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水塑造的城市

“泉城”濟南,也確實是一座被泉水所塑造的城市。

古時這裡南臨泰山,北依濟水,更有數泉滋潤,環境得天獨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皆曾在泉畔繁榮。傳說舜也曾在歷山(今千佛山)一代耕作。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水塑造的城市

“泉城”濟南,也確實是一座被泉水所塑造的城市。

古時這裡南臨泰山,北依濟水,更有數泉滋潤,環境得天獨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皆曾在泉畔繁榮。傳說舜也曾在歷山(今千佛山)一代耕作。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水古時獨流入海,與江水(長江)、河水(黃河)、淮水(淮河)並稱“四瀆”,足見其地位。清咸豐黃河大改道,由濟水入海,今天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圖攝於今濟南章丘。圖/視覺中國

戰國時期,齊國在此修築歷下城。漢代,設立濟南郡,取濟水之南意;在歷下城基礎上修築歷城縣城。彼時,縣城南接歷山,北濱歷水陂(今大明湖),西是趵突泉水匯成的濼水,東是舜井泉水匯成的歷水,四面天險,利於城防,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由東平陵(今章丘)遷來歷城,在歷水東畔新建東城,形成隔歷水相望的雙子城。此後濟南地位日益上升,唐宋時成為州治,向經濟、政治、軍事中心轉化,改建齊州州城,今大明湖成為城內湖,成為園林建設的重心,也影響著城內的格局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水塑造的城市

“泉城”濟南,也確實是一座被泉水所塑造的城市。

古時這裡南臨泰山,北依濟水,更有數泉滋潤,環境得天獨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皆曾在泉畔繁榮。傳說舜也曾在歷山(今千佛山)一代耕作。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水古時獨流入海,與江水(長江)、河水(黃河)、淮水(淮河)並稱“四瀆”,足見其地位。清咸豐黃河大改道,由濟水入海,今天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圖攝於今濟南章丘。圖/視覺中國

戰國時期,齊國在此修築歷下城。漢代,設立濟南郡,取濟水之南意;在歷下城基礎上修築歷城縣城。彼時,縣城南接歷山,北濱歷水陂(今大明湖),西是趵突泉水匯成的濼水,東是舜井泉水匯成的歷水,四面天險,利於城防,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由東平陵(今章丘)遷來歷城,在歷水東畔新建東城,形成隔歷水相望的雙子城。此後濟南地位日益上升,唐宋時成為州治,向經濟、政治、軍事中心轉化,改建齊州州城,今大明湖成為城內湖,成為園林建設的重心,也影響著城內的格局

泉城濟南有多“水”?

南方園林多以水景為主,北方園林多以建築見長,濟南園林兼具南北特色。泉城還孕育了諸多名士,如“濟南二安”,即李清照和辛棄疾。由於泉水排洩渠道受人工改造影響,今大明湖在歷史上位置及面積皆有改變。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水塑造的城市

“泉城”濟南,也確實是一座被泉水所塑造的城市。

古時這裡南臨泰山,北依濟水,更有數泉滋潤,環境得天獨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皆曾在泉畔繁榮。傳說舜也曾在歷山(今千佛山)一代耕作。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水古時獨流入海,與江水(長江)、河水(黃河)、淮水(淮河)並稱“四瀆”,足見其地位。清咸豐黃河大改道,由濟水入海,今天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圖攝於今濟南章丘。圖/視覺中國

戰國時期,齊國在此修築歷下城。漢代,設立濟南郡,取濟水之南意;在歷下城基礎上修築歷城縣城。彼時,縣城南接歷山,北濱歷水陂(今大明湖),西是趵突泉水匯成的濼水,東是舜井泉水匯成的歷水,四面天險,利於城防,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由東平陵(今章丘)遷來歷城,在歷水東畔新建東城,形成隔歷水相望的雙子城。此後濟南地位日益上升,唐宋時成為州治,向經濟、政治、軍事中心轉化,改建齊州州城,今大明湖成為城內湖,成為園林建設的重心,也影響著城內的格局

泉城濟南有多“水”?

