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靈活、開明,社會文化氛圍寬鬆。

羅馬社會從奧古斯都開始(前63年——公元14年)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疆土主要靠戰爭取得,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外,整個地中海周邊均屬羅馬版圖(如北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高盧、西班牙等等)。

早期羅馬帝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被征服民族只要遵守羅馬法律,按規定繳納稅款即可,至於其他文化事務,各民族可自己做主,如保留傳統信仰,使用民族語言,保留民族習俗等。羅馬統治理念的寬容、自由是羅馬帝國維持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就羅馬典章制度而言,羅馬統治者施行集中兼寬鬆的管理方式——皇帝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羅馬皇帝即掌握最高權力,如屋大維既是最高軍事統帥,又是執政官、保民官兼大祭司長。這種皇帝集權方式一直延續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時,羅馬各行省又享有高度自治權,各個行省自設元老院或地方議會,元老院或議會成員由選舉產生。這種富有彈性的行政制度,使得羅馬的文化氛圍較為寬鬆。這也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尼祿皇帝(公元37年——公元68年)以前,基督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一樣,屬於合法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像從埃及傳來的崇拜生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太陽神教;從波斯傳來的崇拜米特拉斯神(Mithras)的宗教;從巴勒斯坦傳來的猶太教等,都在羅馬社會同時並存。

有的羅馬皇帝甚至把異教神靈請進萬神殿(如哈德良皇帝),他們和朱庇特、馬瑞斯、維納斯等羅馬諸神平起平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羅馬皇帝對待異教的寬容態度。但這種情形對於基督教(包括猶太教)就有些勉強了。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靈活、開明,社會文化氛圍寬鬆。

羅馬社會從奧古斯都開始(前63年——公元14年)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疆土主要靠戰爭取得,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外,整個地中海周邊均屬羅馬版圖(如北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高盧、西班牙等等)。

早期羅馬帝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被征服民族只要遵守羅馬法律,按規定繳納稅款即可,至於其他文化事務,各民族可自己做主,如保留傳統信仰,使用民族語言,保留民族習俗等。羅馬統治理念的寬容、自由是羅馬帝國維持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就羅馬典章制度而言,羅馬統治者施行集中兼寬鬆的管理方式——皇帝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羅馬皇帝即掌握最高權力,如屋大維既是最高軍事統帥,又是執政官、保民官兼大祭司長。這種皇帝集權方式一直延續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時,羅馬各行省又享有高度自治權,各個行省自設元老院或地方議會,元老院或議會成員由選舉產生。這種富有彈性的行政制度,使得羅馬的文化氛圍較為寬鬆。這也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尼祿皇帝(公元37年——公元68年)以前,基督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一樣,屬於合法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像從埃及傳來的崇拜生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太陽神教;從波斯傳來的崇拜米特拉斯神(Mithras)的宗教;從巴勒斯坦傳來的猶太教等,都在羅馬社會同時並存。

有的羅馬皇帝甚至把異教神靈請進萬神殿(如哈德良皇帝),他們和朱庇特、馬瑞斯、維納斯等羅馬諸神平起平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羅馬皇帝對待異教的寬容態度。但這種情形對於基督教(包括猶太教)就有些勉強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不是多神教信仰,而是一神論信仰——只信仰上帝耶和華。從此意義上看,基督教總是存在和羅馬諸神產生矛盾的可能性,這一點也讓一些羅馬皇帝憂心忡忡。

再者,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反對偶像崇拜,包括皇帝崇拜,這種觀念也讓羅馬皇帝頭疼不已。

自凱撒大帝(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以後,羅馬皇帝已成為羅馬民眾崇拜的偶像,是羅馬社會“半神半聖”的存在。但基督徒拒絕參加崇拜羅馬皇帝的儀式,拒絕在皇帝雕像面前俯首,這一立場讓羅馬統治者深為不滿。

最後,羅馬基督徒的祕密集會經常被人懷疑(基督徒舉行聖餐儀式:他們在一起分享聖餐,麵包代表耶穌的身體,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這種祕密活動流傳到社會上,形成一種傳言,不少羅馬人認為基督徒社群流行一種人食人的習俗(《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種傳言也讓羅馬統治者感到不安。

隨著基督徒人數越來越多,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基督教越發引起羅馬皇帝關注和疑慮,羅馬上層開始監視基督教。從尼祿皇帝開始,基督教在羅馬的處境變得艱難起來。

比如尼祿皇帝,他喜愛希臘文化,痴迷希臘藝術。據說尼祿曾經專門跑到雅典,在雅典舞臺上表演戲劇。尼祿對基督教懷有敵意,開始迫害、打壓基督教。例如他把公元64年的那場羅馬大火歸罪於基督徒,並對基督徒大肆迫害。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靈活、開明,社會文化氛圍寬鬆。

羅馬社會從奧古斯都開始(前63年——公元14年)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疆土主要靠戰爭取得,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外,整個地中海周邊均屬羅馬版圖(如北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高盧、西班牙等等)。

早期羅馬帝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被征服民族只要遵守羅馬法律,按規定繳納稅款即可,至於其他文化事務,各民族可自己做主,如保留傳統信仰,使用民族語言,保留民族習俗等。羅馬統治理念的寬容、自由是羅馬帝國維持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就羅馬典章制度而言,羅馬統治者施行集中兼寬鬆的管理方式——皇帝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羅馬皇帝即掌握最高權力,如屋大維既是最高軍事統帥,又是執政官、保民官兼大祭司長。這種皇帝集權方式一直延續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時,羅馬各行省又享有高度自治權,各個行省自設元老院或地方議會,元老院或議會成員由選舉產生。這種富有彈性的行政制度,使得羅馬的文化氛圍較為寬鬆。這也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尼祿皇帝(公元37年——公元68年)以前,基督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一樣,屬於合法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像從埃及傳來的崇拜生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太陽神教;從波斯傳來的崇拜米特拉斯神(Mithras)的宗教;從巴勒斯坦傳來的猶太教等,都在羅馬社會同時並存。

有的羅馬皇帝甚至把異教神靈請進萬神殿(如哈德良皇帝),他們和朱庇特、馬瑞斯、維納斯等羅馬諸神平起平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羅馬皇帝對待異教的寬容態度。但這種情形對於基督教(包括猶太教)就有些勉強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不是多神教信仰,而是一神論信仰——只信仰上帝耶和華。從此意義上看,基督教總是存在和羅馬諸神產生矛盾的可能性,這一點也讓一些羅馬皇帝憂心忡忡。

再者,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反對偶像崇拜,包括皇帝崇拜,這種觀念也讓羅馬皇帝頭疼不已。

自凱撒大帝(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以後,羅馬皇帝已成為羅馬民眾崇拜的偶像,是羅馬社會“半神半聖”的存在。但基督徒拒絕參加崇拜羅馬皇帝的儀式,拒絕在皇帝雕像面前俯首,這一立場讓羅馬統治者深為不滿。

