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

高技術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和高端環節。近年來,全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放在突出位置,培育市場需求,拓展服務領域,推進高技術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2018年高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04.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佔全部服務業增加值和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5%和2.5%。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398家,從高技術服務業九個領域收入構成看,信息服務、專業技術服務業的高技術服務收入佔比較高,分別為67.4%、18.5%。

(三)新服務企業發展潛力逐漸顯現

近年來,全市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一批新服務企業不斷湧現和成長,規模效益持續向好,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2018年全市新服務企業實現增加值6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佔全部服務業增加值和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9.4%和5.3%。規模以上新服務企業1253家,實現營業收入1206.3億元,從新服務五個領域收入構成看,現代生產性服務、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收入佔比較高,分別為57.3%、25.1%。

(四)科技服務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近年來,全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積極集聚各類創新要素,著力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科技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多元化的科技服務業體系構架基本形成。2018年全市科技服務業增加值345.9億元,是2014年的2.8倍,佔全部服務業增加值和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1%和2.9%。截至2018年底,全市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9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9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292家,各類創新孵化載體達到344家。技術合同服務點17個、技術轉移機構127家、技術經紀人600餘人,全年實現技術交易755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55.82億元。專利代理機構47家,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2.25萬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向國外申請專利1088件。

七十年的實踐,七十年的輝煌,全市服務業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成長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主引擎。站在新的起點上,在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目標引領下,服務業發展潛力和活力將進一步釋放,發展規模、發展質量、發展效率將進一步提升,必將譜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