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智能裝備作為智能製造的基石,已逐漸成為家電巨頭們新一輪競賽的賽場。格力電器、美的、海爾等家電巨頭紛紛通過自主研發或收購企業等方式謀求自身發展,不過,家電企業在智能裝備的競賽中依然面臨重重挑戰。


瞄準兩萬億市場 家電巨頭佈局智能裝備領域


CNSPHOTO供圖

家電巨頭競相“招兵買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年國內智能裝備市場規模達到1.67萬億元,相較於2010年的3400億元,八年間增長了近五倍,預計到2023年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81萬億元。

據記者瞭解,作為國內大型家電製造企業,格力電器正在進行多元化佈局,並已進入智能家居、智能裝備、新能源技術等多個領域。從2013年起,格力電器全面進軍智能裝備領域,產品覆蓋了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伺服機械手、智能倉儲裝備、智能檢測、換熱器專用機床設備和無人自動化生產線體等板塊。

目前,在智能裝備領域,格力電器在珠海、武漢、河南洛陽三地設有五家子分公司、十個智能裝備相關的研發部門,研發人員近300人。同時,格力電器還成立了芯片公司,加大在芯片領域的研發。

格力智能裝備已初露鋒芒。例如,格力電器今年發佈的全新系列高端精密模具加工機床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GA-F350採用全直驅控制,重複定位精度達到2μm。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格力電器自稱已成功實現減速機、控制器和電機三大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成為國內同時掌握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生產技術的企業。

目光轉向國內家電企業另一巨頭,近年來,美的集團一直自稱“向科技集團轉型”。與格力電器不同,美的主要依靠“買買買”來擴充自己的“彈藥庫”,這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美的斥資292億元人民幣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巨頭庫卡,這也成為其轉型的重要事件。收購庫卡後,美的還收購了以色列運動控制系統解決方案商高創。

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此前公開表示,在選擇新產業時,團隊曾確定了三條原則:第一,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做;第二,已經有龍頭企業的產業不做;第三,要和美的現有產業相關。在這些原則下,太陽能、LED照明等新興業務都被美的排除在外,集團最終選定工業自動化作為發展方向。

去年3月,美的公佈了其“人機新世代”戰略在製造領域的佈局,力圖將軟件、硬件與自身豐富的製造業實踐經驗結合起來,打造人與機器的最佳協作。同年7月,美的首次對外“秀肌肉”,展示了其智能製造生產一線的最新動向,包括旗下機器人制造公司庫卡的智能裝備和清潔電器的智能物流業務。

近年來,海爾也在智能製造探索上動作頻頻。目前,海爾旗下擁有11大互聯工廠,藉助COSMOPlat平臺,用戶定單可直達工廠、設備及生產管理人員。通過微信等線上交互方式,用戶可以隨時知道產品的生產狀態,深度參與制造過程。此外,海爾還通過投資友寶Ubox、收購斐雪派克,加碼智能裝備製造,同時結合自身九大互聯工廠,致力於將COSMOPlat平臺打造成一個智能製造生態服務新產業,為外部企業製造轉型升級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此外,康佳、長虹、創維等傳統家電企業都無一例外地在智能裝備領域“招兵買馬”,通過高檔數字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製造裝備和智能化生產建材,加快智能家電、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推進製造過程的智能化。

智能裝備“騰飛”仍需時間

智能裝備製造業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領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支持,為企業發展智能裝備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但美好的市場前景背後是持續的高投入。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公開表示,在智能裝備方面自己非常捨得投入,有時候技術人員會對一個億的單子考慮很久而不敢拿來,而她稱即使這個數字後面再加一個零自己也會批。儘管董明珠很捨得為智能裝備“一擲千金”,但至少目前來看,智能裝備在格力電器總營收中的佔比並不突出。格力電器公佈的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格力電器營業總收入達2000.24億元,同比增長33.33%,而智能裝備營收僅佔總營收的1.57%。

而走收購路線的美的也並非一帆風順,從庫卡目前的表現來看,曾經的德國機器人制造巨頭反而成了拖累美的業績的包袱。美的2018年業績報告顯示,其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56.77億元,同比下滑5.03%;該業務佔營收比重為9.89%,而這一數字在2017年是11.23%。依據庫卡給出的解釋,去年全球汽車及電子工業的需求下降導致收入萎縮,同時中國機器人市場承壓導致業績下滑。

有業內人士認為,發力機器人自動化和重型裝備是當前家電巨頭髮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這個趨勢不可逆轉,不會因為庫卡某一年的業績而改變。不過,產能雖然可以按計劃增加,但銷售情況受汽車工業大環境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庫卡的未來走勢撲朔迷離。

資深家電觀察人士洪仕斌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面對智能化轉型,傳統家電企業要面臨的轉變恰如當年手機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變。

智研諮詢發佈的《2018-2024年中國智能裝備製造行業市場競爭現狀及市場發展前景預測》顯示,近年來,雖然部分國內企業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方面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產品性能接近於國際知名企業,部分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但對於一些精密零部件,國內產品尚難以滿足智能裝備製造業的質量要求,一些精密零部件仍依賴於進口。目前在國際供應鏈中,機械和電氣零部件的可選品牌較多,市場競爭充分。此外,終端產品不斷升級換代,產品工藝技術持續更新,也對智能裝備製造業的技術性能、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國內智能製造裝備行業普遍採用“3331”的收款模式,即訂單簽訂時收款30%,設計方案通過時收款30%,預驗收完成收款30%,終驗收完成收款10%。由於項目實施存在一定週期,智能製造裝備供應商需要在項目初期墊付較多資金,如出現多個大型項目共同推進的情況,企業資金壓力就很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