最後,羅馬基督徒的祕密集會經常被人懷疑(基督徒舉行聖餐儀式:他們在一起分享聖餐,麵包代表耶穌的身體,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這種祕密活動流傳到社會上,形成一種傳言,不少羅馬人認為基督徒社群流行一種人食人的習俗(《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種傳言也讓羅馬統治者感到不安。

隨著基督徒人數越來越多,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基督教越發引起羅馬皇帝關注和疑慮,羅馬上層開始監視基督教。從尼祿皇帝開始,基督教在羅馬的處境變得艱難起來。

比如尼祿皇帝,他喜愛希臘文化,痴迷希臘藝術。據說尼祿曾經專門跑到雅典,在雅典舞臺上表演戲劇。尼祿對基督教懷有敵意,開始迫害、打壓基督教。例如他把公元64年的那場羅馬大火歸罪於基督徒,並對基督徒大肆迫害。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綜合羅馬帝國早期歷史,並非所有皇帝都對基督教持敵對態度,有些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持寬容態度(或者說不冷不熱);參與迫害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主要:提比裡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提圖斯、圖拉真、戴克裡先等。

據塔西佗《羅馬史》記載,大規模迫害基督徒的次數大約有10次,許多基督徒遭到屠戮,出現無數的殉道者。

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迫害雖然殘酷,卻無法將基督教社群清理乾淨。據基督教學者朱迪斯.本尼特的說法:基督徒的殉難讓活著的人信念更加堅定;或如德爾圖良(約公元150年——225年)所言:羅馬人越是殺戮基督徒,他們人數就越多。殉難者的鮮血是基督教會的種子(《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基督教的命運出現轉折在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公元272年——337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是基督徒;再加上一次戰役事件最終讓這位皇帝接納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羅馬的伽勒裡烏斯爭奪皇權,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之前,君士坦丁夢見耶穌的十字架,最後憑藉十字架之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稱帝后扶持基督教,基督教的地位快速提升。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東羅馬皇帝李錫尼簽署《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合法,基督教的地位穩固下來。

君士坦丁皇帝后,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2年宣佈基督教為唯一合法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其他異教神靈(包括羅馬諸神)退出歷史舞臺。耶穌基督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靈活、開明,社會文化氛圍寬鬆。

羅馬社會從奧古斯都開始(前63年——公元14年)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疆土主要靠戰爭取得,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外,整個地中海周邊均屬羅馬版圖(如北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高盧、西班牙等等)。

早期羅馬帝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被征服民族只要遵守羅馬法律,按規定繳納稅款即可,至於其他文化事務,各民族可自己做主,如保留傳統信仰,使用民族語言,保留民族習俗等。羅馬統治理念的寬容、自由是羅馬帝國維持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就羅馬典章制度而言,羅馬統治者施行集中兼寬鬆的管理方式——皇帝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羅馬皇帝即掌握最高權力,如屋大維既是最高軍事統帥,又是執政官、保民官兼大祭司長。這種皇帝集權方式一直延續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時,羅馬各行省又享有高度自治權,各個行省自設元老院或地方議會,元老院或議會成員由選舉產生。這種富有彈性的行政制度,使得羅馬的文化氛圍較為寬鬆。這也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尼祿皇帝(公元37年——公元68年)以前,基督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一樣,屬於合法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像從埃及傳來的崇拜生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太陽神教;從波斯傳來的崇拜米特拉斯神(Mithras)的宗教;從巴勒斯坦傳來的猶太教等,都在羅馬社會同時並存。

有的羅馬皇帝甚至把異教神靈請進萬神殿(如哈德良皇帝),他們和朱庇特、馬瑞斯、維納斯等羅馬諸神平起平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羅馬皇帝對待異教的寬容態度。但這種情形對於基督教(包括猶太教)就有些勉強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不是多神教信仰,而是一神論信仰——只信仰上帝耶和華。從此意義上看,基督教總是存在和羅馬諸神產生矛盾的可能性,這一點也讓一些羅馬皇帝憂心忡忡。

再者,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反對偶像崇拜,包括皇帝崇拜,這種觀念也讓羅馬皇帝頭疼不已。

自凱撒大帝(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以後,羅馬皇帝已成為羅馬民眾崇拜的偶像,是羅馬社會“半神半聖”的存在。但基督徒拒絕參加崇拜羅馬皇帝的儀式,拒絕在皇帝雕像面前俯首,這一立場讓羅馬統治者深為不滿。

最後,羅馬基督徒的祕密集會經常被人懷疑(基督徒舉行聖餐儀式:他們在一起分享聖餐,麵包代表耶穌的身體,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這種祕密活動流傳到社會上,形成一種傳言,不少羅馬人認為基督徒社群流行一種人食人的習俗(《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種傳言也讓羅馬統治者感到不安。

隨著基督徒人數越來越多,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基督教越發引起羅馬皇帝關注和疑慮,羅馬上層開始監視基督教。從尼祿皇帝開始,基督教在羅馬的處境變得艱難起來。

比如尼祿皇帝,他喜愛希臘文化,痴迷希臘藝術。據說尼祿曾經專門跑到雅典,在雅典舞臺上表演戲劇。尼祿對基督教懷有敵意,開始迫害、打壓基督教。例如他把公元64年的那場羅馬大火歸罪於基督徒,並對基督徒大肆迫害。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綜合羅馬帝國早期歷史,並非所有皇帝都對基督教持敵對態度,有些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持寬容態度(或者說不冷不熱);參與迫害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主要:提比裡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提圖斯、圖拉真、戴克裡先等。

據塔西佗《羅馬史》記載,大規模迫害基督徒的次數大約有10次,許多基督徒遭到屠戮,出現無數的殉道者。

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迫害雖然殘酷,卻無法將基督教社群清理乾淨。據基督教學者朱迪斯.本尼特的說法:基督徒的殉難讓活著的人信念更加堅定;或如德爾圖良(約公元150年——225年)所言:羅馬人越是殺戮基督徒,他們人數就越多。殉難者的鮮血是基督教會的種子(《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基督教的命運出現轉折在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公元272年——337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是基督徒;再加上一次戰役事件最終讓這位皇帝接納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羅馬的伽勒裡烏斯爭奪皇權,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之前,君士坦丁夢見耶穌的十字架,最後憑藉十字架之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稱帝后扶持基督教,基督教的地位快速提升。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東羅馬皇帝李錫尼簽署《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合法,基督教的地位穩固下來。

君士坦丁皇帝后,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2年宣佈基督教為唯一合法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其他異教神靈(包括羅馬諸神)退出歷史舞臺。耶穌基督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二,基督教反映了羅馬帝國晚期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心理。

羅馬帝國強盛時代在公元一到二世紀,即從奧古斯都時代至公元180年的馬可.奧勒留皇帝。奧勒留把帝位傳給兒子康茂德。康茂德墮落、無能,在公元192年被暗殺。從公元193至211年,由士兵出身的塞維魯施行軍事暴政,羅馬進入內戰時代。

公元259年,瓦萊裡安皇帝被波斯人俘虜,羅馬皇帝的威望嚴重受損。瓦萊裡安下一任皇帝伽利努斯只能在意大利行使權力,羅馬其他地區落在軍人將領手裡(他們也是王位覬覦者)。

