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還有一句更通俗的諺語,叫做“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它講的是一個人的出生家庭,以及成長環境,決定了這個人的一生。

無獨有偶,英國也有一句類似的話,叫做: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可理解為“七歲看大”)

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了驗證這句話的正確性,一部在堪稱偉大的神作誕生了——

人生七年9 63Up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這是一部在英國ITV和BBC播出的紀錄片,也是世界上拍攝週期最長的一部紀錄片。

從1964年開始,《人生七年》的第一部誕生。

導演選擇了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七歲小孩,有的來自上層社會,有的在孤兒院長大,去採訪他們的方方面面。

在此之後,每隔7年對這14個人進行回訪,傾聽他們的想法,觀察他們的人生變化。

截至今年6月份,這部紀錄片的第9期也來了。

這一次,主角們都已經63歲,進入到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14名受訪者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狀態

在豆瓣上,這套紀錄片的每一部都超過9分。

最新的這一部也不例外,直接飆到了驚人的9.6分

這樣的寶藏紀錄片,建議大家一定要趁早看。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此前,《人生七年》曾榮獲“英國電影學院獎”和“金衛星獎”提名。

不僅如此,它還被英國第四臺納入“世界上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名單中。

為什麼這套紀錄片能夠受到這麼高的讚譽?

一句話可以總結:這是一部用生命來拍生命的紀錄片。

它用最直接和最真實的視角,展現了關於階級和人生的殘酷真相。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其實從兒時開始,這些受訪者身上就出現了顯著的差異。

居住在富人區,念貴族學校的小孩,接受的是精英教育。

男孩子們,從小就看《觀察員》、《泰晤士報》和《金融時報》。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女孩子們,從小就要接受形體訓練,陶冶藝術情操。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不僅如此,他們對於自己以後的人生也有著明確的規劃。

讀名校,上劍橋。

從7歲到27歲的人生規劃,都安排的滿滿當當。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窮人區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展現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這些孩子大多就讀於質量堪憂的公立學校,上課時不守紀律,下課就瘋玩打鬧。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對於未來的學業和人生,也沒有規劃和設想。

甚至,連什麼是大學都不知道。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當問到業餘愛好時,二者的差異就更加明顯。

精英階層的孩子,在放學回家後喝茶、彈鋼琴,品味優雅。

對於音樂和藝術,能夠侃侃而談。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而平民階級的孩子,愛好也出奇的一致——

喜歡打架。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在幾位受訪者身上一點也不假。

這些出身在平民階層,且沒有明確目標和規劃的孩子,大多沒有念大學。

在十幾歲的年紀,就去馴馬場、賭場工作。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精英階層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在先天的環境優勢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們大多實現了小時候的理想。

考上牛津、劍橋,畢業後當律師、或做科研、或從政。

隨後就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生活的一切都在穩步前行。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不得不說,由於家庭和出身的不同,導致他們的人生起點就不一樣。

大多數平民家庭的孩子,用了一生都沒有跨過這道階層鴻溝。

在最新的這一部紀錄片裡面,其中的一個受訪者在63歲的年紀,也終於承認了這個殘酷的現實:

顯然如果你出身富貴

你會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

和更輕鬆的生活 也更容易成功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階層固化,已經是大家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

這套紀錄片中的大多數人,也用自己的大半輩子來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這道鴻溝真的就完全無法跨越嗎?

並非如此。

片中的兩個人物,就通過自己後天的行動,實現了先天階層的轉化。

第一個人叫尼克,他的父親是一個農場主, 從小生活在約克郡的鄉村。

尼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但他從小就對科學研究充滿興趣。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通過自己的努力,尼克在21歲的時候進入牛津大學的物理系。

到了28歲時,他搬到了美國,在一所大學從事核聚變研究。

35歲時尼克成為副教授,到42歲時又晉升為正教授。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可以說,尼克的這大半生,就是一部活脫脫的勵志史。

他用努力改變了自己的階層和社會地位,也是這部紀錄片裡唯一一個從平民階層轉向精英階層的人。

但,另一個叫做尼爾的人卻和尼克恰恰相反。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尼爾出生於一箇中產家庭,有著良好的出身,接受著最好的教育。

和大多數有錢人家的小孩一樣,尼爾也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既定的規劃,想成為一名宇航員。

他考上了阿伯丁大學,這是英國最具知名度的大學之一。

但是,他在上學的第一年就輟學了,這也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21歲時,尼爾來到了一家建築工地工作。

28歲時,尼爾已經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地步,在街頭四處流浪。

到了35歲時,尼爾住進了政府提供住房裡,但是日子仍然過得不如意。

先天一手好牌,最後卻打得稀爛,這是對尼爾前半生最好的寫照。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人生七年》這套系列紀錄片已經出了9集,拍攝時間超過半個世紀。

但是,每當時隔7年,有新的一集出來時,總能帶給大家不同的感受。

放在以前,觀眾總是會感嘆它反映了階層固化的殘酷現實。

但是在最新的《63up》這一集裡,你會發現:

當經歷了歲月變遷、體會過世間冷暖之後,每個受訪者在自己的耳順之年,心態都更加趨於平和。

當他們回顧自己的過去,反思自己的前半生時,各自都有不同的生命體悟和人生經驗——

有的人迷迷糊糊地過了一輩子,到了60歲時,才搞清楚自己是誰。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有的人發現,雖然先天基因、家庭、出身等等,會決定一個人的大部分。

但是,後天的每一段經歷,都會影響和改變人生走向。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有的人意識到,自己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並不是考上名牌大學,或者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

而是自己的孩子剛出生的那一刻,這是世界上最“純粹的快樂”。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還有的人雖然活得順風順水,看似獲得了的傳統意義上的“成功”。

但是回顧過去時,卻為自己沒有好好陪伴家人而後悔。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63歲的年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以說是“半截身子已入土”。

片中的這些受訪者的人生經驗,也道出了很多人到達這個年紀之後的真實心聲。

其實,這正是《人生七年》這部記錄片的魅力之處。

在廣度上,它讓我們看見了不同出身、性格、的個體,都活出了不同的可能性。

在深度上,它完整呈現了一個人從“垂髫”到“黃髮”的過程。

從這些人物的身上,既體現了生命的精彩與偉大,也反映了人生的侷限和無奈。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生七年》系列紀錄片儼然成為了一本寶貴的“人生說明書”。

它能夠讓每一個觀眾去觀照、對比、思考,然後去用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每一集都9分+,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本文作者:張不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