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廣:中國如何跨越“第二經濟大國陷阱”

當前,舉世矚目的中美貿易摩擦涉及經濟規模之大、波及範圍之廣、關注人數之多,在世界貿易史上都是罕見的。歷史上,第一大經濟體與第二大經濟體的博弈從未停止。近幾年,我們在研究大國興衰規律時發現,1890年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以來,第二經濟大國差不多每16年更迭一次,英國、德國、法國、蘇聯、日本等曾經的第二大經濟體後來都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第二名寶座,經濟走向衰落。同樣的命運會發生在中國身上嗎?中國應如何跨越“第二經濟大國陷阱”?

在《填平第二經濟大國陷阱——中美差距及走向》一書中,筆者這樣定義“第二經濟大國陷阱”——第二經濟大國經過一定發展時期,由於政治、經濟、戰爭等多種原因出現經濟衰退,並喪失第二經濟大國地位的規律。產生這一問題的內在邏輯是“叢林法則”,是“修昔底德陷阱”在和平時代的新形式。

形成“第二經濟大國陷阱”的直接原因包括政治干預、外交擠壓、貿易掠奪、和平演變、軍事冷戰、金融陷阱等。比如,德國發動世界大戰、英國實行殖民擴張、日本簽定“廣場協議”等三大協議、蘇聯遭遇和平演變,是幾個國家喪失第二經濟大國地位的主要原因。但本質上,第二大經濟大國自身國策的失誤,以及第一大國對第二大國的成功遏制是最根本的原因。

2010年,中國成為第二經濟大國。根據我們的研究,除國內問題外,外部因素導致我國落入“第二經濟大國陷阱”的可能途徑(非常規戰爭途徑)有12種,包括制度戰(不認同政治制度,和平演變)、體制戰(不認同經濟體制,不承認市場經濟地位)、貿易戰(製造貿易摩擦、削弱經濟競爭力)、科技戰(封鎖先進技術,切斷經濟增長動力)、人才戰(限制頂尖人才回國)、貨幣戰(滲透金融體系,誘發金融危機)、網絡戰(壟斷網絡核心技術,瞬間導致網絡癱瘓)、糧食戰(引發物價上漲,誘發社會矛盾)、石油戰(阻斷石油供給,引發交通混亂)、生物戰(誘發重大疾病,動搖國家安全)、空間戰(佔領空間領地,掌握未來制空權)、軍事戰(製造局部軍事摩擦,消耗經濟實力)。目前,制度戰、體制戰、貿易戰、科技戰、人才戰等5種非常規戰爭已經不同程度地發生,其他問題應及早應對。

那麼,我國能否填平“第二經濟大國陷阱”?能否成為第一個不衰退的第二經濟大國?答案是肯定的。

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多期重疊”的新時代,包括工業化中後期、信息化中期、城鎮化中前期、鄉村振興前期、新科技革命前期,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近14億人口的吃穿住行以及教育、養老、健康、旅遊、文化等需求,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這是保持第二經濟大國地位的重要基礎。

應當看到,填平“第二經濟大國陷阱”,我國還有六大優勢: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有機結合的體制優勢;近14億人消費的市場優勢;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產業體系;擁有1億多大中專畢業生的優質勞動力;擁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與此同時,我們還有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40年來我國GDP實現了200多倍增長,並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

為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夯實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甚至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筆者認為,未來,中國經濟應實施“新三步走”戰略。

“新三步”中,首先是補上第三產業短板。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是美國的4倍,第二產業是美國的1.2倍,第三產業僅是美國的24%,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利於我國躍居世界經濟第一位。

第二步是發展新興產業。根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新興產業擁有115萬億元的發展潛力。發展信息、生物、新能源、先進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助於促進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第三步是建設科技強國。2017年,我國科技創新13個主要指標中,9個數量指標已進入世界前3位,4個創新質量指標差距還比較明顯。我們力爭經過30年左右的努力,提高創新質量,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支撐經濟強國建設。

通過繼續發揮既有的多重優勢,同時積極挖掘新的發展潛力,我國完全能填平“第二經濟大國陷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經濟不衰退、地位不喪失的第二經濟大國。(作者為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