在這段時期,大約有20個自封的所謂羅馬“皇帝”,每一個皇帝統治帝國一部分疆域。270年,一群日耳曼人進入意大利北部,險些戰勝奧勒留皇帝。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陷入持續內戰和衰敗當中。

一位西方學者如此評述晚期羅馬社會:軍事困境和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和經濟全面崩潰;勞動者拋棄了土地,農田廢棄,城市破敗,人口減少;黃金時代不復存在,羅馬進入“鐵和鏽”的時代(《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關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提出許多說法,如道德衰敗、社會不公、經濟衰退、內戰不斷、瘟疫疾病、居民使用鉛製水管等等。總之,從公元二世紀末開始,羅馬社會走向衰退。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靈活、開明,社會文化氛圍寬鬆。

羅馬社會從奧古斯都開始(前63年——公元14年)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疆土主要靠戰爭取得,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外,整個地中海周邊均屬羅馬版圖(如北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高盧、西班牙等等)。

早期羅馬帝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被征服民族只要遵守羅馬法律,按規定繳納稅款即可,至於其他文化事務,各民族可自己做主,如保留傳統信仰,使用民族語言,保留民族習俗等。羅馬統治理念的寬容、自由是羅馬帝國維持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就羅馬典章制度而言,羅馬統治者施行集中兼寬鬆的管理方式——皇帝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羅馬皇帝即掌握最高權力,如屋大維既是最高軍事統帥,又是執政官、保民官兼大祭司長。這種皇帝集權方式一直延續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時,羅馬各行省又享有高度自治權,各個行省自設元老院或地方議會,元老院或議會成員由選舉產生。這種富有彈性的行政制度,使得羅馬的文化氛圍較為寬鬆。這也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尼祿皇帝(公元37年——公元68年)以前,基督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一樣,屬於合法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像從埃及傳來的崇拜生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太陽神教;從波斯傳來的崇拜米特拉斯神(Mithras)的宗教;從巴勒斯坦傳來的猶太教等,都在羅馬社會同時並存。

有的羅馬皇帝甚至把異教神靈請進萬神殿(如哈德良皇帝),他們和朱庇特、馬瑞斯、維納斯等羅馬諸神平起平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羅馬皇帝對待異教的寬容態度。但這種情形對於基督教(包括猶太教)就有些勉強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不是多神教信仰,而是一神論信仰——只信仰上帝耶和華。從此意義上看,基督教總是存在和羅馬諸神產生矛盾的可能性,這一點也讓一些羅馬皇帝憂心忡忡。

再者,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反對偶像崇拜,包括皇帝崇拜,這種觀念也讓羅馬皇帝頭疼不已。

自凱撒大帝(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以後,羅馬皇帝已成為羅馬民眾崇拜的偶像,是羅馬社會“半神半聖”的存在。但基督徒拒絕參加崇拜羅馬皇帝的儀式,拒絕在皇帝雕像面前俯首,這一立場讓羅馬統治者深為不滿。

最後,羅馬基督徒的祕密集會經常被人懷疑(基督徒舉行聖餐儀式:他們在一起分享聖餐,麵包代表耶穌的身體,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這種祕密活動流傳到社會上,形成一種傳言,不少羅馬人認為基督徒社群流行一種人食人的習俗(《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種傳言也讓羅馬統治者感到不安。

隨著基督徒人數越來越多,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基督教越發引起羅馬皇帝關注和疑慮,羅馬上層開始監視基督教。從尼祿皇帝開始,基督教在羅馬的處境變得艱難起來。

比如尼祿皇帝,他喜愛希臘文化,痴迷希臘藝術。據說尼祿曾經專門跑到雅典,在雅典舞臺上表演戲劇。尼祿對基督教懷有敵意,開始迫害、打壓基督教。例如他把公元64年的那場羅馬大火歸罪於基督徒,並對基督徒大肆迫害。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綜合羅馬帝國早期歷史,並非所有皇帝都對基督教持敵對態度,有些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持寬容態度(或者說不冷不熱);參與迫害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主要:提比裡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提圖斯、圖拉真、戴克裡先等。

據塔西佗《羅馬史》記載,大規模迫害基督徒的次數大約有10次,許多基督徒遭到屠戮,出現無數的殉道者。

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迫害雖然殘酷,卻無法將基督教社群清理乾淨。據基督教學者朱迪斯.本尼特的說法:基督徒的殉難讓活著的人信念更加堅定;或如德爾圖良(約公元150年——225年)所言:羅馬人越是殺戮基督徒,他們人數就越多。殉難者的鮮血是基督教會的種子(《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基督教的命運出現轉折在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公元272年——337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是基督徒;再加上一次戰役事件最終讓這位皇帝接納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羅馬的伽勒裡烏斯爭奪皇權,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之前,君士坦丁夢見耶穌的十字架,最後憑藉十字架之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稱帝后扶持基督教,基督教的地位快速提升。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東羅馬皇帝李錫尼簽署《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合法,基督教的地位穩固下來。

君士坦丁皇帝后,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2年宣佈基督教為唯一合法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其他異教神靈(包括羅馬諸神)退出歷史舞臺。耶穌基督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二,基督教反映了羅馬帝國晚期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心理。

羅馬帝國強盛時代在公元一到二世紀,即從奧古斯都時代至公元180年的馬可.奧勒留皇帝。奧勒留把帝位傳給兒子康茂德。康茂德墮落、無能,在公元192年被暗殺。從公元193至211年,由士兵出身的塞維魯施行軍事暴政,羅馬進入內戰時代。

公元259年,瓦萊裡安皇帝被波斯人俘虜,羅馬皇帝的威望嚴重受損。瓦萊裡安下一任皇帝伽利努斯只能在意大利行使權力,羅馬其他地區落在軍人將領手裡(他們也是王位覬覦者)。

在這段時期,大約有20個自封的所謂羅馬“皇帝”,每一個皇帝統治帝國一部分疆域。270年,一群日耳曼人進入意大利北部,險些戰勝奧勒留皇帝。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陷入持續內戰和衰敗當中。

一位西方學者如此評述晚期羅馬社會:軍事困境和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和經濟全面崩潰;勞動者拋棄了土地,農田廢棄,城市破敗,人口減少;黃金時代不復存在,羅馬進入“鐵和鏽”的時代(《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關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提出許多說法,如道德衰敗、社會不公、經濟衰退、內戰不斷、瘟疫疾病、居民使用鉛製水管等等。總之,從公元二世紀末開始,羅馬社會走向衰退。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羅馬社會的衰敗和動盪,引發羅馬民眾的社會心理出現轉變。

在羅馬富人看來,昔日的理性主義已經破滅,羅馬共和國的理想已經逝去,一種對未來的幻滅感日益凸顯。至於羅馬下層民眾,則一直生活在貧窮和動盪之中,他們的日子越發潦倒,對於未來同樣有一種幻滅感。