南方園林多以水景為主,北方園林多以建築見長,濟南園林兼具南北特色。泉城還孕育了諸多名士,如“濟南二安”,即李清照和辛棄疾。由於泉水排洩渠道受人工改造影響,今大明湖在歷史上位置及面積皆有改變。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賞荷的娃兒。圖/視覺中國

特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曾鞏在齊州做官時,“鑿渠開沼疏清漣”,佈設了百花洲、百花堤、北渚亭、“七橋風月”等諸多勝景;還在今大明湖北岸修建北水門,控制與城外水道的連通,使其成為“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寶湖。

明初,濟南成為山東省首府,真正成為全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洪武四年(1371),重整城牆及護城河,形成今明府城模樣。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水塑造的城市

“泉城”濟南,也確實是一座被泉水所塑造的城市。

古時這裡南臨泰山,北依濟水,更有數泉滋潤,環境得天獨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皆曾在泉畔繁榮。傳說舜也曾在歷山(今千佛山)一代耕作。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水古時獨流入海,與江水(長江)、河水(黃河)、淮水(淮河)並稱“四瀆”,足見其地位。清咸豐黃河大改道,由濟水入海,今天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圖攝於今濟南章丘。圖/視覺中國

戰國時期,齊國在此修築歷下城。漢代,設立濟南郡,取濟水之南意;在歷下城基礎上修築歷城縣城。彼時,縣城南接歷山,北濱歷水陂(今大明湖),西是趵突泉水匯成的濼水,東是舜井泉水匯成的歷水,四面天險,利於城防,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由東平陵(今章丘)遷來歷城,在歷水東畔新建東城,形成隔歷水相望的雙子城。此後濟南地位日益上升,唐宋時成為州治,向經濟、政治、軍事中心轉化,改建齊州州城,今大明湖成為城內湖,成為園林建設的重心,也影響著城內的格局

泉城濟南有多“水”?

南方園林多以水景為主,北方園林多以建築見長,濟南園林兼具南北特色。泉城還孕育了諸多名士,如“濟南二安”,即李清照和辛棄疾。由於泉水排洩渠道受人工改造影響,今大明湖在歷史上位置及面積皆有改變。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賞荷的娃兒。圖/視覺中國

特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曾鞏在齊州做官時,“鑿渠開沼疏清漣”,佈設了百花洲、百花堤、北渚亭、“七橋風月”等諸多勝景;還在今大明湖北岸修建北水門,控制與城外水道的連通,使其成為“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寶湖。

明初,濟南成為山東省首府,真正成為全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洪武四年(1371),重整城牆及護城河,形成今明府城模樣。

泉城濟南有多“水”?

攝於濟南天下第一泉景區。圖/視覺中國

城的佈局深受泉池、湖泊、溝渠影響。四個城門不對稱;東西門間、南北門間也不能直接貫通;而且北門是水門,平日不開。城雖有棋盤方格狀的古代特點,但與一般沿中軸線對稱的規則制式又不同,獨具特色。有些街巷甚至頗多曲折,似入江南水鄉

這裡地勢南高北低,為順應地形,也利於泉水排洩,城中街道多南北向。泉水亦影響著居民分佈,西門趵突泉一帶水源豐富,匯成的濼水也利於航運,持續繁榮,是濟南最早轉化為市區的地方。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水塑造的城市

“泉城”濟南,也確實是一座被泉水所塑造的城市。

古時這裡南臨泰山,北依濟水,更有數泉滋潤,環境得天獨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皆曾在泉畔繁榮。傳說舜也曾在歷山(今千佛山)一代耕作。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水古時獨流入海,與江水(長江)、河水(黃河)、淮水(淮河)並稱“四瀆”,足見其地位。清咸豐黃河大改道,由濟水入海,今天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圖攝於今濟南章丘。圖/視覺中國

戰國時期,齊國在此修築歷下城。漢代,設立濟南郡,取濟水之南意;在歷下城基礎上修築歷城縣城。彼時,縣城南接歷山,北濱歷水陂(今大明湖),西是趵突泉水匯成的濼水,東是舜井泉水匯成的歷水,四面天險,利於城防,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由東平陵(今章丘)遷來歷城,在歷水東畔新建東城,形成隔歷水相望的雙子城。此後濟南地位日益上升,唐宋時成為州治,向經濟、政治、軍事中心轉化,改建齊州州城,今大明湖成為城內湖,成為園林建設的重心,也影響著城內的格局

泉城濟南有多“水”?

