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斐34億爆雷 京東和諾亞誰在說謊?

京東否認,諾亞報案,歌斐34億私募基金踩雷事件,究竟誰在說謊?

這兩天出現了一個數十億的大雷,跨國公司承興集團出現了問題,其董事長羅靜被抓,一系列與之有業務關係的公司都給扒了。

承興集團是一家跨國綜合集團,旗下3家上市公司,分別是主營泛娛樂行業,港股借殼的承興國際控股;主營智能硬件,在A股借殼的博信股份;主營大健康,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Camsing Healthcare(BAC)。

一個集團在三個市場中擁有三家主板級上市公司,實力不可謂不雄厚。但依然出現了問題,而且牽扯進了一大批公司,從金融到互聯網,給他們擼了個爽。

看一下這個案子,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點。羅靜是怎麼進去的?是被警方刑拘的。警方為什麼刑拘?因為有人主動報警。誰報的警?諾亞方面報的警。

諾亞集團是什麼?是中國最老牌理財機構之一,業務涵蓋線下線上,規模龐大,當前已經上市。

業內有一種說法,每個城市最富有的一批人,不是諾亞的客戶,就在成為諾亞客戶的路上,因為他們的理財師一定會讓你掏錢的。你別管這句話是嘲諷他們還是誇他們,但他們規模龐大是沒錯的。

01

問題來了,為什麼諾亞要報警抓人呢?

原因是諾亞旗下歌斐資產有多款私募產品是發的與承興集團有關的,總涉及規模34億,並且率屬於創世系列,是諾亞集團的核心產品之一,可以理解為每個城市最富有的一批人,主要買的就是這類產品。

如果這個產品出大問題,諾亞可能會被每個城市最富有的一批人吊起來打,然後踩在地上。踏上一萬隻腳。所以說,諾亞是比誰都怕這34億債務出問題的,所以一般來說即使撕破臉皮了,大家也會看在錢的份上假笑商業互吹的。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真實,這在金融圈也是基礎操作。

作為募資方,主動舉報債務方董事長來引爆這顆雷的這種事,一般是不太會發生的,因為對雙方都沒好處,大家一起玩完兒。

鬧到現在這樣兒,理論上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債務方是個狠人,所以要開槍帶走。

02

債務方是怎麼不當人的?

承興國際想諾亞募資的時候,是做了抵押的,抵押的是他們和京東蘇寧的應收賬款。

京東蘇寧這種電商,在運營過程中,不是說顧客付了錢就把錢打給供應商的,而是和所有供應商都有一個賬期,一般來說你來京東或者蘇寧賣貨,都是先發貨,用戶付錢給京東/蘇寧,然後京東在用戶確認收貨的N(一般為90到180)天后,給供應商結算。

所以就等於是廠家在京東/蘇寧賣貨,需要過很長時間才能拿到錢。

這是行業通行的慣例,大超市也都這樣的,雖然拿錢慢,但這個錢確實是會給商家的,畢竟消費者掏錢買了貨,錢是有的。所以理論上,這種應收賬款是非常好的抵質押物。

甚至大的電商公司都有專門針對供應商的貸款,自己欠了人家的錢,還要人家再付利息來貸款,肥水不流外人田。

承興在京東和蘇寧一共有57.47億的應收賬款,其中蘇寧42.75億,京東13.33億。

這麼大的應收賬款規模,諾亞沒有獨家吃下。還有一個倒黴蛋,叫雲南信託,雲南信託給承興也發了一款信託產品,抵質押物也是這個應收賬款。

理論上這麼好的資產,不太會出什麼問題。但現在問題來了,這個應收賬款,被諾亞方面的風控在做貸後管理的時候發現,可能有問題。

於是諾亞就第一時間報警了目的是為了保全資產,在後面的清算中佔有足夠的先機。

承興發債太多了,涉及到的機構不止諾亞和雲南信託,還有十幾家信託,證券和資管公司,大家排隊要債不知道要到哪一年。所以這個遊戲,叫做跑得快。

03

如果只是諾亞搶跑,那麼這個案例不會引起我的興趣,無非就是被騙了唄,市場上跟中外表高大上實際上搓的一比的沙雕公司多不勝數,即使被騙了,也無非就是買個教訓,當年比這個大得多的案件多了去了。

