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大分裂背後——新舊歐洲為爭正統展開殊死博弈

基督教是人類三大主流宗教之首,其歷史我想大部分朋友都知曉。

基督教早期是在中東底層民眾間流傳,其影響力逐步擴散至羅馬帝國,羅馬覆滅,基督教又擴散歐洲。隨著歐洲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範圍的擴張,基督教也得以擴張到全球各大板塊。如今,除了文明底蘊深厚的亞洲和無人居住的南極洲,其餘五個洲內基督教都有較高的主導權或者相對優勢的地位。

不過基督教的發展也經歷了一番風雨。基督教在成立之初的幾百年,因羅馬帝國政治勢力的打壓,而處於非法狀態,無數教民和教首因此殉難。後來雖然合法化,但又經歷兩次分裂,形成現今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雲石君在上一節,已為大家解讀了基督教被羅馬帝國打壓以及後來合法化並取得主導權的前因後果,雲石君在這要為大家解讀的是基督教分裂的原因。

基督教的分裂有兩次,我想有些看過歷史書的朋友對天主教和新教的分裂有一定了解。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裂大部分朋友瞭解不多,而這也是本次雲石君講的內容。

基督教大分裂背後——新舊歐洲為爭正統展開殊死博弈

公元1054年,基督教發生大分裂,東部教會自稱為正教(東正教),西部教會成為公教(天主教)。這二者分裂其實早在基督教成立之初——成為羅馬國教時已見端倪。

基督教的這種分裂與羅馬帝國的分裂是一致的。公元395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不久,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分別以亞平寧半島以及君士坦丁堡為核心。

羅馬帝國的分裂與地緣結構有極大的關係。羅馬帝國所在的環地中海地區,領土遼闊,結構鬆散,各板塊獨立性強,但沒有一個實力足夠強大的核心板塊來壓制周邊板塊。這樣的背景下,羅馬文明為了維護擴張成果,對各邊緣板塊進行有效的掌控,將羅馬在政治上分為兩部分。

東西兩大帝國雖然都是由羅馬帝國分裂而來,但因政治上的分裂,以及民族、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二者存在極大的不同。隨後,西羅馬帝國滅亡,領土由蠻族瓜分,而東羅馬帝國延續著羅馬的衣缽。至此,二者在政治上毫無聯繫。

政治上的徹底斷絕,也加劇了兩大教會的分裂。對東羅馬帝國來說,失去發祥地——意大利,其在發展過程中自然會被本土色彩影響,其在文化和民族上逐漸與希臘文明融合;而被蠻族統治的西羅馬版圖,因亞平寧半島是羅馬文明發祥地,受羅馬傳統文明的影響而拉丁化。

這樣的結果真是讓人詫異,覆滅羅馬帝國的蠻族繼承了羅馬的拉丁文化,而東羅馬帝國在民族、語言、文化上與古典羅馬帝國相差甚遠,其統治者反而是古典羅馬帝國的嫡系傳人。

其實,這也是合理的。文明的發展立足於所處地緣板塊之上。分裂後的東羅馬以巴爾幹半島為核心,為了維護統治,只能向本土希臘文明靠攏。而分裂後的西羅馬,蠻族為了自身文明的進化,只能吸取亞平寧的羅馬文化進而拉丁化。

不過,不管是希臘化的東羅馬,還是拉丁化的蠻族,均處於歐洲地緣板塊,其種族和文化傳承出自同門。因此他們保留了基督教的文明框架,而因獨立的地緣格局,政治以及民族、語言、風俗上的差異而又顯露出對立和衝突。

不過這種對立和衝突在最初並不明顯。在西羅馬滅亡之初的幾百年,羅馬教會即使顯露出獨立性也是從屬於君士坦丁堡普世教會的。

羅馬帝國分裂出的東西羅馬帝國,地緣實力相差無幾。

基督教大分裂背後——新舊歐洲為爭正統展開殊死博弈

西羅馬因蠻族入侵而滅亡,蠻族落後的文明也使西羅馬地區文明質量大幅降低。曾經西羅馬帝國的地盤上,也因分裂的蠻族而建立起十幾個王國。這些王國的相互殘殺。嚴重消耗了原西羅馬板塊的實力。

東羅馬帝國頂住蠻族的入侵,文明沒有受到影響。加上東羅馬在政治上維持著一個統一,君士坦丁堡對內部絕大部分板塊都有足夠的話語權。

在這樣東西文明發展程度不一致的情況下。擁有較多優勢的東羅馬即使沒有實力重建羅馬帝國的輝煌,但君士坦丁堡的普世教會在意識形態層面上還是有實力凌駕於羅馬教廷之上的。

不過時局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一方面,伊斯蘭教在公元7世紀崛起,影響著東羅馬帝國在亞洲和北非的領土,使東羅馬國力大減;另一方面,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西歐、中歐等羅馬教廷勢力範圍內的蠻荒之地被逐漸開發,實力逐漸顯現。

