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高知父母教出學渣,文盲父母卻教出學霸?

家庭教育 胡瓜 文章 胡盈禎 四川教育手機報 四川教育手機報 2017-09-17

今天,中國未成年人網花哥給大家分享一篇由上海一位退休教授撰寫的爆紅網絡的文章《牛蛙之殤》。文章中的此“牛蛙”可非彼“牛蛙”,文中的牛蛙指的是那些能考上類似於上海四大民辦小學等優質小學的孩子,而其他那些落選的則被稱為“青蛙”……

這篇文章文風真誠,觀點犀利,大膽炮轟“幼升小牛蛙戰爭”,字字扎心!

為何很多高知父母教出學渣,文盲父母卻教出學霸?

1

牛蛙之殤

我今年68歲。

在國家級研究所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奮鬥了一輩子,也倔強了一輩子,素不服老!

但剛剛,在我6歲外孫身上,全家人一場耗費3年的“牛蛙戰爭”,以失敗告終。

現在,我覺得不止我的臉上、心上,連這些文字的樣子,都長滿了苔蘚與皺紋。

尤其當時從醫院回來,看著才6歲大的外孫,彷彿天真的眼裡也長滿了褶皺的血絲。

他患上了抽動症,全名叫“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雖不嚴重,卻很難治癒。這次去複查,孩子沒有明顯好轉,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亂蹬腿。醫生說只能從心理著手,開點藥便讓回了。

作為家長,我們在過去的教育中,總告訴他不要亂動,要乖乖的坐好寫字、看書……現在他這樣的抽動,豈不是潛意識裡的反抗?

……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閱讀全文。

“家裡都是高知,孩子的智商和學習能力都不差,怎麼會變成這樣?”

為何很多高知父母教出學渣,文盲父母卻教出學霸?

2

有一本書叫《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子女》。作者張文質在書中提到,有不少教師教育自己的子女很失敗。作為教師子女,除非極有天分,要不然普遍比較壓抑。

道理很簡單:

幾乎所有的教師在內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學生都要出色。

作為教師,總是會對自己的孩子要求更加嚴格。

作為教師,更難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隻醜小鴨。

作為教師,面對自己孩子的落後與不足,往往會更強烈地感到有失面子。

很多所謂成功家庭,往往也會對孩子更為嚴苛。

有一種隱形壓力叫“背景壓力”,可能把孩子逼得厭學、自卑、叛逆。而且,越是精英家庭,越是擁有優質資源、提前起跑的孩子,越容易承受“背景壓力”。

臺灣綜藝天王胡瓜的女兒小禎出道多年,雖然跨足綜藝、戲劇等領域,卻一直不溫不火,因此很多媒體在介紹她時都會習慣性的在名字前面加上“胡瓜的女兒”,對此,小禎曾在臉書上表示:“胡瓜的女兒、胡瓜的女兒…我是沒名字嗎?真的是!”言語中對外界只關注她的爸爸胡瓜,忽略了她的努力而感到極度不滿。

一個出生在精英家庭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同時,常常揹負了家族的期望,這就是與生俱來的壓力。家庭、祖輩有意無意傳遞給孩子的訊息:我們能做到的,意味著你也能做到,而且我們為你打了各種優越條件的基礎,你能而且必須更有出息。

也許,孩子能做到,也許不一定能做到。

但是,在精英背景的壓力籠罩下,很多孩子反而會被剝奪能力,變得“做不到”。因為跟父母相比,他們顯得很無能、很失敗,體會不到成就感。

3

相比之下,一些大字不識的農民,反而把子女教育得出類拔萃。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為何很多高知父母教出學渣,文盲父母卻教出學霸?

他叫龐眾望,出生在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龐莊村一個極為不普通的農民家庭。

出生之前,家庭已經給他安排好了“命運”。父親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親下肢殘疾,常年癱瘓在床……

2017年高考,龐眾望考了684分(理科裸分),他還通過了清華大學“自強計劃”,被清華大學錄取。

“ 既然苦難選擇了你,就把背影留給苦難,把笑容交給陽光。”

這是龐眾望日記中的一句話。他經歷的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完完全全的黑暗,而他堅強面對,充滿陽光。

他的故事,值得每個父母、每個孩子都好好看看!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農民父親,小時候家窮沒念過書,自然也就沒什麼文化教孩子了,但他又不能由著孩子瞎混,於是就想出一個辦法:每天等孩子放學回家,他就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容跟自己講一遍。

孩子做作業,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讀孩子的課本,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這樣一來,孩子既當學生又當“先生”,學習的勁頭就甭提多大了!哪怕是別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熱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為所動,就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重點大學……

教育的最大祕訣也許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很多時候,是成就感帶來成功,而不是成功帶來成就感。

為何很多高知父母教出學渣,文盲父母卻教出學霸?

4

如何讓孩子從小感受到成就感?

世界上本沒有不會學習的孩子,只有為學所傷的孩子。最易挫傷孩子學習成就感的,是家長的這三種錯誤行為。越是高知家長,越容易犯。

第一,期望過高

有個孩子考進了“尖刀班”,但在班級成績排名不是很理想,他的父母向專家請教該怎麼辦。專家很感慨:“你孩子都尖刀班了,即便是班級裡最後一名,在全校排名時,也不會太靠後。還不滿意啊?”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成績永遠都不滿足,格外信奉“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的訓條。

第二,管得過細

在職場中,有些領導不信任部屬的能力,怕員工把事辦糟了,左叮嚀,右囑咐,事無鉅細都要管,時間一長,大家就覺得挺“沒勁”。

教育也是一樣。對孩子來說,唯一最好的刺激是自由——有權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家長越俎代庖無異於用一把心鎖鎖住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鎖住了積極性。

第三,操之過急

很多學校都貼著愛迪生的格言:“成功等於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

很多學生會很疑惑:“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成績還不能提高?”其實,愛迪生的這句格言還有另外一半,他說:“但是那1%的靈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還要重要。”

一個家長,只要引出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擁有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他的教育工作也就完成了。注意,是“引出”,循循善誘的“引出”,而不是摧枯拉朽的“催出”“拉出”“逼出”。

本文由中國未成年人網綜合,素材來源:青欖家長地帶、南京城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