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談二戰德軍的兩種通用機槍–MG34與MG42

MG34與MG42分別是德國在二戰前和二戰中研製的兩種通用機槍。通用機槍又稱輕重兩用兩用機槍,指的是:輕型狀態使用兩腳架,用彈鼓或彈夾供彈。重型狀態使用三腳架,射擊更穩固,使用彈鏈供彈。

機槍的大量應用最開始出現於一戰。

小談二戰德軍的兩種通用機槍–MG34與MG42

當年一戰的時候,就是在大名鼎鼎的索姆河戰役,數十萬英法聯軍在寬度達到四十千米的戰線上向德國人發起全線衝擊,但卻遭到早有預料的德國人的埋伏,上千只馬克沁機槍噴射火舌,結果聲勢浩大的英法聯軍的攻勢連一天都沒撐到就轉入防守,而英法聯軍在這一天的傷亡人數達到了恐怖的57000人。

戰後英法美等國意識到,讓德國人擁有重機槍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於是《凡爾賽條約》中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裝備重機槍,德國國內也不能研究製造重機槍。

在條約的限制下,在1934年的時候,德國人搞出了MG34,及其緊湊的外形,從傳統眼光來看這不能被歸入重機槍範疇,但是可以配備三腳架,用200發彈鏈供彈,作為重機槍使用。在隨突擊部隊前進的時候,還可以配發彈鼓成為輕機槍,甚至還可以跟隨各類車輛成為車載機槍。比如影視作品裡,不少被架在翻鬥摩托上的MG34的鏡頭,大家一定印象深刻。

小談二戰德軍的兩種通用機槍–MG34與MG42

看這細細的小槍管,還有套筒上面密密麻麻的散熱孔,是不是很漂亮?

但MG34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點,過於緊湊造成了其結構較複雜,複雜的結構直接導致製造工藝的複雜,需要耗費更多的工時和材料。

於是德國人一方面參考了進攻波蘭和比利時等國家時得到的設計圖紙,一方面在槍身上大量應用了衝壓技術,在1942年造出了MG42型機槍。

小談二戰德軍的兩種通用機槍–MG34與MG42

散熱套筒是衝壓件,顯得槍管更加粗壯。

前面也說過,MG34的槍管太細了,讓人們覺得MG42就像是把MG34的槍管加了一個散熱筒,就變成了一挺增重型的機槍。

實際MG42基本是一種全新的機槍,它開創了在槍械製造上大量使用衝壓件的先河。隨後這種方式在槍械研究製作中被逐步推廣,甚至現在很多輕武器的零部件會使用輕合金材料或者是塑料製品。這對於降低成本和減輕武器的重量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小談二戰德軍的兩種通用機槍–MG34與MG42

這款金屬使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機槍給德國人帶了巨大的便利,直到戰爭末期柏林城的瓦礫中這依然是德國士兵最可靠的裝備和朋友。美國兵口中的“希特勒的電鋸”,蘇聯兵口中的“亞麻布剪刀”,說的就是MG42。

MG42如此成功,以至於在二戰結束後,降低了此槍的射速,並將7.92毫米口徑換成7.62毫米,仍然在軍中繼續服役。

小談二戰德軍的兩種通用機槍–MG34與MG42

按照歐洲的槍械標準,我軍95式槍族中的95式班用機槍並不算是一挺通用機槍,因為我軍的95班用機槍只能使用兩腳架,並只能使用彈鼓供彈。是的沒錯,95式機槍竟然無法使用彈鏈供彈。

在通用機槍方面,目前我們獨立研製的機槍還沒達到二戰德軍的水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