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在明天到來之前,每個獨立的個體都需要這樣一次思考之旅,瞭解這個變化的世界,瞭解自己真實的內心,作出自己的選擇,每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人類的明天,人類的明天也反過來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作者 | 駱北

編輯 | 鐵林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小鎮郊外,盤踞著一座佔地頗廣的低矮建築,灰白色的外牆毫不起眼,過往行人稀疏。

在這棟神祕的建築裡,藏著數十個巨大的液氮金屬儲藏桶,白色霧氣沿著反射著幽光的光滑外壁流動而下,繞過桶上大大小小的把手和儀表盤,消失在死一樣的寂靜中,只有一個人在這裡工作,他時不時打開桶蓋,用捲尺測量液氮的液麵高度,並適機補充。


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這份工作並不孤單,在這些儲藏桶裡,有165個人的身體或大腦被液氮包裹,在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中停止一切細胞活動,生命死亡的過程被強行中止,等待著數十年或數百年後的“復活”。

ALCOR生命延續基金會,為那些想要永生的人提供了一個可能,只需花費數十萬美元,就能搭上這趟時間列車,去往科技發達的未來。

有些人想要對抗自然規律,獲得永恆的生命,另一些人則想要儘快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或因病痛煩擾,對生活失去希望,或者只是單純地想要擁抱死亡,在澳大利亞醫生菲利普·尼什克的公開宣講會上,有數十人熱切地期盼能在這裡學到結束自己生命的最佳辦法,安詳地與這個世界告別。

菲利普·尼什克是世界上第一個合法執行安樂死的醫生,1996年澳大利亞將安樂死合法化,在該法案施行的短短八個月中,他親自執行了四例安樂死,然後,他就成為了安樂死的堅定擁護者,主張能夠自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項基本人權,而不只是某些絕症患者的特權。

在他的幫助下,年屆104歲的澳大利亞科學家大衛·古道爾遠赴瑞士,開啟了一場張揚的死亡之旅,他沒有絕症,身體硬朗,子孫成群,功成名就,只剩下一個願望,就是自主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古道爾選擇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作為自己最後時刻的背景音樂。

“歡樂璀璨的聖火光芒,是來自極樂世界的女兒,聖火引領,我如醉痴狂,邁入你聖神的殿堂。”

當著全世界記者的面,古道爾精神矍鑠,亢奮地唱了起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心懷期望去趕赴這場死亡的盛宴。

在以前,生和死是偉大的自然規律,人類只能順應,無法改變,可當科技賦予人類自主選擇生或死的權利之時,這個古老的話題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引發了新的爭論。

永生或死亡可以是個體的選擇嗎?會不會在更廣闊的層面上產生各種無法預知的影響?這些影響是好的還是壞的?如果可以自主決定,你會如何選擇?除了生與死這樣的終極命題,科技發展還會從哪些方面影響個體的生活?你又會作何選擇?

這些問題都在科技發展的不可逆單行道上等著我們每一個人,也許不久就會迎面撞上,在明天來臨之前,每個人都需要一些未雨綢繆的思考,想一想自己該如何直面未來。

著名主持人曾寶儀也有一些這樣的困惑,她經歷過至親離去的悲傷時刻,有想要親人永遠陪伴在旁的私心,也希望能在一段關係中努力摸清自身的定位,掌握愛情保鮮的祕訣。

騰訊新聞出品的《明天之前》紀錄片裡,面對這些命題,她走遍三大洲,想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明天之前》是一部看似“不太接地氣”的紀錄片,不管是永生安樂死,還是機器人伴侶難民問題,都好像與普通人當下的現實生活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普通人平靜的生活之外,這些趨勢早已暗流湧動,隨時可能如平地驚雷,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在四個議題中,AI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是目前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全面的一個。

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於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它們是工具,是玩伴,是幫手,但正如無數科幻電影演繹的那樣,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當機器人越來越像人的時候,遲早有一天我們會思考彼此的定位和關係。


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比如,你會不會選擇機器人做你的伴侶?

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結婚率僅有7.2‰,這樣的趨勢似乎是世界性的,美國、荷蘭、英國等不同國家都出現了相似的晚婚或不婚趨勢,在日本,50歲以前從未結婚的人的比例,男性為23.37%,女性為14.06%。

原因很難一概而論,現實的因素太過複雜,房價和生活成本太高、觀念改變、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建立在社會生產分工細化之上,個體的分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人足不出戶,就能通過網絡滿足自己幾乎所有的生活需求,網購、外賣、工作、社交,個體越來越獨立,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繫不斷被弱化。

在知乎上,“為什麼現在的男生都不怎麼主動追女生了”的問題有25000人關注,多達6818條答案,成本太高,風險太大,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明天之前》的《機器人伴侶》這一集中,一位嘉賓的婚姻持續了15年,最後還是分崩離析,他已經不想再和真正的女人談感情了,另一位嘉賓則是先後有多次失敗的感情經歷,兩人的共同選擇是,讓仿真娃娃作為自己生活的伴侶。

這些娃娃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像真人,能與人進行真實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帶來更充足的陪伴感,在與娃娃相處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構建起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舒服,自洽,迴避了建立真實戀愛和婚姻關係帶來的風險和壓力。


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但這會帶來什麼問題?