南方園林多以水景為主,北方園林多以建築見長,濟南園林兼具南北特色。泉城還孕育了諸多名士,如“濟南二安”,即李清照和辛棄疾。由於泉水排洩渠道受人工改造影響,今大明湖在歷史上位置及面積皆有改變。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賞荷的娃兒。圖/視覺中國

特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曾鞏在齊州做官時,“鑿渠開沼疏清漣”,佈設了百花洲、百花堤、北渚亭、“七橋風月”等諸多勝景;還在今大明湖北岸修建北水門,控制與城外水道的連通,使其成為“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寶湖。

明初,濟南成為山東省首府,真正成為全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洪武四年(1371),重整城牆及護城河,形成今明府城模樣。

泉城濟南有多“水”?

攝於濟南天下第一泉景區。圖/視覺中國

城的佈局深受泉池、湖泊、溝渠影響。四個城門不對稱;東西門間、南北門間也不能直接貫通;而且北門是水門,平日不開。城雖有棋盤方格狀的古代特點,但與一般沿中軸線對稱的規則制式又不同,獨具特色。有些街巷甚至頗多曲折,似入江南水鄉

這裡地勢南高北低,為順應地形,也利於泉水排洩,城中街道多南北向。泉水亦影響著居民分佈,西門趵突泉一帶水源豐富,匯成的濼水也利於航運,持續繁榮,是濟南最早轉化為市區的地方。

泉城濟南有多“水”?

“齊魯百年影像”中民國時的濟南市民,依泉而居。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水塑造的城市

“泉城”濟南,也確實是一座被泉水所塑造的城市。

古時這裡南臨泰山,北依濟水,更有數泉滋潤,環境得天獨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皆曾在泉畔繁榮。傳說舜也曾在歷山(今千佛山)一代耕作。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水古時獨流入海,與江水(長江)、河水(黃河)、淮水(淮河)並稱“四瀆”,足見其地位。清咸豐黃河大改道,由濟水入海,今天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圖攝於今濟南章丘。圖/視覺中國

戰國時期,齊國在此修築歷下城。漢代,設立濟南郡,取濟水之南意;在歷下城基礎上修築歷城縣城。彼時,縣城南接歷山,北濱歷水陂(今大明湖),西是趵突泉水匯成的濼水,東是舜井泉水匯成的歷水,四面天險,利於城防,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由東平陵(今章丘)遷來歷城,在歷水東畔新建東城,形成隔歷水相望的雙子城。此後濟南地位日益上升,唐宋時成為州治,向經濟、政治、軍事中心轉化,改建齊州州城,今大明湖成為城內湖,成為園林建設的重心,也影響著城內的格局

泉城濟南有多“水”?

南方園林多以水景為主,北方園林多以建築見長,濟南園林兼具南北特色。泉城還孕育了諸多名士,如“濟南二安”,即李清照和辛棄疾。由於泉水排洩渠道受人工改造影響,今大明湖在歷史上位置及面積皆有改變。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賞荷的娃兒。圖/視覺中國

特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曾鞏在齊州做官時,“鑿渠開沼疏清漣”,佈設了百花洲、百花堤、北渚亭、“七橋風月”等諸多勝景;還在今大明湖北岸修建北水門,控制與城外水道的連通,使其成為“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寶湖。

明初,濟南成為山東省首府,真正成為全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洪武四年(1371),重整城牆及護城河,形成今明府城模樣。

泉城濟南有多“水”?

攝於濟南天下第一泉景區。圖/視覺中國

城的佈局深受泉池、湖泊、溝渠影響。四個城門不對稱;東西門間、南北門間也不能直接貫通;而且北門是水門,平日不開。城雖有棋盤方格狀的古代特點,但與一般沿中軸線對稱的規則制式又不同,獨具特色。有些街巷甚至頗多曲折,似入江南水鄉

這裡地勢南高北低,為順應地形,也利於泉水排洩,城中街道多南北向。泉水亦影響著居民分佈,西門趵突泉一帶水源豐富,匯成的濼水也利於航運,持續繁榮,是濟南最早轉化為市區的地方。

泉城濟南有多“水”?