如此一來的結果是,羅馬人對現世的興趣逐漸消失,轉而關注來世生活;羅馬人由熱愛公共的神(羅馬諸神),轉向關注拯救的神(上帝及基督)。這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基礎。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後期羅馬帝國處於衰退之際,宗教信仰卻充滿生機;在政治、經濟動盪之時,人們的思想會轉向精神層面的東西(《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一說法深刻揭示出基督教和晚期帝國時代之羅馬民眾的關係。

根據基督教觀點,人的現世生活充滿苦難,個體靈魂始終在罪孽中沉淪(原罪);唯有拋棄世俗慾望,轉向來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基督教的個體救贖論剛好滿足羅馬民眾的心理需求,由此,基督教獲得了強大的心理動力支持。

除了基督教外,羅馬帝國晚期的斯多葛主義也反映出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斯多葛主義強調理性與節制,重視心靈的平靜與安寧,這種看法和基督教信仰比較接近。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靈活、開明,社會文化氛圍寬鬆。

羅馬社會從奧古斯都開始(前63年——公元14年)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疆土主要靠戰爭取得,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外,整個地中海周邊均屬羅馬版圖(如北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高盧、西班牙等等)。

早期羅馬帝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被征服民族只要遵守羅馬法律,按規定繳納稅款即可,至於其他文化事務,各民族可自己做主,如保留傳統信仰,使用民族語言,保留民族習俗等。羅馬統治理念的寬容、自由是羅馬帝國維持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就羅馬典章制度而言,羅馬統治者施行集中兼寬鬆的管理方式——皇帝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羅馬皇帝即掌握最高權力,如屋大維既是最高軍事統帥,又是執政官、保民官兼大祭司長。這種皇帝集權方式一直延續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時,羅馬各行省又享有高度自治權,各個行省自設元老院或地方議會,元老院或議會成員由選舉產生。這種富有彈性的行政制度,使得羅馬的文化氛圍較為寬鬆。這也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尼祿皇帝(公元37年——公元68年)以前,基督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一樣,屬於合法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像從埃及傳來的崇拜生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太陽神教;從波斯傳來的崇拜米特拉斯神(Mithras)的宗教;從巴勒斯坦傳來的猶太教等,都在羅馬社會同時並存。

有的羅馬皇帝甚至把異教神靈請進萬神殿(如哈德良皇帝),他們和朱庇特、馬瑞斯、維納斯等羅馬諸神平起平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羅馬皇帝對待異教的寬容態度。但這種情形對於基督教(包括猶太教)就有些勉強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不是多神教信仰,而是一神論信仰——只信仰上帝耶和華。從此意義上看,基督教總是存在和羅馬諸神產生矛盾的可能性,這一點也讓一些羅馬皇帝憂心忡忡。

再者,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反對偶像崇拜,包括皇帝崇拜,這種觀念也讓羅馬皇帝頭疼不已。

自凱撒大帝(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以後,羅馬皇帝已成為羅馬民眾崇拜的偶像,是羅馬社會“半神半聖”的存在。但基督徒拒絕參加崇拜羅馬皇帝的儀式,拒絕在皇帝雕像面前俯首,這一立場讓羅馬統治者深為不滿。

最後,羅馬基督徒的祕密集會經常被人懷疑(基督徒舉行聖餐儀式:他們在一起分享聖餐,麵包代表耶穌的身體,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這種祕密活動流傳到社會上,形成一種傳言,不少羅馬人認為基督徒社群流行一種人食人的習俗(《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種傳言也讓羅馬統治者感到不安。

隨著基督徒人數越來越多,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基督教越發引起羅馬皇帝關注和疑慮,羅馬上層開始監視基督教。從尼祿皇帝開始,基督教在羅馬的處境變得艱難起來。

比如尼祿皇帝,他喜愛希臘文化,痴迷希臘藝術。據說尼祿曾經專門跑到雅典,在雅典舞臺上表演戲劇。尼祿對基督教懷有敵意,開始迫害、打壓基督教。例如他把公元64年的那場羅馬大火歸罪於基督徒,並對基督徒大肆迫害。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綜合羅馬帝國早期歷史,並非所有皇帝都對基督教持敵對態度,有些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持寬容態度(或者說不冷不熱);參與迫害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主要:提比裡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提圖斯、圖拉真、戴克裡先等。

據塔西佗《羅馬史》記載,大規模迫害基督徒的次數大約有10次,許多基督徒遭到屠戮,出現無數的殉道者。

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迫害雖然殘酷,卻無法將基督教社群清理乾淨。據基督教學者朱迪斯.本尼特的說法:基督徒的殉難讓活著的人信念更加堅定;或如德爾圖良(約公元150年——225年)所言:羅馬人越是殺戮基督徒,他們人數就越多。殉難者的鮮血是基督教會的種子(《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基督教的命運出現轉折在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公元272年——337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是基督徒;再加上一次戰役事件最終讓這位皇帝接納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羅馬的伽勒裡烏斯爭奪皇權,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之前,君士坦丁夢見耶穌的十字架,最後憑藉十字架之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稱帝后扶持基督教,基督教的地位快速提升。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東羅馬皇帝李錫尼簽署《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合法,基督教的地位穩固下來。

君士坦丁皇帝后,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2年宣佈基督教為唯一合法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其他異教神靈(包括羅馬諸神)退出歷史舞臺。耶穌基督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二,基督教反映了羅馬帝國晚期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心理。

羅馬帝國強盛時代在公元一到二世紀,即從奧古斯都時代至公元180年的馬可.奧勒留皇帝。奧勒留把帝位傳給兒子康茂德。康茂德墮落、無能,在公元192年被暗殺。從公元193至211年,由士兵出身的塞維魯施行軍事暴政,羅馬進入內戰時代。

公元259年,瓦萊裡安皇帝被波斯人俘虜,羅馬皇帝的威望嚴重受損。瓦萊裡安下一任皇帝伽利努斯只能在意大利行使權力,羅馬其他地區落在軍人將領手裡(他們也是王位覬覦者)。

在這段時期,大約有20個自封的所謂羅馬“皇帝”,每一個皇帝統治帝國一部分疆域。270年,一群日耳曼人進入意大利北部,險些戰勝奧勒留皇帝。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陷入持續內戰和衰敗當中。

一位西方學者如此評述晚期羅馬社會:軍事困境和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和經濟全面崩潰;勞動者拋棄了土地,農田廢棄,城市破敗,人口減少;黃金時代不復存在,羅馬進入“鐵和鏽”的時代(《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關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提出許多說法,如道德衰敗、社會不公、經濟衰退、內戰不斷、瘟疫疾病、居民使用鉛製水管等等。總之,從公元二世紀末開始,羅馬社會走向衰退。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羅馬社會的衰敗和動盪,引發羅馬民眾的社會心理出現轉變。

在羅馬富人看來,昔日的理性主義已經破滅,羅馬共和國的理想已經逝去,一種對未來的幻滅感日益凸顯。至於羅馬下層民眾,則一直生活在貧窮和動盪之中,他們的日子越發潦倒,對於未來同樣有一種幻滅感。