京東和蘇寧根本不承認有這些應收賬款,說是承興偽造的,這其實很正常,抵質押物造假嘛,很常見。

一般來說,圍繞著應收賬款,真假是很簡單的事情,京東蘇寧說沒有就是沒有,這個應該不會有爭議。

這個案子最有趣的點來了,羅生門出現。

諾亞和雲南信託表示這些發票查過都是真的,承興就是在和京東大量合作,有大量應付賬款。但是京東表示不存在的,勸你們善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雙方一定有人說謊。

諾亞財富公開表示承興為京東的供應商,雙方存在大量長期交易,現在京東否認這些事情,所以旗下歌斐資產已經因為這筆融資起訴了承興和京東。

諾亞內部人士還表示核驗了承興給京東開的發票,並且有京東的債權轉讓協議且和京東進行了確權,板上釘釘。

京東不甘示弱,表示承興只是一個普通供應商,所有資料都是偽造的,自己和承興根本沒有那麼多應收賬款,在整個過程中歌斐沒有和京東官方就合同真實性做過驗證,建議諾亞好好整整自己的風控。

蘇寧和雲南信託那邊也是一樣的情況,但是更奇妙。

雲南信託表示自己和承興的相關負責人一起在蘇寧的辦公室裡辦的手續,由蘇寧員工親自辦理。

但是出事後,蘇寧表示根本沒有這個員工,合同自然也是假的。

大家誰都不服軟,而且講的都很有道理。就是這樣,才引起了我的興趣。

04

這次案件說穿了,不能說京東和蘇寧完全沒有責任,但主要問題還是在資金方責任更大,當然最大的責任是在騙子身上。

資金方的風控做的不夠極致,或者說,踏入了思維的誤區,導致很多應有流程都沒有做好。

諾亞和雲南信託的貸前風控做的都不夠好,我來講解下哪裡有問題。

諾亞表示自己核驗過廣州承興開給京東的發票,發票是真的,這裡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漏洞。

做過財務的人都知道,雖然發票本身可以被驗真,但是發票背後所代表的業務並不一定是真的,這些發票是承興開給京東的,承興是開票方,開票方是可以支付一定的稅費來開出真發票的。

而且是想開給誰就開給誰,不需要提供證明,也不需要對方知曉,發票本身不代表業務真實性,只代表企業交了稅,對於盡調風控而言,這是基本常識。

所以縝密一些的風控,在拿到票的時候,不僅要核驗票本身的真實性,也要和能夠確認身份的京東方面的業務對接人員確認業務的真實性,更需要拿到業務的原始合同且要求他們核驗。

這個核驗可以是京東開具證明函,也可以是當面確認簽字。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案件裡諾亞這兩點做的都不好,首先沒有向京東確認合同真實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失誤,被京東抓住來反擊了。

還有就是開具證明函和當面確認簽字都沒有做到最好,甚至還接受信件簽字,鬼知道信件寄給誰了,簽字的又是誰。

諾亞說和京東做了確權,那麼是和誰?在什麼時間?以什麼形式做了確權?那人是不是京東的?這非常重要。

現在京東敢大刺刺的說諾亞自己風控沒做好,且沒有跟京東確認過,貌似這裡面出了一些問題。

即使是當面簽字,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雲南信託就做出了錯誤的示範。

雲南信託以為有人帶著,在蘇寧的辦公室簽字,就業務一定是真實的,這是不夠專業的。

因為買通內部人空出幾個會議室本身就不是很難的事情,作為騙貸方,買通會議室,申請幾個訪客資格,安排幾個假扮高管的人,再配上幾十塊造假的公章,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兒,錢能通神,而且還是這麼大一筆錢。

所以風控應該怎麼做?