“齊魯百年影像”中民國時的濟南市民,依泉而居。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生濟南。圖/圖蟲·創意

現在的濟南,古蹟猶存,泉韻亦相承;還以泉水孕育的白鷺為市鳥,中心廣場也矗立著高近40米的泉標。大明湖產的蒲菜、茭白、白蓮藕已在飲食中必不可少;鯉魚、鰱魚總要在泉中養一養,西瓜、啤酒也要在泉中涼一涼。以泉煮飯、烹茶更是自然。

泉,滋潤著濟南的方方面面,使她有北方的敦厚,亦有南方的溫柔,頗有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濟南,如泉,甘洌靈動,悠然包容。

- END -

文丨樂兮

封圖 | 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多彩中國》

《濟南泉水文化通覽·泉水地理》

《濟南泉域邊界條件、水循環特徵及水環境問題》孫斌,彭玉明

《濟南泉水與附近水文地質關係研究》楊增元等

《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泉水文化通覽·泉與泉城》

《考古濟南》天下泉城

《濟南泉水文化通覽·泉水覽勝》

《濟南泉水文化通覽·泉水風物》

濟南市人民政府

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網

40年很長

40年也很短

300幅中外攝影師作品

多維度、客觀地

展現中國改革開放

展現時間的力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圖/圖蟲·創意

泉生濟南

老舍的一篇《趵突泉》,或許是大多人對濟南的第一印象。其實,以“泉城”聞名的濟南,總共大大小小800多處泉!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彙集而成。濟南還有全國唯一一條全部由泉匯成的護城河;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為什麼那麼多泉?

居然是因為泰山,沒錯就是那座“五嶽之首”的泰山。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南在泰山以北,黃河穿市而過。濟南市區及泉水主要在黃河以南。圖/《多彩中國》

濟南的泉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地區,在地質上,這裡和泰山同屬“泰山凸起”地塊。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並俯衝,在燕山運動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X”型斷裂,其中一個斷塊沿斷裂垂直抬升,構成泰山的雛形。 此後,構造活動不斷,而地塊受力不均,兩端抬升速度不等,發生掀斜運動,南部“翹”起來,最終形成泰山,北部相對低,岩層呈現向北緩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勢,水的“北移”有雙倍助力泉城濟南有多“水”?

圖中粉色為不透水地層;綠色系列皆為含水碳酸鹽岩層,在適宜部位形成泉水;藍色系列是形成市區泉群的主要含水層。該圖用於示意整體特徵,實際岩層傾角約10°,含水層間也會夾有隔水層。圖/《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南部的泰山餘脈分佈有大量碳酸鹽巖地層,每個細分單元厚度百米級,整體厚達上千米,它極易被水溶蝕形成溶孔、溶溝、溶洞;大氣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層阻擋時,便沿著地層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動,如同“水滑梯”,向濟南市區的地下奔去。反觀地表,水基本滲漏,河床大部分時間乾涸,形成“旱谷”,這是溫帶喀斯特的特點之一。 到了濟南市區,這裡接近“泰山凸起”地塊邊緣,中生代的岩漿曾沿地塊間隙在此形成侵入體,大致橢圓狀,東西長45公里,南北最寬20公里,分佈面積460平方公里。這種岩漿岩不透水,構成了地下“水壩”。泉城濟南有多“水”?

岩漿岩還形成了“齊煙九點”名景,即數座孤立的小山頭。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圖為局部)繪有其中的鵲山(左)和華不注山(右),一圓一尖,剛柔互濟;採用平遠法;屬於青綠山水畫。乾隆很喜歡該畫,曾加蓋多枚璽印。圖/書格

在濟南市區,有近於南北向的千佛山斷裂、羊頭峪斷裂,它們之間的斷塊抬升,形成長條狀的小地壘構造,被稱為千佛山地壘。地層整體抬升,地下含水層埋深變淺,上升到地下70-40米,更利於出露地面。斷裂抬升導致了“錯位”,含水層兩側也直接與岩漿岩侵入體接觸,這就形成了三面封閉的儲水環境。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強了碳酸鹽巖的溶蝕,在巨大的靜水壓力下,沿著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集中分佈著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共計上百個泉點

泉城濟南有多“水”?

俯瞰趵突泉。圖/視覺中國

郊區的白泉泉群、百脈泉群,形成原理也是阻水巖體及斷裂的多向“夾擊”。阻水巖體可以是岩漿岩或煤系巖。

這些從地下深處承壓上湧的泉叫上升泉。濟南南部山區還有許多下降泉,在重力作用下從山體含水碳酸鹽岩層中自然流出地面,這一般是在侵蝕強烈的部位,比如溝谷、山麓、崖下,形成湧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洪範池泉群、袈裟泉泉群。這種泉相對分散,水的來源也只有高於泉口那一段,泉水流量不大,受季節影響明顯。

泉城濟南有多“水”?

