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省下錢,首要祕訣是:不要虧待自己

經濟 不完美媽媽 巴黎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2019-05-22

如題。

以前寫過若干次。我大學開始經濟獨立,之後一天班都沒上過,一直寫東西。在國內環境,寫東西很難發財,但29歲時,好歹也湊夠兩個人在巴黎三年的生活費,跑巴黎讀書了。

大富大貴決然是不可能的,湊合過點日子還行。如上所述,寫東西發不了財,所以我多少也算懂點省錢的法子。

我常唸叨,年輕人若可維持溫飽,就儘早經濟獨立。

因為經濟獨立後,你才知道掙錢的辛苦;你能看清生活的全貌。花錢意味著什麼,自己懂得斟酌分量。不用人教,你也會自然知道日子怎麼過法。

——人一天不經濟獨立,便有退路,便有依賴情緒。“我月光也無所謂,最後總有人給我買單”。若存了這心思,只會一直渾渾噩噩下去。

——“我父母的錢都是給我的,依靠下也沒錯!”這麼想也沒錯。但你用父母的錢越多,將來厚養父母的義務就越重。不是說不用贍養父母,但父母經濟壓力輕,孩子壓力也相對輕;若提早將父母的錢吃幹抹淨,父母生活質量必然下降,勢必發展成:“父母本來可以過三十年舒服養老日子的,現在為了你,將來十年都得緊巴巴了——你不得多幫襯父母嗎?”

——即便父母不說,自己心裡也過不去吧?

——所以提早經濟獨立,自己也許提早苦一點,但輕鬆啊。

然後,給自己訂一個存錢的目標數字

不用太緊迫,但多少告訴自己,“攢滿這個數”,而且將這個數字具象化,比如,“攢滿一百萬,買艘自己喜歡的船”之類。

具象化,是為了讓你明白,你為之努力的不只是個數字,而是一種你可以觸及的生活。

數別太大,一個上班族每天想掙滿一億,就像你第一天跑步就跑馬拉松似的,跑一公里就想回家睡大覺了。

有個目標在前,人會下意識地節制其他慾望——甚至不用自己壓制,就自然能節制了。

學會自己做飯。

並不一定得每頓自己做,但會做飯後,能對食材和基本營養學有個概念。大概知道自己每天吃到肚裡的是什麼東西,裡面含什麼,會對身體有如何的影響。如此之後,會自然而然地吃得健康些。

具體到日常消費,買東西,各有各的習慣。許多人會建議說消費降級,多找代用品,多壓縮慾望,之類。

我個人建議是:買東西求精,但是少;求好,但耐用。

大多數好東西,好有好的道理。好東西是伺候人的,不至於讓你反被牽制,東奔西跑。

每次你被個劣質產品鬧得頭疼時,糟糕的心情就是你付出的代價。

買了好的東西,不用多,你有足夠的時間用在其上。你不會有遺憾,只會很滿足、很珍惜,物盡其用,用透為止。

實際上,我們買的大多數不貴的小東西,都是衝動消費,買來積灰。

好的東西,一個就夠了。不憋屈自己,也不會讓自己雜念叢生。

是的,省錢的祕訣就是:

不要虧待自己。

如果為了摳搜省錢憋屈了自己,虧待久了,遲早會反噬,到時才破財呢。

所以,一定給自己些許釋放空間:窮家富路,在家吃點虧,出門別憋屈自己。

以及,儘早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域。

早點買好的、耐用的東西,見識過了最頂級的存在,有利於人一覽眾山小,果斷放棄其他亂七八糟的、不必要的碎玩意。

每個人生活裡,應該多少都認識那麼一兩位:明明挺有錢,卻看似無慾無求的?不是人家境界格外高尚,多半是,見識過了,也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域了。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區域,人會自然而然地,放棄其他多餘的玩意;時間長了,就自然清心寡慾,省下錢來了——我現在的生活方式,跟十年前也並無區別;雖然收入應該是漲了,但大體如舊。

也因為早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找到能讓自己開心的東西了而已。

最後一件事。

奢侈品理論裡,有個要點是所謂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即,大多數溢價,買的不是一個物件實際的用途,而是社交價值。

再說直白點:你花的錢越多,就有越大可能是為了給別人看,而不是給自己用的。

但是給別人看,卻又是件低效率的事。比如你同樣10000元,用來買雞蛋,都能吃到自己肚裡;用來買個包,可能過往一百個人裡會注意到的,不過一兩個。效率不高。

先滿足自己,再取悅別人。這是一個理性人應有的格局。

所以,下決心買任何大東西前,多問一句自己:

“我是真想要這個,還是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有這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