如此一來的結果是,羅馬人對現世的興趣逐漸消失,轉而關注來世生活;羅馬人由熱愛公共的神(羅馬諸神),轉向關注拯救的神(上帝及基督)。這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基礎。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後期羅馬帝國處於衰退之際,宗教信仰卻充滿生機;在政治、經濟動盪之時,人們的思想會轉向精神層面的東西(《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一說法深刻揭示出基督教和晚期帝國時代之羅馬民眾的關係。

根據基督教觀點,人的現世生活充滿苦難,個體靈魂始終在罪孽中沉淪(原罪);唯有拋棄世俗慾望,轉向來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基督教的個體救贖論剛好滿足羅馬民眾的心理需求,由此,基督教獲得了強大的心理動力支持。

除了基督教外,羅馬帝國晚期的斯多葛主義也反映出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斯多葛主義強調理性與節制,重視心靈的平靜與安寧,這種看法和基督教信仰比較接近。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三,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還取決於和西方古典文化的融合。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諸多差異,若要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絕非易事;但對於羅馬學者們而言,這又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

首先,古典文化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如希臘哲學、羅馬藝術,早已成為羅馬文化的構成元素。其次,絕大多數羅馬學者對古典文化非常熟悉和熱愛;他們認為,基督教和古典文化有相通之處,可以融合在一起。最後,唯有從學術層面解釋《聖經》信仰,才可以提升基督教的品格,否則基督教僅僅流為一種民間信仰。

從基督教神學的邏輯層面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融合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基督教和新柏拉圖主義的融合,代表人物是查斯丁(Justin,約100年——165年)。第二階段:基督教和希臘哲學的融合,代表人物是克雷芒(Clement,約150年——210年)和奧利金(Origen,185年——254年)。第三階段基督教和希臘羅馬文化的融合,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拉丁三教父——安布羅斯(約339年——397年)、哲羅姆(約340年——420年)、奧古斯丁(354年——430年)。

查斯丁是基督教早期的“護教”思想家,他綜合斯多葛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闡發基督教信仰。

新柏拉圖主義代表者是普羅提諾,他認為,世界存在單一的神——“太一”;“太一”不生不滅,是世界的本源,人的生命由“太一”流出;人距離“太一”較近,神性較多,物質距離“太一”最遠,神性最少。

查斯丁認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有相通之處,兩者可以融合,如皆信奉單一的神,崇尚精神、貶低物質。查斯丁強調說,體現在耶穌身上的“神道”,不僅把靈感賜給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還賜給異教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伯拉罕、摩西一樣,他們都是基督的先驅。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靈活、開明,社會文化氛圍寬鬆。

羅馬社會從奧古斯都開始(前63年——公元14年)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疆土主要靠戰爭取得,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外,整個地中海周邊均屬羅馬版圖(如北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高盧、西班牙等等)。

早期羅馬帝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被征服民族只要遵守羅馬法律,按規定繳納稅款即可,至於其他文化事務,各民族可自己做主,如保留傳統信仰,使用民族語言,保留民族習俗等。羅馬統治理念的寬容、自由是羅馬帝國維持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就羅馬典章制度而言,羅馬統治者施行集中兼寬鬆的管理方式——皇帝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羅馬皇帝即掌握最高權力,如屋大維既是最高軍事統帥,又是執政官、保民官兼大祭司長。這種皇帝集權方式一直延續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時,羅馬各行省又享有高度自治權,各個行省自設元老院或地方議會,元老院或議會成員由選舉產生。這種富有彈性的行政制度,使得羅馬的文化氛圍較為寬鬆。這也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尼祿皇帝(公元37年——公元68年)以前,基督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一樣,屬於合法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像從埃及傳來的崇拜生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太陽神教;從波斯傳來的崇拜米特拉斯神(Mithras)的宗教;從巴勒斯坦傳來的猶太教等,都在羅馬社會同時並存。

有的羅馬皇帝甚至把異教神靈請進萬神殿(如哈德良皇帝),他們和朱庇特、馬瑞斯、維納斯等羅馬諸神平起平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羅馬皇帝對待異教的寬容態度。但這種情形對於基督教(包括猶太教)就有些勉強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不是多神教信仰,而是一神論信仰——只信仰上帝耶和華。從此意義上看,基督教總是存在和羅馬諸神產生矛盾的可能性,這一點也讓一些羅馬皇帝憂心忡忡。

再者,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反對偶像崇拜,包括皇帝崇拜,這種觀念也讓羅馬皇帝頭疼不已。

自凱撒大帝(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以後,羅馬皇帝已成為羅馬民眾崇拜的偶像,是羅馬社會“半神半聖”的存在。但基督徒拒絕參加崇拜羅馬皇帝的儀式,拒絕在皇帝雕像面前俯首,這一立場讓羅馬統治者深為不滿。

最後,羅馬基督徒的祕密集會經常被人懷疑(基督徒舉行聖餐儀式:他們在一起分享聖餐,麵包代表耶穌的身體,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這種祕密活動流傳到社會上,形成一種傳言,不少羅馬人認為基督徒社群流行一種人食人的習俗(《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種傳言也讓羅馬統治者感到不安。

隨著基督徒人數越來越多,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基督教越發引起羅馬皇帝關注和疑慮,羅馬上層開始監視基督教。從尼祿皇帝開始,基督教在羅馬的處境變得艱難起來。

比如尼祿皇帝,他喜愛希臘文化,痴迷希臘藝術。據說尼祿曾經專門跑到雅典,在雅典舞臺上表演戲劇。尼祿對基督教懷有敵意,開始迫害、打壓基督教。例如他把公元64年的那場羅馬大火歸罪於基督徒,並對基督徒大肆迫害。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綜合羅馬帝國早期歷史,並非所有皇帝都對基督教持敵對態度,有些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持寬容態度(或者說不冷不熱);參與迫害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主要:提比裡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提圖斯、圖拉真、戴克裡先等。

據塔西佗《羅馬史》記載,大規模迫害基督徒的次數大約有10次,許多基督徒遭到屠戮,出現無數的殉道者。

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迫害雖然殘酷,卻無法將基督教社群清理乾淨。據基督教學者朱迪斯.本尼特的說法:基督徒的殉難讓活著的人信念更加堅定;或如德爾圖良(約公元150年——225年)所言:羅馬人越是殺戮基督徒,他們人數就越多。殉難者的鮮血是基督教會的種子(《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基督教的命運出現轉折在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公元272年——337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是基督徒;再加上一次戰役事件最終讓這位皇帝接納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羅馬的伽勒裡烏斯爭奪皇權,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之前,君士坦丁夢見耶穌的十字架,最後憑藉十字架之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稱帝后扶持基督教,基督教的地位快速提升。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東羅馬皇帝李錫尼簽署《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合法,基督教的地位穩固下來。

君士坦丁皇帝后,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2年宣佈基督教為唯一合法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其他異教神靈(包括羅馬諸神)退出歷史舞臺。耶穌基督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二,基督教反映了羅馬帝國晚期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心理。