反對者認為,伴侶機器人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疏離,打破人類有史以來的家庭結構,美好的伴侶機器人只是資本包裹的一種慾望,作為一種商品,有對女性身體的財產化傾向,破壞人本身的尊嚴與價值,影響社會的穩定。

支持者認為,伴侶機器人只是打開了一種可能,讓人們多一種選擇生活的方式,就算只有一個人,也不會寂寞,娃娃並不能真正取代真實的女性,只能創造一種替代性的陪伴感,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娃娃並不會引導人產生不好的價值取向,相反,可以通過正向的設定引導使用者養成好的情緒。

衝突,這是《明天之前》每一集中都努力呈現的要素,在節目裡,曾寶儀在面對與自己價值觀產生強烈衝突的現象時,對自己說,“你是來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評判這個世界的。”

無可否認,我們無法預知機器人伴侶到底會給人類個體和人類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未來如同霧中之花水中之月,飄渺虛幻不可捉摸,《明天之前》只是儘可能多的呈現關於未來不同的選擇,為觀眾提供更多的思考參照標本。

騰訊新聞出品製片人朱凌卿則更清晰地說明了這檔紀錄片的初衷:“用一部紀錄片去預測未來非常難,但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部片子,讓觀眾瞭解到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思考如何應對,然後關注著這些事情的發展。

每一種選擇,都可能成為未來的起點,在四個議題中,技術進步帶來的人類永生的可能,大概是離真實生活最遙遠的一個,但不同階層、不同經歷、不同目的的人的立場和選擇,比其他議題要更加多元,有更多的衝突。

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這裡面,有狂熱的永生信仰者,像是被洗腦一樣呼喊著“我要活到永遠”,有支持者寥寥的政治家,以投入巨大資金到研究長生領域並把成果推廣到每一個普通人身上為承諾去競選美國總統,有各種渾水摸魚的江湖騙子,也有為了救孩子而以身試驗基因改造的普通媽媽,和嚴謹求實,呼籲輿論更多關注老年人健康而不是永生的科學家。

有人期望,有人擔憂,永生這一命題牽涉廣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甚至是人的定義,都會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在紀錄片中,不同的思考進行著激烈的碰撞,這些思考無法阻止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永生的到來,但會影響永生以一種什麼樣的形式來到我們面前。

“我不認為這是一個選擇題,我認為這會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我們可能會發現,人類不可避免地活得越來越長了,但到最後,我們可能就沒有勇氣來結束這一切了。”世界著名的生物倫理學家約翰哈里斯如是說。

未來已經堅定地走在來的路上,我們的選擇只能影響到它的速度,快一點或慢一點,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大部分都能通過政治上或科學上的手段來解決,每一次進步都是雙刃劍,越多的人投入關注和思考,才能儘可能地讓這把劍朝向正確的一邊。

“我不能預知世界會變成怎樣,重要的是自己在世界的變化中,是否起到良性的作用。以及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交給他們思考生活、生命和什麼是人、什麼是愛的能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對世界的思考能力比掙錢的本事更重要。”

在線下的分享中,曾寶儀這樣回答“我們的未來會變好還是變壞”這個問題。


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世界的確有某些不好的趨勢,在2018年7月2日刊發的《時代》週刊的封面上,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一個偷渡到美國的兩歲小女孩相對而立,一方高大威猛,掌握權勢,一方卑微弱小,命不由己。

這張照片背後,是美墨邊境無數人的生離死別,普通人的命運被政治家、毒品集團、軍事武裝分子和蛇頭線人操控,難民問題因為現實的利益糾紛長期橫亙在人類共同體面前,成為全球化的巨大阻礙。

在邊境的探尋中,曾寶儀第一次體會到求生的渴望,以及不同人群之間涇渭分明的對立。她和邊境民兵一起巡邏,也曾對著難民母女流下眼淚,還跟著農場主一同體驗“非法入境”,這是次體力與心理雙重挑戰的經歷。

這是最真實的當下,未來的樣子更多由當下的選擇去決定,在技術之外,人的自身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直接由我們自己的選擇所決定。

朱凌卿在一次採訪中談到:“這個世界看似越來越緊密,但是每個人之間,或者不同的團體之間都在因為不同的價值觀、利益等原因逐漸分離。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看,《明天之前》希望探索是什麼讓人類彼此疏遠,又是什麼會把我們重聚在一起。”

在明天到來之前,每個獨立的個體都需要這樣一次思考之旅,瞭解這個變化的世界,瞭解自己真實的內心,作出自己的選擇,每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人類的明天,人類的明天也反過來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這部探討人類未來的生活變化和命運選擇的紀錄片,話題之前沿,思考之尖銳,在國內紀錄片中均屬少見,前三集播完之後,已經在豆瓣取得了8.3的評分,全網播放量破億,微博紀錄片榜連續兩週播放量和話題量排名第一。

為什麼騰訊新聞出品敢於挑戰嚴肅話題,不斷推出如《十三邀》《和陌生人說話》《星空演講》和《明天之前》等優質內容?

這大概源自騰訊新聞所堅持的“眼界即人生”的理念。

“眼界最簡單的意思就是一個視角,就是理解問題的一個維度,眼界可以促進人們思考,讓他有更多元、多維度的參照性,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對他自己的人生有所幫助。”騰訊網副總編輯、騰訊新聞出品負責人李倫這樣理解“眼界即人生”。

在這樣的理念下,騰訊新聞堅持出品一些深刻的內容,力圖在碎片化信息氾濫的媒介環境中屏蔽掉一些嘈雜聲,打破個體的信息繭房,讓用戶更真實地理解世界。

這是一件很理想的事情,在明天之前,這些聲音讓更多普通人多一分思考,就是其最大的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