自金代始,濟南就有“七十二名泉”說法,從數百處泉點中評定。若以泉群劃分,濟南主要有十大泉群,市區四個上升泉群,郊區兩個上升泉群,山區四個下降泉群,此外也有不少泉水散佈。圖為章丘百脈泉晨曦。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不可不提的市區四大泉群濟南最出名的莫過於趵突泉。它是古濼水源頭,商朝就有文字記載,至少噴湧了3500年。老舍曾讚歎:“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鐘,你便覺得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這便是老舍感嘆的“冒,冒,冒”!“觀瀾亭”建於明天順五年(1641)。“趵突泉”出自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第一泉”出自清同治年間書法家王鍾霖。圖/圖蟲·創意

趵突泉處於千佛山地壘,地下水被阻水岩層多面夾擊。而在此處,地下含水層上沒有任何阻水岩層,只有十幾米厚、孔隙度大的第四系沉積層,如同“天窗”,大量的承壓地下水一股腦地簇擁過來,從相距2米左右的兩個岩溶洞隙中衝出南北兩股,北股又分流出中間一股,形成“三窟併發”“水湧若輪”的景象,最大湧量可以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可以填滿一萬間屋子。

趵突泉的出流標高為27.01米,再加上池水有深度,一般而言,地下水位高於28.5米時,可見泉水熱鬧地噴出水面。如果地下水位低於28米,泉水在池中溢流,美得收斂。濟南豐水時節地下水位可以維持在28-31米。

地下水在這裡不只形成趵突泉,還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無憂泉等,0.17平方公里內集中了31處泉點,被稱為趵突泉泉群。

泉城濟南有多“水”?

五龍潭。古新碰撞。圖/圖蟲·創意

同在千佛山地壘的五龍潭,就沒有趵突泉那麼“幸運”。地下水上覆岩漿岩阻水層,只能從這裡的裂隙發育帶上湧。還好,此處岩漿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於“出不了頭”。 從裂隙中“見縫插針”冒頭,自然不如鉚著勁一併從“天窗”衝出,五龍潭屬於“面狀溢出泉”,看不到“點狀溢出泉”那般的水柱,而是池中白沙輕擾,氣泡微搖。 地下水在這裡也不只形成一泉,五龍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濟南市區泉裡噴湧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約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只要見到“月牙飛瀑”,市區名泉一定全部噴湧。不少市民以此為尺關切地下水位保護狀況。泉城濟南有多“水”?

月牙飛瀑。圖/圖蟲·創意

珍珠泉泉群鑲嵌在濟南老城中心,多達74處,和濟南老街巷發生著最多的聯繫。與五龍潭類似,主要是地下水穿過岩漿岩裂隙發育帶形成的面狀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氣泡似萬斛珠璣得名。 王府池子、舜井、溪亭泉等眾多泉水散佈在芙蓉街、曲水亭街、西更道街等著名老街巷中,甚至許多住戶院中至今仍存泉井,配合青石板路的古韻,頗有《老殘遊記》所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芙蓉街還曾因為整修,一個新泉眼出露,泉中有游魚,足見濟南泉水之勝。泉城濟南有多“水”?

被居民區簇擁的王府池子。曾經這裡可見頗多市民“玩轉”跳水,後禁泳。圖/視覺中國

泉城濟南有多“水”?

曲水亭街。圖右人手裡的長杆乍一看像拖把,其實是網兜,或許用於撈魚;圖左的人在拍攝他;該圖攝影者“站在橋上看風景”;誰又在看他?圖/圖蟲·創意

黑虎泉泉群是市區四大泉群中最年輕的。古時挖掘護城河,這裡地下水上覆的阻水岩層局部缺失,構成“天窗”,歡脫噴湧的黑虎泉泉群得以誕生,長約1公里的地段有泉16處。其中黑虎泉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排第二,最大湧量約每日4萬立方米。

這裡是濟南人最常來打水的地方之一,總可見形形色色的工具,極富生活氣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鹼性;含菌量少;重金屬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礦泉水標準;泉水來自地下,少受地表溫度和氣溫影響,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涼。

泉城濟南有多“水”?

熱熱鬧鬧打水忙。有時甚至要排起百米長隊。圖/圖蟲·創意

諸多泉水匯流到地勢低窪處,便成就了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作為北方難得的“水鄉”,幾乎佔據老城四分之一的大明湖,很有“撐門面”的作用。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全國唯一全由泉水匯成的護城河,也使濟南尤為特別。畫舫穿行其間,載著泉城的故事。

泉城濟南有多“水”?