羅馬帝國強盛時代在公元一到二世紀,即從奧古斯都時代至公元180年的馬可.奧勒留皇帝。奧勒留把帝位傳給兒子康茂德。康茂德墮落、無能,在公元192年被暗殺。從公元193至211年,由士兵出身的塞維魯施行軍事暴政,羅馬進入內戰時代。

公元259年,瓦萊裡安皇帝被波斯人俘虜,羅馬皇帝的威望嚴重受損。瓦萊裡安下一任皇帝伽利努斯只能在意大利行使權力,羅馬其他地區落在軍人將領手裡(他們也是王位覬覦者)。

在這段時期,大約有20個自封的所謂羅馬“皇帝”,每一個皇帝統治帝國一部分疆域。270年,一群日耳曼人進入意大利北部,險些戰勝奧勒留皇帝。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陷入持續內戰和衰敗當中。

一位西方學者如此評述晚期羅馬社會:軍事困境和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和經濟全面崩潰;勞動者拋棄了土地,農田廢棄,城市破敗,人口減少;黃金時代不復存在,羅馬進入“鐵和鏽”的時代(《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關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提出許多說法,如道德衰敗、社會不公、經濟衰退、內戰不斷、瘟疫疾病、居民使用鉛製水管等等。總之,從公元二世紀末開始,羅馬社會走向衰退。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羅馬社會的衰敗和動盪,引發羅馬民眾的社會心理出現轉變。

在羅馬富人看來,昔日的理性主義已經破滅,羅馬共和國的理想已經逝去,一種對未來的幻滅感日益凸顯。至於羅馬下層民眾,則一直生活在貧窮和動盪之中,他們的日子越發潦倒,對於未來同樣有一種幻滅感。

如此一來的結果是,羅馬人對現世的興趣逐漸消失,轉而關注來世生活;羅馬人由熱愛公共的神(羅馬諸神),轉向關注拯救的神(上帝及基督)。這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基礎。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後期羅馬帝國處於衰退之際,宗教信仰卻充滿生機;在政治、經濟動盪之時,人們的思想會轉向精神層面的東西(《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一說法深刻揭示出基督教和晚期帝國時代之羅馬民眾的關係。

根據基督教觀點,人的現世生活充滿苦難,個體靈魂始終在罪孽中沉淪(原罪);唯有拋棄世俗慾望,轉向來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基督教的個體救贖論剛好滿足羅馬民眾的心理需求,由此,基督教獲得了強大的心理動力支持。

除了基督教外,羅馬帝國晚期的斯多葛主義也反映出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斯多葛主義強調理性與節制,重視心靈的平靜與安寧,這種看法和基督教信仰比較接近。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三,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還取決於和西方古典文化的融合。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諸多差異,若要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絕非易事;但對於羅馬學者們而言,這又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

首先,古典文化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如希臘哲學、羅馬藝術,早已成為羅馬文化的構成元素。其次,絕大多數羅馬學者對古典文化非常熟悉和熱愛;他們認為,基督教和古典文化有相通之處,可以融合在一起。最後,唯有從學術層面解釋《聖經》信仰,才可以提升基督教的品格,否則基督教僅僅流為一種民間信仰。

從基督教神學的邏輯層面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融合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基督教和新柏拉圖主義的融合,代表人物是查斯丁(Justin,約100年——165年)。第二階段:基督教和希臘哲學的融合,代表人物是克雷芒(Clement,約150年——210年)和奧利金(Origen,185年——254年)。第三階段基督教和希臘羅馬文化的融合,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拉丁三教父——安布羅斯(約339年——397年)、哲羅姆(約340年——420年)、奧古斯丁(354年——430年)。

查斯丁是基督教早期的“護教”思想家,他綜合斯多葛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闡發基督教信仰。

新柏拉圖主義代表者是普羅提諾,他認為,世界存在單一的神——“太一”;“太一”不生不滅,是世界的本源,人的生命由“太一”流出;人距離“太一”較近,神性較多,物質距離“太一”最遠,神性最少。

查斯丁認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有相通之處,兩者可以融合,如皆信奉單一的神,崇尚精神、貶低物質。查斯丁強調說,體現在耶穌身上的“神道”,不僅把靈感賜給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還賜給異教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伯拉罕、摩西一樣,他們都是基督的先驅。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查斯丁的神學思想過於激進,在165年被扔進野獸群中,殉道而死。他的觀點被亞歷山大學校的兩位學者堅持下來,他們就是克雷芒和奧利金。

克雷芒認為,哲學之於希臘人猶如摩西律法之於猶太人,它們都是對真理的顯示;希臘的哲學真理可以在耶穌教導中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關聯。

克雷芒看重柏拉圖哲學,他認為可以在柏拉圖思想中找到基督教的正統哲學;他甚至認為可以在柏拉圖哲學中發現“三位一體”教義。克雷芒的看法發揮了查斯丁理論,影響深遠。

奧利金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基督教學者,被西方公認為最偉大的基督教神學家之一。奧利金終生用希臘文寫作,他對於《聖經》每一部分都進行了思想評論;在評論過程中,奧利金引用了大量希臘思想,他提出的“邏各斯”理念和“神人合作”說均包含柏拉圖主義成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實現完全融合,要等到三位拉丁教父的出現。

安布羅斯、哲羅姆、奧古斯丁是偉大的拉丁文作家,他們的思想塑造了西方基督教傳統,這種傳統被後來的中世紀教會所繼承。從他們開始,拉丁文取代希臘語成為羅馬基督教會的宗教儀式語言。

三位拉丁教父的最大貢獻是,他們把古典文學、古典法律,尤其是希臘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成分,融入到基督教文化中。在他們相繼作古之時,基督教已經被穩固地建立在西方古典文化之上。

安布羅斯是米蘭大主教,他富有雄才辯略,精通希臘、羅馬文學與哲學。他佈道時經常引用古典時代的偉人,像柏拉圖、西塞羅、維吉爾等。

安布羅斯最為著名的事蹟是,他堅決拒絕皇帝狄奧多西進入米蘭大教堂,因這位皇帝在鎮壓叛亂時屠殺了許多人。安布羅斯的堅定立場和羅馬皇帝的公開讓步是一件令基督徒們刻骨銘心的大事。

"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後飄洋過海傳到羅馬(《舊約.使徒行傳》第27、28節記載了保羅乘船到羅馬的驚險歷程),在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自傳入羅馬到成為帝國的國教,歷經三個世紀,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無數曲折,最終征服了羅馬人,和西方古典文明融為一體。其中緣由值得人們深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屬於東方式信仰,具有東方文化屬性,如信仰神祕主義、重視道德倫理、強調個體性,這些特點不同於西方古典信仰——希臘化宗教。

希臘化宗教,像羅馬人信仰的朱庇特(Jupiter)、朱諾(Juno)、阿波羅(Apollo)、馬爾斯(Mars)、密涅瓦(Minerva)等,屬於自然崇拜,類似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崇拜宗教,像日神崇拜、山神、林神崇拜等。這種自然崇拜宗教,原始、樸素,和道德倫理關係不大。

