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長約700倍 北京實現跨越式發展'

經濟 京津冀 投資 技術 金融 農村 交通 新聞 中國經濟網 2019-08-23
"

來源:北京商報

“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699.3倍,年均增長10.4%。”8月19日,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龐江倩在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經濟社會發展”專場發佈會上介紹。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北京城市功能不斷優化調整,開啟了從消費城市到工業城市、再從工業城市到服務業城市,進而到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跨越式發展。

城市功能提升 2018年GDP首破3萬億

據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北京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突破1萬億元,用近60年的時間上了第一個萬億臺階;到2013年突破2萬億元,用了6年時間上了第二個萬億臺階;到2018年突破3萬億元,僅用5年時間,改革開放以來北京GDP年均增長9.9%。

龐江倩也給出了一組更能體現細節的數據:1949年,北京的地區生產總值為2.8億元,1978年提高到108.8億元,從億元到百億元用了29年。1994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2007年邁過萬億元大關,從百億元增加到千億元用了16年,從千億元到萬億元只用了13年。

從人均GDP上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 2.12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或地區水平,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每人24.4萬元,居全國第一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0.5億元提升到2018年的5785.9億元。

70年來,北京市的變化體現在經濟數據變動背後的城市功能不斷優化。李素芳介紹,在全面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方面,北京市制定實施新增產業禁限目錄並兩次修訂完善,2014年以來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達2.23萬件,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五年累計疏解一般製造業企業2648家,疏解提升市場581家、物流中心106個。

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振中認為,北京達到當前經濟體量是首都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意味著北京有強大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也有更多力量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及雄安新區的建設。

五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經歷了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的重要階段,努力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形成國家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雄安新區需要什麼,就主動支持什麼”,北京援助雄安新區的4所學校掛牌,“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將於近期啟動。

此外,綠色北京行動計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持續推進,在壓減燃煤、控車減油、工業治汙等領域精準發力。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空氣質量不斷改善,2018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43%。

產業結構迭代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超七成

產業結構更趨高端,服務業佔比達到81%,比1949年提高40.9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經濟新動能快速增長,2018年金融、信息、科技等優勢服務業佔經濟比重達到40%,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

2018年第三產業佔比達到81%,與1949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提高40.9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7.9%,成為全市經濟的“壓艙石”。

產業結構的優化,服務業主導地位確立,為消費的興起帶來機遇。體現在經濟結構優化方面,消費代替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卞晶介紹,70年來,隨著消費市場持續完善以及消費環境不斷優化,更好地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北京市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步伐加快,城鄉居民從基本的吃穿等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升級轉變。

具體來看,全市居民耐用消費品數量從少到多、種類從無到有、品質從低端到高端。汽車、移動電話、空調、家用電腦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

“居民用於滿足基本生活的生存型消費支出比例快速下降,用於提高生活質量的發展型消費支出比例不斷上升,體現生活質量的恩格爾係數大幅下降,居民消費結構全面優化升級。”卞晶介紹,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於1993年下降到50%以下,2018年為20%;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於1985年下降到50%以下,2018年為23.8%。

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支出增長明顯。2018年城鄉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支出等發展享受型消費支出佔比分別為32.9%和33.5%,比1978年分別提高19.1個和28.1個百分點。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從當前的表現來看,消費無疑成為拉動北京市經濟增長的“主角”,而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消費也將會一直保持拉動北京經濟發展第一動力的地位。

民生環境優化 人均可支配收入躍升至6.2萬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百廢待興,二環以外都是農村,如今北京已經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交通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北京市大力實施公交優先戰略,以軌道交通為骨架的公共交通網絡日趨完善。”李素芳表示。

據李素芳介紹,1969年10月本市開通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僅11公里,到了2018年已有運營線路22條,運營里程達到636.8公里,軌道交通成為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選擇,日均客運量從1969年的2.3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54.4萬人次,增長了463倍。

在涉及民生的就業領域,數據顯示,2012-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255.5萬人,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全市城鎮從業人員從1963年的281.4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1237.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處於1.5%以內的較低水平。

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據統計,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55年的215元躍升至2018年的6.2萬元。

與此同時,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從制度全覆蓋到基本實現人群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多年來北京公共服務始終保持領先水平,1993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全市人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82.2歲。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1978年的6.7和9.2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3和46平方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