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可以從小看到嗎?性格和命運,是早已註定嗎?

從中國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英國諺語“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七歲看大),這事一直爭論不休。

有部紀錄片用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拍攝14人,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它就是《人生七年》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確切的說,《人生七年》不只是一部紀錄片,是一個系列。從1964年《人生七年1》(7 UP)到2019年《人生七年9》(63UP),系列豆瓣分沒下過9分。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影片從第一部選取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孩子開始,每隔七年用鏡頭紀錄他們的人生,如今到第九部,7歲孩子已經變成63歲老人。

雖然中間也有過拍攝對象缺席,但大多數的他們一直參與。他們成長的歷程,在社會中的變化,被忠實的記錄下來。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人生七年9》結構很簡單,仍是詢問受訪者事業、家庭、健康、觀點等問題。如果僅是這樣的問答,自然平庸。但當影像附加橫向、縱向兩個尺度,一出即封神。

橫向,首部《人生七年》囊括貧民、工人、富人不同階層家庭的7歲兒童,探討階級、家庭對他們未來可能的影響,這是傑作。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而縱向,是時間流逝介入了影像,7年,7年,又7年……受訪者從幼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再到老年,傑作,就變成神作。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如今的《人生七年9》,已經不能把它當做僅從文本內部看待的紀錄片來衡量價值,它的意義遠超最初的構想。觀眾是在感受時間,閱讀命運。

託尼,從小喜歡打架的窮人家小孩,7歲想當賽馬騎師,但後來卻發現他沒法成為真正的賽馬騎師,於是21歲開始做出租車司機。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他在56歲開過公司,但又遭遇失敗,到63歲他仍在開出租車,抱怨著優步對出租車的衝擊。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安德魯,對自己未來有清晰認識的富家小孩,從小就讀《金融時報》,規劃自己要讀的小學、中學、大學。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他的人生果然也穩紮穩打,劍橋大學讀法律,21歲成為律師,有了幸福的婚姻,35歲再成為律所合夥人,63歲還動手嘗試將自家庭院改成日式形狀。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蘇,出生於倫敦東區,經歷過結婚、離婚,四十歲又遇到現男友格林,到今天交往20年,一直沒再結婚。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她有兩個女兒,失去過一隻寵物狗,從打字員逐漸成為瑪麗皇后學院的研究生項目主管理員,閒暇時間還會排演話劇。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人生七年》用極度凝練的方式,展示了十幾個人的真實人生。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狀態和情感,從天真無邪的幼時到歷經紅塵的年老,這奇妙的唯一見證者,是跨越時間的觀眾。

半個世紀的拍攝中,參與拍攝的人們彷彿和導演成為熟悉的夥伴,一個7年一見的老友,在採訪中還會說出導演的名字。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在《人生七年1》還只是導演副手,如今已成系列靈魂。此外他也執導過像《007之黑日危機》、《納尼亞傳奇3》之類商業大片,算功成名就。

最初《人生七年》是一部單獨的紀錄片,意圖從孩童七歲看待英國的未來。而之後每隔七年的追蹤拍攝,讓系列成為具人類學、社會學意義的調研試驗。

這個傳奇紀錄片系列也引發各國翻拍熱潮,有美國版、俄國版、南非版等不同版本,但英國版是最長壽的。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蘇俄版《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拍攝初衷是批判階層固化,本意是發掘英國階級語境下,人生的必然性。

不幸的是,在某些層面,正如創作者的最初設想,很多人生在7歲孩童時代已經註定。

主人公們經歷半個世紀的變遷,從7歲到63歲的無數事件,但他們一生始終沒脫離最初的階級。富人仍富,窮人還窮。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不論富人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大多數拍攝對象都隨年齡增長,越來越認同階級不可磨滅的影響。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但片中十幾個人中也有例外,不是所有人的生命軌跡從一開始就註定。

農民的孩子尼克,青年時期接受拍攝害羞到不敢直面鏡頭。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但他經過努力跨越了自己的階層,後來考上牛津大學學習物理,又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核能,最終成為大學教授,完成他兒時的夢想。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出身中產家庭,少年和青年時期最受觀眾歡迎的男孩尼爾,則是人生大起大落,歷經坎坷。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20多歲受精神疾病折磨,成為流浪漢,領取補助度日,42歲又從政,49歲成為自由民主黨候選人。終生擔心疾病遺傳,沒有孩子。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雖然階層不同,生活不同,狀態不同,但當影像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就凸顯出最不可忽視的力量,時間。

其實隔年拍攝的影像方式,《人生七年》稱不上獨一無二,故事片也用這種手法。

像特呂弗的安託萬系列,從《四百擊》、《偷吻》、《二十歲之戀》、《婚姻生活》到《愛情狂奔》,相同導演、主演、角色,讓電影成為橫跨20年的半自傳體。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還有導演林克萊特,每部戲裡戲外都相隔九年的“愛在三部曲”。以及他用12年時間,紀錄男孩成長的《少年時代》。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流動時間和凍結影像的相互作用,給觀眾無與倫比的體驗。《人生七年》不僅時間跨度最長,真實性也讓它比故事片還震撼人心。

系列到今天能看出很多有趣的事。比如拋開顯性的階級問題,在其他方面,成長經歷也切實影響著人生選擇。

出身兒童之家的西蒙,小時候缺少父母關愛。長大後不僅兒孫滿堂,還參與領養,照顧過130個孩子。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約翰堅持有權勢的人應當儘量幫助他人,做律師功成名就後一直熱心慈善事業。這和他7歲時原本富裕的家庭遭遇父親去世、財務危機等變故也不無關係。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人生七年》和所有的紀錄片一樣,有先在立場,對階級和政治問題導向性也十分明顯。

但當影片記錄了不同人從孩童到老年的一生,價值導向就已是意義的極小部分。它成為一個社會,數種人生的縮影。

部部不低於9分的它,卻拍了半個世紀


第一部到現在,總共系列時長不過十幾小時,觀眾卻從影像中看他們7歲到63歲,走過大半生,自然感嘆漫長人生不過白駒過隙。

而他們命運岔路口的選擇,那些有關成長、理想、事業、愛情、婚姻、家庭的一切,也是你我可能經歷的事件。

《人生七年》沒有強行灌輸什麼哲理,但鏡頭卻比無數書本更具說服力。它把人生展現出來,接著,就輪到觀眾自己去感受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