如羅馬人信仰的各路神靈,均是自然力的化身,不包含道德意義,這一點和基督教(包括猶太教)明顯不同。

根據基督教信仰,上帝不僅是造物主,更是道德意義的象徵,是真善美的化身,上帝及基督象徵同情、憐憫、慈悲、忍讓、寬容、和平,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核心信條。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從信仰目的上看,基督教和希臘化宗教的差異很大。

基督教屬於高級宗教,代表個人本位,追求個人靈魂的拯救。希臘化宗教代表公共利益,導向國家、城邦目的,代表民族的集體意志。

如羅馬諸神來自希臘神靈,和祖先崇拜、部落崇拜有關,如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護神,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保護神,朱庇特是羅馬共和國的保護神。和基督教上帝相比,羅馬諸神屬於部落神、民族神,不是造物主。基督教的上帝是萬能的造物主——宇宙萬物的主宰、道德倫理的源泉。兩種信仰的目的截然不同。

再就神、人之間的關係而論,上帝和人類的關係是拯救、被拯救的關係,內含情感倫理(愛之倫理)。羅馬諸神和羅馬人的關係是交易、互惠關係:羅馬人向諸神獻祭,諸神保護羅馬人的利益;其中蘊含功利關係,而非道德情感關係。

比如每逢重要場合,羅馬人必向諸神獻祭,舉行公開的獻祭儀式,以期獲得神靈的庇佑,如外出征戰、凱旋歸來、節日紀念、體育賽會等等。

從文化取向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差異非常明顯。如羅馬文化重視世俗享樂,基督教提倡節制慾望;羅馬人關注現世人生,基督教強調彼岸世界;羅馬人崇尚武力,基督教反對暴力。

由於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重大差異,若要實現兩者之融合,實為不易。從歷史、文化層面看,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最終同古典文化相融合,主要有三點原因: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方式靈活、開明,社會文化氛圍寬鬆。

羅馬社會從奧古斯都開始(前63年——公元14年)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疆土主要靠戰爭取得,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亞平寧半島外,整個地中海周邊均屬羅馬版圖(如北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高盧、西班牙等等)。

早期羅馬帝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被征服民族只要遵守羅馬法律,按規定繳納稅款即可,至於其他文化事務,各民族可自己做主,如保留傳統信仰,使用民族語言,保留民族習俗等。羅馬統治理念的寬容、自由是羅馬帝國維持長久繁榮的重要原因。

就羅馬典章制度而言,羅馬統治者施行集中兼寬鬆的管理方式——皇帝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自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羅馬皇帝即掌握最高權力,如屋大維既是最高軍事統帥,又是執政官、保民官兼大祭司長。這種皇帝集權方式一直延續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時,羅馬各行省又享有高度自治權,各個行省自設元老院或地方議會,元老院或議會成員由選舉產生。這種富有彈性的行政制度,使得羅馬的文化氛圍較為寬鬆。這也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在尼祿皇帝(公元37年——公元68年)以前,基督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一樣,屬於合法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互不干擾。像從埃及傳來的崇拜生殖女神愛希絲(Isis)的太陽神教;從波斯傳來的崇拜米特拉斯神(Mithras)的宗教;從巴勒斯坦傳來的猶太教等,都在羅馬社會同時並存。

有的羅馬皇帝甚至把異教神靈請進萬神殿(如哈德良皇帝),他們和朱庇特、馬瑞斯、維納斯等羅馬諸神平起平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羅馬皇帝對待異教的寬容態度。但這種情形對於基督教(包括猶太教)就有些勉強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不是多神教信仰,而是一神論信仰——只信仰上帝耶和華。從此意義上看,基督教總是存在和羅馬諸神產生矛盾的可能性,這一點也讓一些羅馬皇帝憂心忡忡。

再者,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反對偶像崇拜,包括皇帝崇拜,這種觀念也讓羅馬皇帝頭疼不已。

自凱撒大帝(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以後,羅馬皇帝已成為羅馬民眾崇拜的偶像,是羅馬社會“半神半聖”的存在。但基督徒拒絕參加崇拜羅馬皇帝的儀式,拒絕在皇帝雕像面前俯首,這一立場讓羅馬統治者深為不滿。

最後,羅馬基督徒的祕密集會經常被人懷疑(基督徒舉行聖餐儀式:他們在一起分享聖餐,麵包代表耶穌的身體,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這種祕密活動流傳到社會上,形成一種傳言,不少羅馬人認為基督徒社群流行一種人食人的習俗(《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種傳言也讓羅馬統治者感到不安。

隨著基督徒人數越來越多,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基督教越發引起羅馬皇帝關注和疑慮,羅馬上層開始監視基督教。從尼祿皇帝開始,基督教在羅馬的處境變得艱難起來。

比如尼祿皇帝,他喜愛希臘文化,痴迷希臘藝術。據說尼祿曾經專門跑到雅典,在雅典舞臺上表演戲劇。尼祿對基督教懷有敵意,開始迫害、打壓基督教。例如他把公元64年的那場羅馬大火歸罪於基督徒,並對基督徒大肆迫害。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綜合羅馬帝國早期歷史,並非所有皇帝都對基督教持敵對態度,有些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持寬容態度(或者說不冷不熱);參與迫害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主要:提比裡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提圖斯、圖拉真、戴克裡先等。

據塔西佗《羅馬史》記載,大規模迫害基督徒的次數大約有10次,許多基督徒遭到屠戮,出現無數的殉道者。

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迫害雖然殘酷,卻無法將基督教社群清理乾淨。據基督教學者朱迪斯.本尼特的說法:基督徒的殉難讓活著的人信念更加堅定;或如德爾圖良(約公元150年——225年)所言:羅馬人越是殺戮基督徒,他們人數就越多。殉難者的鮮血是基督教會的種子(《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基督教的命運出現轉折在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公元272年——337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是基督徒;再加上一次戰役事件最終讓這位皇帝接納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羅馬的伽勒裡烏斯爭奪皇權,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之前,君士坦丁夢見耶穌的十字架,最後憑藉十字架之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稱帝后扶持基督教,基督教的地位快速提升。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東羅馬皇帝李錫尼簽署《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合法,基督教的地位穩固下來。

君士坦丁皇帝后,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2年宣佈基督教為唯一合法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其他異教神靈(包括羅馬諸神)退出歷史舞臺。耶穌基督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二,基督教反映了羅馬帝國晚期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心理。

羅馬帝國強盛時代在公元一到二世紀,即從奧古斯都時代至公元180年的馬可.奧勒留皇帝。奧勒留把帝位傳給兒子康茂德。康茂德墮落、無能,在公元192年被暗殺。從公元193至211年,由士兵出身的塞維魯施行軍事暴政,羅馬進入內戰時代。

公元259年,瓦萊裡安皇帝被波斯人俘虜,羅馬皇帝的威望嚴重受損。瓦萊裡安下一任皇帝伽利努斯只能在意大利行使權力,羅馬其他地區落在軍人將領手裡(他們也是王位覬覦者)。

在這段時期,大約有20個自封的所謂羅馬“皇帝”,每一個皇帝統治帝國一部分疆域。270年,一群日耳曼人進入意大利北部,險些戰勝奧勒留皇帝。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陷入持續內戰和衰敗當中。

