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中國究竟做對了什麼,對全球治理有何啟迪?'

"

作者:張維為

同樣的全球化,不同的結果

眾所周知,世界上很多人對全球化表示不滿乃至憤怒:美國出現了特朗普現象,英國出現了“脫歐”公投,發展中國家的各種不滿更甚。迄今為止的全球化確實問題很多:首先,受益於全球化的主要是少數西方國家,而不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其次,即使在少數西方國家內部,主要受益者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跨國公司,多數百姓的實際收入和家庭資產過去20來年鮮有增加。

但中國的情況相當不同,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通過參與全球化,中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和最大的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多數中國人也是受益者,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

同樣的全球化,為什麼結果會如此不同呢?如果要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制度安排和發展模式使中國得以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趨利避害:中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一直保持著自己的自主性和政策空間,中國有獨立的國防體系、科技體系、工業體系等,這使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允許外國投資者獲益,同時也能使大多數百姓受益。這與很多國家在開放進程中失去自我,結果國家經濟命脈被海外跨國公司控制,百姓的財富甚至被西方金融大鱷洗劫一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

作者:張維為

同樣的全球化,不同的結果

眾所周知,世界上很多人對全球化表示不滿乃至憤怒:美國出現了特朗普現象,英國出現了“脫歐”公投,發展中國家的各種不滿更甚。迄今為止的全球化確實問題很多:首先,受益於全球化的主要是少數西方國家,而不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其次,即使在少數西方國家內部,主要受益者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跨國公司,多數百姓的實際收入和家庭資產過去20來年鮮有增加。

但中國的情況相當不同,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通過參與全球化,中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和最大的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多數中國人也是受益者,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

同樣的全球化,為什麼結果會如此不同呢?如果要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制度安排和發展模式使中國得以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趨利避害:中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一直保持著自己的自主性和政策空間,中國有獨立的國防體系、科技體系、工業體系等,這使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允許外國投資者獲益,同時也能使大多數百姓受益。這與很多國家在開放進程中失去自我,結果國家經濟命脈被海外跨國公司控制,百姓的財富甚至被西方金融大鱷洗劫一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張維為:中國究竟做對了什麼,對全球治理有何啟迪?


中國無疑做對了一些事情,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所以才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是無法照搬的,因為它源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民情國情,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模式最鮮明的特色之一,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整體利益黨”,也就是說它能夠整合並代表中國人民的整體和長遠的利益,它能夠動員和組織中國人民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和奮鬥,這也是今天中國成功的關鍵所在。儘管無法照搬,但一個成功的模式一定具有某些能給人啟迪的價值。

中國究竟做對了什麼,對全球治理有何啟迪

以我個人之見,中國做對的事情,對全球治理也有啟迪。那麼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究竟做對了什麼?對全球治理的改善又有何啟迪呢?

第一,消除貧困是中國的民心所向,有利於消除貧困的全球化才是值得歡迎的全球化。

中國堅持了實事求是,頂住了各種思潮的壓力,緊緊抓住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這條主線來推動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過去30多年來中國使7億多人脫貧,佔世界脫貧總數的70%多,這一切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

這對全球治理的啟迪是什麼呢?我想就是一個國家一定要從自己的民情國情出發,傾聽百姓的呼聲,全力解決百姓最為關切的問題,制定並執行包容共享的政策,使多數民眾能夠從國家發展中受益,而不是信奉某種教條,特別是要警惕民主原教旨主義和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教條。

第二,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互通,對於改善民生具有特殊意義。

中國人說,“要致富,先修路”,路通可以帶來人流、物流、思想流,帶來國家和社會的活力和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和移動通訊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電力全覆蓋,考慮到中國幅員遼闊的國土面積和複雜多樣的地理狀況,這種成就實屬不易。

這對全球治理有什麼啟迪呢?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互通,往往是改善民生最有效的起點。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發起成立了亞投行,它有效地彌補了現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一個很大缺陷。

第三,改善民生,搞活經濟,需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需要大力推動內貿和外貿,推動有效投資。

中國在這種理念指導下,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已經成了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和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之一,而且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統一的國內市場。

這對全球治理的啟示是什麼呢?那就是少搞些保護主義,多做些內外貿易;不要以鄰為壑,要同舟共濟;不要搞零和遊戲,要推動合作共贏,否則世界經濟復甦將沒有希望。

第四,通過創新和結構調整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以最大的熱情擁抱了創新和新技術革命,在移動互聯網、數字經濟、智能工業、傳統產業升級、電子商務等領域內,幾乎都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中國的創新也包括全方位的結構改革和體制改革,以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

這對全球治理的啟迪是什麼呢?少依靠量化寬鬆之類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那是西方條件下“封閉僵化”的老路,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從未真正奏效;我們應該多依靠創新驅動和結構改革來促進經濟發展。

上述內容綜合在一起就是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的方案,即推動一種新型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使全球化具有更多的創新,更多的活力,更多的聯通,更多的包容,進而推動世界經濟的復甦和增長,縮小貧富差距,乃至消除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溫床,最終形成一個全球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

中國在杭州主持召開了的G20峰會,基於上述的中國經驗,中國為會議設計了創新、活力、聯動、包容四個主題,並從這些主題出發提出了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創新增長方式,包括通過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改革來促進增長,而不是僅僅依賴貨幣寬鬆政策;通過推動貿易和投資來盤活和振興世界經濟;讓新一輪的全球化變得更加聯動和包容,使普通百姓多多受益,使發展中國家多多受益,使參與全球化的各方都能多多受益,而不是過去那種一方受益、一方受難的零和遊戲。

G20代表了世界經濟總量的85%、世界貿易總額的80%、世界人口的60%,在杭州峰會上,20國集團成員已就中國方案達成了基本共識,這意味著我們今天確實有可能開創一種與以往全球化不同的新型的全球化。但我們也是現實主義者,儘管各主要經濟體這次達成了共識,但能否真正落實還不能確定。

好在今天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很大,是世界上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這意味著中國自己帶頭推動新型全球化,世界就有可能變得很不一樣,中國確實有可能引領這種新型的全球化,就像中國發起亞投行之初,西方主要國家對它並不看好,但今天多數相關的國家已經加入或正在申請加入這個銀行。

中國政治文化中有一個很好的概念,叫“勢”,也就是要推動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大勢,一旦大勢形成,它就難以逆轉。今天我們推動這些源於中國理念和經驗的中國方案和普遍共識,就有可能形成重塑全球化的偉大力量,當這種力量達到不可逆轉之時,那種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利的“排他性”全球化就有可能被改變,一個更加包容的、合作共贏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模式也就可能真正誕生了。

(作者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本文發表於2016年10月24日《北京日報》,原標題為《中國做對的事情,對全球治理有啟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