所謂的當面確認簽字,按照以前我們銀行的標準,是指在京東/蘇寧的辦公室,和能夠確認身份(公司出具在職證明,且核驗身份證信息)的負責人,在雙錄(錄音錄像)的前提下,一條一條讀出條款並確認無誤,然後簽字按手印。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排除人為干預因素,保護自身利益。這點兩家做的都沒有毫無瑕疵,所以給騙子留了機會。

05

說完這個案例,我要再說點別的事,與風控有關的,大家當笑話聽就可以,就當是我的牢騷。

我早些年在銀行做風控,做過很多盡職調查,也有很多同行。

在我看來,整個行業裡面真正專業的人是不多的,每次我接手前任的案子的時候,總能查出問題。

不是他們不聰明,而是他們有太多小聰明。這些小聰明讓他們喜歡無視一些規則,換取一些便利,但他們又沒有聰明到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麼麻煩的規則出現?

例如承興的案子,如果嚴格按照我的規則進行問詢面籤雙錄三重合身(工作,職位,身份),甚至再多一些實地考察,那麼起碼是不會被這麼輕鬆坑掉的。

當年震驚全國的青島港倉單質押騙貸案,我去調查的時候發現就是很簡單的倉單多重質押,高端一點的企業和不同的倉庫簽約,同一批貨轉來轉去,開出不同的倉單,只要多去實地走訪,不難看出問題。

低端一點的就連多重倉單都沒做,就是倉單三聯拆成三張,就從三家機構騙了3筆倉單質押貸款,荒謬的一塌糊塗。

當年在河南某地的騙貸案,我去調查的時候一眼就看出來作為抵質押物的糧食有問題,因為散裝的糧食不能把倉庫堆滿,這樣會憋死的,糧食本質上還有作為種子的呼吸需求,裝糧食的倉庫如果是四邊形的,要裝成尖尖的形狀,最多隻能裝一半,然後順藤摸瓜抓出了利益勾結。

再後來在浙江做酒類質押,我質疑所謂的20年原漿為什麼罐子這麼新,要求隨機開罐,查出用水作為原漿。

這些案子做起來都不復雜,我也不是那麼神奇的聰明人,識破騙局有時候真的只需要按照標準的風控流程默默執行到極致,就夠了。

但就這麼簡單的東西,很多享有盛譽的大機構的人都不願意做,因為LOW,因為土。

當然,有時候也不完全是做不好,而是很多坐在辦公室的風控經理都是不願意去實地盡調盤庫的,不完全是苦和累,而是有更深層的考慮。

因為如果沒有實地盡調,貸後出了問題,雖然風控也要揹負責任,但很多時候責任不是很大,並且可以往業務方身上推卸,甚至可以說是業務方沒有要求現場盡調是失職。

而如果一旦風控真的實地出現了,那麼這個案件的主要責任,就在風控身上,如果連實地盡調後還是出了問題,要麼風控與人串通,要麼風控水平不行,不管是哪種,都是很嚴重的後果。

人都是逐利的,稍微仔細盤算一下就知道,拿一樣的錢,幹嘛要給自己背這麼多的風險。

所以做到現在,整個行業裡貼近業務肯實地摸爬滾打的風控越來越少,坐在辦公室吹空調打電話敲電腦發郵件做PPT的風控越來越多。

大家都為了自己考慮,大不了不開心換東家,反正現在風控這麼吃香。

如果是純互聯網業務也就算了,但涉及線下大額資產的業務,如果不做到極致,是對公司和投資人都不負責的。

事實上,在業務中很多騙局都是肉眼能看見,但隔著屏幕看不見的。

作為業務後盾的風控們,不敢衝向第一線,不敢為業務兜底,這是不夠敬業的。

所以講到最後,我覺得這其實就是一個敬業問題。別的行業不敬業,無非是划水沒有什麼產出。而風控作為兜底職業,開始划水,帶來的風險是不可預估的,很多人一輩子的錢都在裡面。這是很難被饒恕的事情。

但更難被饒恕的不是這個,而是很多風控不是沒有做到位,而是做的太到位了,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被壓了下來。

很多風控在發現問題後,被告知要聽老闆的話,老闆有其他安排,就當看不見,閉著眼簽字就行。

這是行業內比風控划水還要嚴重的事情,風控奉命划水,必須划水。你劃我劃大家劃,最後一起翻船。這次是這個項目翻船了,但水下的其他項目,還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呢?

很多號稱多重風控,名詞多到看不懂的公司們,到底有多少在划水呢?天亮了,下一個翻船的會是誰?

本文源自鈦媒體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