一位西方學者如此評述晚期羅馬社會:軍事困境和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和經濟全面崩潰;勞動者拋棄了土地,農田廢棄,城市破敗,人口減少;黃金時代不復存在,羅馬進入“鐵和鏽”的時代(《歐洲中世紀史》,朱迪斯.本內特)。

關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提出許多說法,如道德衰敗、社會不公、經濟衰退、內戰不斷、瘟疫疾病、居民使用鉛製水管等等。總之,從公元二世紀末開始,羅馬社會走向衰退。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羅馬社會的衰敗和動盪,引發羅馬民眾的社會心理出現轉變。

在羅馬富人看來,昔日的理性主義已經破滅,羅馬共和國的理想已經逝去,一種對未來的幻滅感日益凸顯。至於羅馬下層民眾,則一直生活在貧窮和動盪之中,他們的日子越發潦倒,對於未來同樣有一種幻滅感。

如此一來的結果是,羅馬人對現世的興趣逐漸消失,轉而關注來世生活;羅馬人由熱愛公共的神(羅馬諸神),轉向關注拯救的神(上帝及基督)。這是基督教傳播、發展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基礎。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後期羅馬帝國處於衰退之際,宗教信仰卻充滿生機;在政治、經濟動盪之時,人們的思想會轉向精神層面的東西(《西歐中世紀史》,布萊恩.蒂爾尼)。這一說法深刻揭示出基督教和晚期帝國時代之羅馬民眾的關係。

根據基督教觀點,人的現世生活充滿苦難,個體靈魂始終在罪孽中沉淪(原罪);唯有拋棄世俗慾望,轉向來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基督教的個體救贖論剛好滿足羅馬民眾的心理需求,由此,基督教獲得了強大的心理動力支持。

除了基督教外,羅馬帝國晚期的斯多葛主義也反映出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斯多葛主義強調理性與節制,重視心靈的平靜與安寧,這種看法和基督教信仰比較接近。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三,基督教之所以被羅馬人接受,還取決於和西方古典文化的融合。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存在諸多差異,若要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絕非易事;但對於羅馬學者們而言,這又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

首先,古典文化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如希臘哲學、羅馬藝術,早已成為羅馬文化的構成元素。其次,絕大多數羅馬學者對古典文化非常熟悉和熱愛;他們認為,基督教和古典文化有相通之處,可以融合在一起。最後,唯有從學術層面解釋《聖經》信仰,才可以提升基督教的品格,否則基督教僅僅流為一種民間信仰。

從基督教神學的邏輯層面看,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融合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基督教和新柏拉圖主義的融合,代表人物是查斯丁(Justin,約100年——165年)。第二階段:基督教和希臘哲學的融合,代表人物是克雷芒(Clement,約150年——210年)和奧利金(Origen,185年——254年)。第三階段基督教和希臘羅馬文化的融合,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拉丁三教父——安布羅斯(約339年——397年)、哲羅姆(約340年——420年)、奧古斯丁(354年——430年)。

查斯丁是基督教早期的“護教”思想家,他綜合斯多葛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闡發基督教信仰。

新柏拉圖主義代表者是普羅提諾,他認為,世界存在單一的神——“太一”;“太一”不生不滅,是世界的本源,人的生命由“太一”流出;人距離“太一”較近,神性較多,物質距離“太一”最遠,神性最少。

查斯丁認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有相通之處,兩者可以融合,如皆信奉單一的神,崇尚精神、貶低物質。查斯丁強調說,體現在耶穌身上的“神道”,不僅把靈感賜給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還賜給異教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伯拉罕、摩西一樣,他們都是基督的先驅。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查斯丁的神學思想過於激進,在165年被扔進野獸群中,殉道而死。他的觀點被亞歷山大學校的兩位學者堅持下來,他們就是克雷芒和奧利金。

克雷芒認為,哲學之於希臘人猶如摩西律法之於猶太人,它們都是對真理的顯示;希臘的哲學真理可以在耶穌教導中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關聯。

克雷芒看重柏拉圖哲學,他認為可以在柏拉圖思想中找到基督教的正統哲學;他甚至認為可以在柏拉圖哲學中發現“三位一體”教義。克雷芒的看法發揮了查斯丁理論,影響深遠。

奧利金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基督教學者,被西方公認為最偉大的基督教神學家之一。奧利金終生用希臘文寫作,他對於《聖經》每一部分都進行了思想評論;在評論過程中,奧利金引用了大量希臘思想,他提出的“邏各斯”理念和“神人合作”說均包含柏拉圖主義成分。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實現完全融合,要等到三位拉丁教父的出現。

安布羅斯、哲羅姆、奧古斯丁是偉大的拉丁文作家,他們的思想塑造了西方基督教傳統,這種傳統被後來的中世紀教會所繼承。從他們開始,拉丁文取代希臘語成為羅馬基督教會的宗教儀式語言。

三位拉丁教父的最大貢獻是,他們把古典文學、古典法律,尤其是希臘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成分,融入到基督教文化中。在他們相繼作古之時,基督教已經被穩固地建立在西方古典文化之上。

安布羅斯是米蘭大主教,他富有雄才辯略,精通希臘、羅馬文學與哲學。他佈道時經常引用古典時代的偉人,像柏拉圖、西塞羅、維吉爾等。

安布羅斯最為著名的事蹟是,他堅決拒絕皇帝狄奧多西進入米蘭大教堂,因這位皇帝在鎮壓叛亂時屠殺了許多人。安布羅斯的堅定立場和羅馬皇帝的公開讓步是一件令基督徒們刻骨銘心的大事。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差異甚大,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站穩腳跟?

哲羅姆是同時代《聖經》學者中最為有名的一位,他根據希伯來語和希臘文原本譯出了《拉丁文聖經》(Vulgate Bible);中世紀以後的天主教會以《拉丁文聖經》作為標準文本,後來各種語言翻譯的《聖經》均以之為原本。

哲羅姆在伯利恆建造了一所修道院,僧侶們在那裡抄寫拉丁語手稿,這項事業被後來的修士延續下去,保存了大量希臘、羅馬文獻,像亞里斯多德、西塞羅等人的作品。

奧古斯丁是教父神學的代表,他用柏拉圖主義建構了規模龐大的神學體系,並對許多神學概念和命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如原罪說、救贖論、三位一體教義、“醜”的神學來源、教士的婚姻問題等。

奧古斯丁最著名的神學論著是《上帝之城》。在這篇鴻篇鉅製中,奧古斯丁論述了“上帝之城”和“塵世之城”的關係。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之城”代表拯救與永生,“塵世之城”代表沉淪和罪過;最終的歷史結果是,“上帝之城”越來越昌盛,“塵世之城”越來越凋零。這是奧古斯丁堅守的基督教信念和理想。

綜上所述,基督教傳入羅馬後,歷經諸多事變,克服重重阻力,終於在羅馬社會紮下了根;與此同時,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相融合,終於發展成普世性高級宗教。截至今日,基督教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高級宗教(信徒人數超過20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