護城河串聯起城西南趵突泉、城西五龍潭、城東南黑虎泉、城北大明湖;珍珠泉在城中,匯入大明湖。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水塑造的城市

“泉城”濟南,也確實是一座被泉水所塑造的城市。

古時這裡南臨泰山,北依濟水,更有數泉滋潤,環境得天獨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皆曾在泉畔繁榮。傳說舜也曾在歷山(今千佛山)一代耕作。

泉城濟南有多“水”?

濟水古時獨流入海,與江水(長江)、河水(黃河)、淮水(淮河)並稱“四瀆”,足見其地位。清咸豐黃河大改道,由濟水入海,今天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圖攝於今濟南章丘。圖/視覺中國

戰國時期,齊國在此修築歷下城。漢代,設立濟南郡,取濟水之南意;在歷下城基礎上修築歷城縣城。彼時,縣城南接歷山,北濱歷水陂(今大明湖),西是趵突泉水匯成的濼水,東是舜井泉水匯成的歷水,四面天險,利於城防,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由東平陵(今章丘)遷來歷城,在歷水東畔新建東城,形成隔歷水相望的雙子城。此後濟南地位日益上升,唐宋時成為州治,向經濟、政治、軍事中心轉化,改建齊州州城,今大明湖成為城內湖,成為園林建設的重心,也影響著城內的格局

泉城濟南有多“水”?

南方園林多以水景為主,北方園林多以建築見長,濟南園林兼具南北特色。泉城還孕育了諸多名士,如“濟南二安”,即李清照和辛棄疾。由於泉水排洩渠道受人工改造影響,今大明湖在歷史上位置及面積皆有改變。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大明湖畔賞荷的娃兒。圖/視覺中國

特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曾鞏在齊州做官時,“鑿渠開沼疏清漣”,佈設了百花洲、百花堤、北渚亭、“七橋風月”等諸多勝景;還在今大明湖北岸修建北水門,控制與城外水道的連通,使其成為“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寶湖。

明初,濟南成為山東省首府,真正成為全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洪武四年(1371),重整城牆及護城河,形成今明府城模樣。

泉城濟南有多“水”?

攝於濟南天下第一泉景區。圖/視覺中國

城的佈局深受泉池、湖泊、溝渠影響。四個城門不對稱;東西門間、南北門間也不能直接貫通;而且北門是水門,平日不開。城雖有棋盤方格狀的古代特點,但與一般沿中軸線對稱的規則制式又不同,獨具特色。有些街巷甚至頗多曲折,似入江南水鄉

這裡地勢南高北低,為順應地形,也利於泉水排洩,城中街道多南北向。泉水亦影響著居民分佈,西門趵突泉一帶水源豐富,匯成的濼水也利於航運,持續繁榮,是濟南最早轉化為市區的地方。

泉城濟南有多“水”?

“齊魯百年影像”中民國時的濟南市民,依泉而居。圖/圖蟲·創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泉生濟南。圖/圖蟲·創意

現在的濟南,古蹟猶存,泉韻亦相承;還以泉水孕育的白鷺為市鳥,中心廣場也矗立著高近40米的泉標。大明湖產的蒲菜、茭白、白蓮藕已在飲食中必不可少;鯉魚、鰱魚總要在泉中養一養,西瓜、啤酒也要在泉中涼一涼。以泉煮飯、烹茶更是自然。

泉,滋潤著濟南的方方面面,使她有北方的敦厚,亦有南方的溫柔,頗有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濟南,如泉,甘洌靈動,悠然包容。

- END -

文丨樂兮

封圖 | 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多彩中國》

《濟南泉水文化通覽·泉水地理》

《濟南泉域邊界條件、水循環特徵及水環境問題》孫斌,彭玉明

《濟南泉水與附近水文地質關係研究》楊增元等

《濟南千佛山斷裂與文化橋斷裂導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濟南泉水文化通覽·泉與泉城》

《考古濟南》天下泉城

《濟南泉水文化通覽·泉水覽勝》

《濟南泉水文化通覽·泉水風物》

濟南市人民政府

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網

40年很長

40年也很短

300幅中外攝影師作品

多維度、客觀地

展現中國改革開放

展現時間的力量

泉城濟南有多“水”?

《時間的力量》

請複製此淘口令到手機淘寶購買

₤z6RIYk3A8Du₤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