東羅馬帝國日漸衰落,羅馬教廷的實力不斷強盛,這讓東羅帝國在西部基督教世界的影響力逐漸減弱。這種此消彼長達到一定程度時,在公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基督教正式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兩大體系。

分裂後的兩派各自發展,繼續對抗。不過,雙方面臨的形勢不一樣。天主教的敵人只來自東方向;東正教和東羅馬帝國因處在伊斯蘭世界與西部天主教世界之間,其面對的敵人是來自東西兩個方向。這樣的戰略格局註定了東正教和東羅馬帝國的衰落。最終,在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以東羅馬帝國為政治支撐的東正教,也因東羅馬的滅亡而受到致命的打擊。雖然奧斯曼土耳其沒有禁止東正教,但其宗教政策上的歧視使得大量東正教徒轉入伊斯蘭教,東正教一落千丈。

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東正教即使不滅亡,但在失去強勢政治支撐、極大部分牧區以及大量教徒後,已不再有基督教主流教派的地位。

但,現實並非如此,現今依舊是東正教、新教和天主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

為什麼會是如此局面呢?

因為俄羅斯。

東羅馬帝國滅亡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末代公主索菲亞,並宣稱自己將延續東羅馬和東正教的政治遺產及意識形態。隨著莫斯科公國的崛起以及發展成為俄羅斯帝國,東正教也得以重生。

俄羅斯為什麼願意延續東正教的衣缽呢?這其實與俄羅斯的地緣環境密切相關。

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屬於傳統歐洲的邊緣板塊,此地遠離傳統歐洲文明的核心區。而且,此地氣候寒冷,農耕時代不適合進行大規模開發,因此由遊牧經濟主導該板塊,這也決定了此區域無強大的文明勢力。

基督教大分裂背後——新舊歐洲為爭正統展開殊死博弈

不過,在15世紀東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雖然仍處農耕時代,但經過技術的積累,已勉強有能力對東歐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這也造就了莫斯科公國(農耕屬性)的崛起,和蒙古系金帳汗國(遊牧屬性)的消亡。

東歐草原的潛力雖然比不上南歐和西歐,但其體量龐大。隨著東歐的不斷開發,莫斯科公國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成為歐洲主流文明勢力之一。

硬件實力已經夠了,軟件實力自然也要同步發展。莫斯科公國作為歐洲文明圈的一員,自然要接納基督教。

當時,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流,東正教已經沒落,莫斯科公國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天主教。

但,莫斯科公國並未如此選擇。

首先,天主教世界的意識形態核心遠在羅馬,與東歐八竿子打不著。地緣區位上,東歐草原在天主教世界的極端邊緣地區。如果加入天主教,莫斯科並不能得到多大好處。而且這與莫斯科作為歐洲一流地緣勢力的政治地位不符。

其次,由於東歐草原開發晚,雖然硬件實力逐漸強大,但軟件實力不足。因此,被歐洲歧視,視為蠻夷,而這種歧視,也嚴重傷害了俄羅斯民族的自尊心。

最後,在地緣政治結局上,俄羅斯要想國力得到壯大,必須向西擴張吞下中東歐相對優質的地緣板,而這樣的意圖必然會與天主教發生衝突。而在爭取中東歐的競爭中,羅馬教廷自然會支持本土勢力而非他們眼中的蠻夷。

由此看來,莫斯科公國加入天主教幾乎不會得到太多好處,其發展反而會處於被動狀態。

加入東正教系統,就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東正教源於基督教,是嫡系傳承,雖遭大難,但接納東正教,同樣會讓莫斯科公國的軟件實力增長。

其次,東正教已無政治支撐(東羅馬帝國已經滅亡),重建東正教的希臘格局小。而莫斯科公國已勉強算歐洲一流勢力,而且莫斯科公國的發展潛力和空間都是巨大的。莫斯科公國接納東正教,就是獲得東正教的主導權,就是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政治遺產。

最後,莫斯科公國獲得東歐草原後,必然會對外擴張。其擴張方向主要是向西和向南。向西,與天主教爭奪中東歐;而向南,接手東正教的莫斯科公國在與奧斯曼土耳其爭奪黑海巴爾幹甚至君士坦丁堡時,會得到當地東羅馬遺民和東正教的擁護者的支持。

處於這些考慮,莫斯科公國伊凡三世迎娶東羅馬帝國索菲亞公主,將東正教奉為國教。隨後,莫斯科公國發展成俄羅斯帝國,然後大舉東擴,成長為世界級的大帝國。而東正教也得以東山再起。

東正教的衰落和興盛也印證了意識形態的形成和變化,是地緣環境的反映這一規律。

講完東正教,下一節雲石君為大家聊聊天主教。天主教有個有別於其他基督教派乃至其他宗教的地方,那就是天主教有教皇。

為什麼天主教會設置教皇這個職位呢?這其實與歐洲不同於中東乃至東亞的特殊地緣政治和文化結構息息相關。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04——基督教之第5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